2011年8月15日,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的537批次“血燕”抽检结果不合格,被浙江省工商局通报;
2013年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水银(汞)含量超标,遭香港卫生署通报召回;
2016年以来,北京同仁堂累计被药监部门点名通告达23次;
2018年12月,媒体曝光同仁堂蜂蜜的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生产同仁堂蜂蜜时存在大量违规行为。
2019年2月19日,同仁堂的国家级“中国质量奖”被撤销;
……
乐氏怎会想到,三百余年后,他们的传承人一再搬起石头“砸”自家招牌。
“蜂蜜门”之后,同仁堂声明:这是公司对合作企业及委托加工业务监管不到位引起的。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也通报批评: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产品质量内控体系的建设没跟上企业扩张的速度,是这次蜂蜜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3]
“不管是老字号还是新兴企业,代加工的模式都不能成为食品安全出问题的理由。”朱丹蓬如此回应。[4]
“蜂蜜门”事件发生后,同仁堂海外市场也受到波及。
同仁堂公司澳洲生意的负责人龙庆解释,同仁堂的蜂蜜产业不止那一个代工厂,发生问题的代工厂事实上并不负责澳洲方面销售的产品,买到同仁堂蜂蜜的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
不过,由于全公司的整顿,同仁堂所有澳洲分店将不再出售国产蜂蜜。
此番曝出丑闻,令中药行业整体在澳洲的推广蒙尘。
“预计将减少同仁堂蜂业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3亿元。”同仁堂发公告称。
但同仁堂又直言,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事发后,北京同仁堂蜂业遭罚款1409万元,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且五年内不得申请;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正在被召回,共14名高层被问责,一切按流程进行着……
14日晚间,同仁堂官方最新回应媒体称,“针对本次“蜂蜜事件”,公司深刻反思产品委托加工模式,已停止所有委托加工生产,并进行全面彻底的排查整顿。
网友直言,每每曝光同仁堂的产品质量问题,官方都是一句:与上市公司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