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武汉市江汉区检察院作为自主编程、自主采集数据、全流程自主研发的基层检察院,获评“模型推广优胜提名检察院”。
武汉市江汉区检察院大数据模型工作团队
从建构“违规注销工商登记及致司法、执法不当法律监督模型”,到参加湖北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成果展演并斩获“十佳模型”殊荣,再到全力以赴模型推广赛道、寸土必争推动模型“破圈出省”,武汉市江汉区检察院不断在实践中丰富深化“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机制,强化市区两级协作,迎难而上、创新迭代,以实用管用好用赢得口碑与支持,努力以数字检察驱动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2022年11月,武汉市江汉区检察院民行检察部门在开展“行政非诉执行专项活动”线索摸排过程中,利用企查查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中本辖区行政非诉执行案件被执行人进行摸排,发现某劳务公司在行政处罚尚未履行完毕的情况下,竟然注销了!
从这一线索出发依法办理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同时,检察官助理王冰寒通过系统排查,察觉这种“钻空子”行为并非个例:不少企业利用行政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隐瞒尚有行政处罚及其他债务未支付的事实,提供虚假材料,恶意、违规注销企业工商登记,以逃避法院强制执行。
“现象背后,不仅是企业逃避法律责任的问题,也暴露出执法、司法环节存在漏洞,这正是我们民事、行政执行领域监督的重点。”王冰寒介绍道。
但是执行案件成千上万,传统人工逐案核查效率低下,想要迅速提升办案规模及监督质效,办案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具备自动化、智能化分析优势的大数据技术。
“要让线索自己从大数据中‘跑出来’。”理解业务需求后,司行局副局长肖阳指导王冰寒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办案流程,将监督原理转化为清晰的数据逻辑,再利用企查查、中国执行信息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公开数据库,自主研发出“违规注销工商登记及致司法、执法不当法律监督模型”。之后,团队成员以模型验数据、以数据找疑点,以疑点查问题反复测试,在省市院技术部门的指导下,持续攻克技术难题、优化模型架构。2023年,模型正式上线,在武汉市检察机关推广应用后,推动办理民事行政监督案件60余件。2024年,根据用户反馈及内测结果,研发团队再度对模型架构进行调整,削减成案率低的线索发现逻辑,聚焦监督重点于法院执行活动与行政机关行政非诉执行监督,大幅提升了模型的成案率与精确度。
“该模型利用外网开放数据库获取法院执行案号、终结本次执行信息、注销工商登记时间节点等数据,通过企业注销的时间节点与相关法律文书中关键时间节点的比对,初步判断案件中可能存在的民事、行政、社会治理类检察监督线索。”据部门主任李琳介绍,该模型囊括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执行、裁判结果等多个环节,逻辑规则清晰、应用操作简单,有效解决了基层院“依职权发现线索难”的痛点问题,一上线就受到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欢迎。
2024年1月,一年努力结出硕果。在湖北省检察机关智能化建设项目和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成果展示会上,“违规注销工商登记及致司法、执法不当法律监督模型”从全省检察机关110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十佳模型”。
与此同时,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战火再燃,数字检察工作的重点从研发转向推广。
“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以最快的速度上线。”得知最高检大数据模型平台开放内测,团队技术人员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摸清了平台的操作方法及使用规则,根据平台上架要求对模型结构进行调整,并对照平台运算规则反复使用测试数据对模型算子功能进行可行性测试。
磨刀不误砍柴工。2024年3月初,最高检大数据模型平台正式版上线,武汉市江汉区检察院第一时间奔赴“战场”。该院研发推广团队精诚合作,历经7次重建修改,完成包括监督依据、应用案例、办案指引在内的全套资料,四月底申请上线,五月底即通过审批,正式登陆最高检大数据模型平台,成为最早获得“参赛资格”的团队之一。
“入场券”拿到了,但凝聚着精心打造的数字模型如何才能在推广活动中“突出重围”,成了研发团队新的挑战。“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异地的运行,需要数据支撑。拉近数据与检察人员之间的距离,是破除模型推广应用壁垒的‘最先一公里’。”技术人员一语中的。
为了“搬走”横亘在应用前的‘数据高山’,研发团队发扬“愚公精神”,将攻关重点放在主动做好数据服务、降低使用门槛方面。在省检察技术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武汉市检察院人力、技术全方位支持下,该院利用多种技术扩展数据获取渠道,自主开发数据文件比较、批量规范化命名、数据库处理等小程序,成功实现将全国三千余县市违规注销企业执行案件数据分别采集至本地,根据平台数据规则统一日期格式、合并排重后,梳理出执行案件数据23万件、执行案件终本数据19万件、失信被执行人数据11万件,结合4.5万企业工商数据在模型平台运行后生成超1万条案件线索、覆盖1569个地区的数据处理成果。
“再依据执行案件案号拆分数据与线索至各省市县院,依据企业名称提取工商数据,即可构建各地专属的数据与线索库”。肖阳解释道,“推广所至,全省各院同意应用即可获得上述数据,经过模型碰撞便可直接生成线索移交本院民行检察部门办案。”
做好了前期数据服务,各院应用热情高涨,研发团队及时跟进解答模型应用及办案方面的疑问,为数据模型“破圈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公开渠道获取案管部门电话、与该院民行部门取得点对点联系、推送模型宣传页与当地“三合一”监督数据、提供详尽的业务答疑服务……自推广活动开始后,这一套流程成了武汉市江汉区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干警每天都会重复的事。
“全国民行检察都是我们的潜在用户。”描述着日常略显枯燥的推广工作,王冰寒言语中满是自豪。在长达8个月的推广周期中,模型团队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不仅全天候提供数据整理及业务答疑服务,还紧贴用户需求配套提供多个检察建议模板。“这些模板经历七轮修改,基本涵盖了模型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情形及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监督建议,极大地简化了检察官撰写检察建议的过程,收到了许多正面反馈。”王冰寒高兴道。
但创新推广远不止于此。模型研发团队再次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进行技术迭代,创新性地实现了部分案件的自动研判和检察建议自动撰写。“通过引入相关智能技术,模型能够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智能生成检察建议初稿,检察官只需进行少量的修改和补充,即可完成高质量的检察建议。”李琳主任解释道,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模型的智能化水平,也切实帮助检察官将更多精力投入案件分析及监督落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