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来时路,细数下来,胡顺已获得过很多成就。他曾担任四川大学书法协会的会长,作品从最初的入围大学生艺术展,到市展、省展,以及最近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胡顺的技艺水平已经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
但书海茫茫,学无止境,尽管自己的技艺水平时常被他人赞扬,胡顺仍然觉得,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缺少更深的内涵,在理论研究方面缺少一定的底蕴。于是他坚定地选择了攻读本校书法创作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立志在硕士期间更加深入学习学术理论,将书法包含的五体书、篆刻、文字学、史学等学习得更加全面。“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学习了解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胡顺说。
而今,随着胡顺对理论的深入,字形的处理、笔墨的变化更加令他痴迷,不再仅停留在表象的趣味中了。
回想起书法学习的历程,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获奖时的兴奋激动,还有高三时发生的一件糗事。蔡襄的《扈从帖》右下角的一个“寒”字下半部分脱落缺失,而当时胡顺临习书法想要把笔画形态表现好,只注意了字组关系和墨色变化,忽略了它本身的文本,只写出了上半部分,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字是个“寒”字,也没有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写完之后,胡顺当场就被老师批评教育了。这件事情始终警醒着胡顺,从此之后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他便会去思考这个字为什么会这么写,避免在这一方面出错。
在创作融合了较多宋人风格的作品《数则》时,胡顺定制了许多张作品纸,写错一个字就意味着这幅作品会成为废稿。每写完一张,胡顺便会将其挂起来看看效果,观察哪里需要修改,然后再写,不间断写了一个星期左右。不同于很多人在投展作品创作时会寻求各路老师高手帮忙看稿,胡顺基本上所有的作品都由自己一遍又一遍修改调整完成。最终,这幅《数则》获得了省展的最高奖。
随着技艺水平的精进,胡顺也通过书法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寒假时,胡顺去往开展扶贫工作的贫困村,义务帮大家写春联,七八十幅春联写下来,村民们都赞不绝口。同时这也是他连续进行书法创作作品最多的一次,胡顺认为他的书法技法水平也在不断的书写中有所提升。
即使获得了许多成就,胡顺也没有停止过练习。他说自己不算是有天赋的人,主要是日常练习的比较多。白天事情比较多就晚上练,状态不好就只练一个小时,状态好时就练久一点,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每当近距离看到古人真迹时,胡顺会想象到他的手是怎样运动,笔是呈何方向在纸上摩擦,从而写出的这一笔画,仿佛作品主人就在他面前书写——这是一场专属于他们二人的对话。
在书法的世界里,胡顺如同一位孜孜不倦的行者,不断追求着完美与精益。即使获得了荣誉与成就,他依然怀着谦逊与虔诚,坚持练习,不断精进。他的书法,不仅学习、综合、继承前人的法度,在此前提下,他避免着自己的作品成为许多仅仅剩下形式、唯美却干瘪的躯壳,形体虽在、生气难寻。临创转换固然艰难,他不停运笔,在他的作品里,不仅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更是充满着率性而为的天真烂漫,那个面对汉字满心欢喜的孩子始终住在他的心里。技法易学,风骨难追。王书“与道逍遥”的隐逸高蹈同《兰亭序》随风而去,他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高山仰止,他坚信,只有持之以恒的练习,和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够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感悟更深,创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