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外资讯
传播、分享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业务交流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慧田哲学  ·  费曼:任何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源于思想自由 ·  6 小时前  
哲学王  ·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 诞辰988周年 ·  23 小时前  
慧田哲学  ·  “当年的央视可大胆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神外资讯

【中国声音】终纹床核-伏隔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基于刺激参数的临床疗效分析

神外资讯  · 公众号  ·  · 2024-03-13 19:13

正文

第一作者:王滔1,戴璐璘2,赖伊杰1,王凤婷1,张莹莹3,王宇涵1,李殿友1,占世坤1,卞留贯1,孙伯民1

通讯作者:孙伯民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科;3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


REF: Wang T, Dai L, Lai Y, et al. Parameter-based analysis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bined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nucleus accumben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J Neurosurg.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2, 2024. doi:10.3171/2023.10.JNS231855

PMID: 38215436


难治性抑郁症(TRD)是一种严重致残的精神疾病,对常规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反应欠佳。许多研究已经提出脑深部电刺激(DBS)用于治疗TRD患者,包括腹侧内囊/腹侧纹状体(VC/VS)、腹侧内囊前肢(vALIC)、终纹床核(BNST)伏隔核(NAc)在内的诸多脑深部核团被认为是TRD-DBS的潜在靶点,但其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本课题组近期的临床研究显示,对BNST-NAc进行双靶点联合刺激可有效改善TRD患者的抑郁症状,其中BNST可能具有主要治疗作用。本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优化DBS程控参数,而且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深入探索双靶点差异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



1

受试者招募与八触点电极


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3年5月在瑞金医院接受BNST-NAc双靶点DBS的TRD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复发性抑郁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2)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3)目前抑郁发作持续时间≥2年,或反复发作,发作次数≥4次(目前发作持续时间≥1年);(4)难治性抑郁,至少3次足量足疗程治疗失败,包含至少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足量足疗程(8周以上)的治疗;拒绝、无法耐受或者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疗效欠佳;(5)症状严重程度:HAMD-17≥17分。排除标准:(1)精神分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症状;(2)严重的人格障碍;(3)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发作或脑出血中风史;(4)脑结构异常;(5)全身麻醉或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禁忌症。


本研究采用景昱八触点DBS电极(1202型号),具体规格:触点长度1.5mm,触点间距0.5mm,电极直径1.27mm,触点总距离15.5mm。


2

程控与评估


原则上,刺激参数依据受试者最大耐受程度而设定,后期随访程控则基于患者切身感受与量表评估结果细化调整。若患者表示在连续刺激状态下难以维持稳定情绪,研究者将添加1-2个程序组(与原刺激参数差异化,而非关闭刺激)形成定时刺激模式,以谋求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


主要评价指标由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17项(HAMD-17)量化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当评分改善率达一半及以上则认为治疗有效,当评分在7分及以下则认为病情获得临床缓解。其他量表包括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14项(HAMA-14)以及抑郁和躯体症状量表(DSSS)。此外,每次随访时研究者都会记录当时的刺激参数,用于计算DBS总体能量释放(TEED),用于Lead DBS计算相应的刺激活化区域(VTA),从而获得VTA与双靶点重叠空间内单位时间(24小时)通过的电荷量。


3

构建具有预测能力的蜜点模型


将单次随访评估产生的HAMD-17、HAMA-14、MADRS和DSSS改善率,刺激参数产生的VTA作为一个数据组,利用Lead Group模块纳入各数据组。依据HAMD-17改善率将数据组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分层选取七成数据组用于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并完成五折交叉验证,从而寻找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利/无利于抑郁症状改善的体素集合,即蜜点模型。剩余三成数据组用于模型预测,将每个预测值与实际改善率关联比较,检验模型的预测性能。





