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位于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南6公里轵城镇,西临泥沟河。西汉时期,轵城曾两度封为侯国。大明寺前身是轵侯祭祖的焚修香院。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改建为寺院,名通慧禅院,金末毁于兵燹。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始,前后用三十年时间进行重修,改称今名。明、清以来,多有修葺。1986年11月,被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在战国和西汉的时候,已经有了轵国,到了吕后元年,封刘昭为轵候,已经成为侯国,刘昭就在自己的城里建了大量的宫殿。大明寺的前身,就是轵侯刘昭用于祭祖的焚修香院。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的兴盛,以及后来佛、道、儒的三教合流。
宋仁宗时期,作为儒学思想载体的古轵侯宗庙,变成了一座寺院,改建后称通慧禅院。
金朝末年,大明寺院又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劫难。元代刻立的这通《大明恩公勤德之碑》,记录了当年的历史。据碑刻记载,通慧禅院在金朝末年历经战乱,“既罹兵烬,倒为丘墟”。一直到公元1277年,也就是元代的至元十四年,禅院主持总公、恩公开始重修寺院,历时三十年之久,通慧禅院从此更名为大明寺。
春去秋来,寒暑交替,历经风霜雪雨八百年,大明寺,依然屹立于这块古老的土地。寺院内,存古建筑依次为山门、金刚殿、阎君殿、中佛殿、伽蓝殿、僧房、后佛殿等,虽然仅仅十五座四十一间的建筑,但因为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这个寺院的维修和生存,却牵动着河南乃至全国众多古建专家的心。 中国遗留下来的彩画非常少,尤其河南更少。可以说河南的彩画是以平方计算的,而大明寺内外梁架和斗拱上通体使用彩画,这在河南是不多见的。
大明寺内有古碑多通,其中重要的有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大明院恩公勤德之碑》,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大明寺前殿之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明寺重建后佛殿碑记》等。寺内还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石狮一对和千年梭罗树1株。
大明寺为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依中轴线而建,为三进院落,平面呈正方形,占地2.06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有山门、中佛殿、后佛殿及左右配殿、僧房等共13座计41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