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子酱
编辑:乔乔
结婚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结婚是两个人深爱的选择,是激情,亲密,责任完美结合后的happy ending,是王子和公主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标志。如果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来回答,他们会说什么呢?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在进行系统科学的学习之前,孩子们就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客观世界的重要知识,
他们知道周围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及其代表的意义,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预测和控制周围重要他人的情绪和行为,知道自己最爱的玩具小车是依靠轮子转动往前行进,知道人,动物和植物都会随着时间改变而生长等等。
孩子们在生活中方方面面获得的这种
非正式的,前科学的,同时有不同领域针对性的知识
(例如生物方面的,物理方面的),被心理学家称为儿童的
朴素理论
。除了
生物,物理,心理
三个领域的核心朴素理论之外,孩子们对于社会关系也有自己的可爱解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眼中的“结婚”到底是什么吧~
研究者们询问了幼儿园的孩子们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
什么是结婚?
孩子们主要根据五个方面进行了回答:“结婚要有一个新郎和一个新娘”——涉及结婚的对象;“结婚就是有很多好吃的,还有鞭炮和礼花”——描述了结婚的场面;“结婚就是两个人永远永远也不分开”——结婚对象之间的关系和契约;“结了婚就会有小宝宝啦,生小孩子”——生育和繁殖;“当两个人很爱很爱对方,他们不想要分开,就会结婚”——涉及到婚姻中感情的实质。
问题二:多大的人才能够结婚呢?
孩子们有的比划着说要长很高才能够结婚,有的孩子说要大学毕业之后才能够结婚,在孩子们看来,年纪不够大是不能够结婚的。
问题三:三个人可以结婚么?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不可以三个人或者四个人结婚。
研究者们还问了有关婚姻中的
伦理问题
,例如,妈妈可以和爷爷结婚吗?妈妈可以和舅舅结婚吗?孩子们的回答有一些超出常规,他们认为年龄相近的人才可以结婚,而妈妈和爷爷之所以不能够结婚是因为爷爷太老了。由此看来,孩子们对于结婚的伦理问题还不是太清楚,他们只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给出自己孩子式的符合逻辑和情理的解释。
孩子们对于结婚的理解还不全面,只是基于个体经验对这一社会关系进行了建构,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婚姻核心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性和逻辑性,形成了孩子们独特的关于结婚的朴素理论。
家长朋友们也可以问问家里的小朋友类似的问题,说不定能够听到更加有趣的答案,感受孩子们对于这个陌生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与大人有多么不同。
参考文献:
[1]
Shaffer D. R., Kipp K. (2007).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6th ed
. London: Wadsworth.
[2]
卿素兰,罗杰,方富熹,.(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