结果



1

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临床测量指标


共23名TRD患者(平均年龄32.6±9.9岁,3名女性)纳入研究,平均病程14.6±8.1年。随访时间为4至24个月,每个患者记录到5-33个刺激参数组(共获得353个数据组)。末次随访时,电压范围3.8–5.7V,脉冲宽度范围120–210μsec,频率范围160–180Hz。各电极位置与手术计划基本一致。双侧电极与手术计划靶点的距离无显着差异(图1)。


图1:Lead DBS呈现电极与脑深部核团的相对位置关系。

这些患者的抑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图2)。HAMD-17量表平均改善57.0%,MADRS平均改善42.9%,HAMA-14平均改善46.4%。末次随访时,60.9%的患者属于治疗有效,其中7例患者获得临床缓解。


图2:TRD-DBS随访量表评估结果。

2

关联分析


各量表评分呈现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704,p<0.001),表明患者抑郁期间常伴有焦虑症状。鉴于刺激参数包括连续刺激模式与定时刺激模式,单一分析VTA在双靶点空间重叠体积与量表评分的关联程度未免有失偏颇,因此本研究选取单位时间(24小时)内通过重叠体积的电荷量作为新的评价变量。当通过BNST的电荷量越多,HAMD-17量表评分越低(ρleft=−0.377,p<0.001;ρright=−0.215,p<0.001),提示VTA与BNST重叠体积对于抑郁症状的改善可能更重要,意味着激活触点的位置和刺激幅度对抑郁症状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3

密点模型


HAMD-17量表改善率的蜜点模型显示,位于BNST背部的VTA与抑郁改善负相关(t=–4.10,p<0.05),而位于腹侧BNST与NAc的VTA与症状改善呈正相关(t=5.18,p<0.05),即揭示了蜜点位置(图3)。交叉验证显示蜜点模型的拟合度为0.23(p=0.025),模型预测拟合与测试组的相关度为0.37(p=0.029)。


图3:蜜点模型及其预测性能。





结论


本研究的治疗结果支持双靶点刺激(BNST-NAc),并提示BNST在同时刺激期间的贡献更大。蜜点模型的构建更是直观展示与抑郁症状改善密切相关的空间区域,为术后程控参数优化、预览刺激效果提供参考。与运动障碍的DBS参数不同,本研究采用高振幅、长脉宽和高频参数来扩展刺激空间,以同时调控电极路径上的脑深部核团。尽管患者更喜欢高参数组合所达到的情绪状态,但连续高参数刺激并非持续奏效,需要利用定时刺激模式,以相对低电压/低频刺激与原始高电压/高频组合交替,达到相对平稳的情感体验。双靶点贯穿的电极路径使得在未来研究中,在同一受试者单独刺激每个靶点,以探索双靶点差异成为可能。





通讯作者简介


孙伯民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 担任世界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学会(WSSFN)精神疾病外科治疗委员会主席、亚-澳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学会(AASSFN)前主席、亚洲癫痫外科学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功能神经外科组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学习记忆基础与临床委员会委员等

  • 《中华神经科杂志》通讯编委,《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Journal》、《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World Neurosurgery》、《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杂志特约审稿人

  • 国际上首创伏隔核-终纹床核联合精准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2023)、首创手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2006)并在世界上发表第一篇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神经厌食症(2012)和内囊前肢毁损治疗神经性厌食症(2017)报道、首次报告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2003)等,作为唯一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参与编著《尤曼斯神经外科》第七版

  • 近年来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Brain、Molecular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Annals of Neurology、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Movement Disorders、Journal of Neurosurgery、Neurosurgery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厌食症手术治疗获得Neurosurgery 2019年度功能神外最佳论文称号

  • 主编专著《Neurosurgical Treatments for Psychiatric Disorders》并参编本领域的权威专著《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Operative neuromudulation》 、《Neuromudulation》、 《Youmans & Winn Neurological Surgery》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

  • 带领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完成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癫痫、精神疾病等各种疑难病症上万例,所领导的功能神经外科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之一


识别二维码,前往孙伯民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外资讯/神介资讯App)“话题圈子”重磅上线,这里有各种专业问题及权威解答,点击“阅读原文”抢先体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