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注定和腥风血雨相伴。
以前,是所有高校牟足了劲要在大学排位赛里挣得一个好名次。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退出大学排名,表示不再“参赛”。
日前,
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QS排名91)3月13日在官网发布消息称,苏黎世大学决定退出THE Ranking。
因为该排名无法反映大学开展的各种广泛的教学和研究活动。
一批顶尖高校,退出大学排名
由瑞士教育与研究国务秘书运营的网站—universityrankings.ch警告道,由媒体公司运营的大学排名更倾向于角斗场式的竞争:
“他们喜欢以排名表的形式列出明确的结果,让胜者和败者在戏剧性的'排名游戏'中相互竞争,甚至以过度简化或牺牲精确度为代价,排名的大幅波动甚至会增加这种戏剧性"。这种排名不会影响运营商的经济利益,但很可能会给相关大学带来重大影响。
”
这次高调宣布要退出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的苏黎世大学成立于1833年,经过180多年的洗礼,是瑞士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从这里走出的获得诺贝尔奖的校友,就有
12位之多。包括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X射线的发现者
伦琴
,以及"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
均在苏黎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薛定谔
也曾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
一直以来,苏黎世大学都在各大排名榜中占据领头羊的位置。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75名,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70名,2022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64名。
宣布退出大学排名的顶尖高校,不仅仅是苏黎世大学一所。
包括
排名第2的斯坦福大学法学院、
排名第4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
排名第9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排名第10的密歇根大学、
排名第11的杜克大学
、
排名第13的西北大学、
排名第14的乔治城大学法学院
和
排名第15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等多所顶尖高校相继宣布,
将不参与U.S. News法学院排名。
在
哈佛大学医学院
官宣退出大学排名:不再向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提供数据。
一周内,
斯坦福、宾夕法尼亚、哥伦比亚大学
的医学院和西奈山伊坎医学院也纷纷追随。
在 U.S. News 最佳研究医学院名单中,
前10名中有四所就此退出排名
。
不会让所有人满意的排名
“评级方式存在缺陷”,是高校选择退出大学排名时提到最多的原因。
各大排行榜,都有自己的一套排名依据指标及其权重。有时,调整少数关键指标,就能对决定大学位次有显著作用。评价一所大学,也许需要数几千个维度,可做排名时,往往只会关注有限的几个维度,并不科学。
此前QS在官网上公布了全新的评估指标,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师生数量比”的权重各下调10%,同时新增了“
可持续教育
”、“
就业能力
”和“
国际研究网络
”三个指标。
这三个新指标正是韩国高校认为极不合理的地方。以“国际研究网络”来说,该指标的计算方式是:研究合作国家的数量/共同研究合作机构或大学的数量,也就是说,
在相同的国家数量下,研究合作伙伴越少,评分反而会越高
。
而“就业能力”的评价则依托于校友是否经常被英语媒体提及,显然这将利好英语圈国家大学,而
不利于亚洲大学
。从最新公布的QS排名来看,事实也的确如此。
去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QS排名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韩国高校的下降幅度更为惨烈,
首尔大学下降12位,另有19所大学排名下滑100名以上
。
图 | 韩媒统计:31所大学排名均有下降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
澳大利亚大学的大获全胜
,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首次同时跻身前20名,创下历史最高名次。
评估指标只是轻轻扇动了一下蝴蝶翅膀,一场山呼海啸就发生了
。
图 | 悉尼大学连夜印刷进入TOP20的喜讯
夹缝的灰色地带
社会选择领域的阿罗定律告诉世人,在超过三个候选者的情况下,
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没有自相矛盾的排序方法
。而将各项指标评分用粗暴的加权综合,得到的大学排名,参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
为本就不合理的排序留下了灰色地带
。
2022年2月,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迪斯通过详实的材料比对,公开质疑哥伦比亚大学提交给U.S News的班级规模、财务资源、毕业率等六方面
数据涉嫌造假
,从而将排名升至第2位。
随后,哥伦比亚大学承认提交了错误数据,在2022年9月的最新U.S News排名中,哥大一落千丈,跌至18名。并在今年6月,
哥大正式宣布终止与U.S News的一切合作
,也不会向U.S News提供任何数据以及参与任何后续的排名。
图 | 哥伦比亚大学宣布永久退出U.S News排名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前院长科林·戴弗曾说过,“由于排名严重依赖未经审计的、自行报告的数据,因此没有办法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或排名结果的可靠性
。”
从U.S News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仅2018年以来
因错报数据而被暂时移出排名的美国高校就有48所
,这些学校无一例外,皆是自己主动上报。
在这个不正常的排名系统中,
大学的发展被扭曲为冰冷的数字
,驱使着校方做出疯狂的举动。
2020年,国内某地方高校因排名中论文引用率权重较高,强制性要求校内相互引用论文,最终在U.S News学科排名中出现数学系力压北大,位居国内第一的荒唐一幕。
沙特阿拉伯的某些大学也被爆出过重金招揽只用“挂名”的顶尖研究人员,从而提升全球排名的丑闻。
而轰隆运转的系统下,还存在一片更为隐晦的空间——
买排名
,这当然不会摆在台面,但高校和机构各自心照不宣。
QS在排名外同时运营着以大学和学生个人为对象展开的咨询服务,加州伯克利大学曾指出,“
接受QS咨询服务的大学排名有可能上升
”。韩国教育圈人士也在52所大学宣布退出后透露,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在QS的排名,向QS缴纳了不菲的广告费或被迫接受了QS提供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