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公众号“博物馆丨看展览"(微信ID:atmuseum)授权转载。
很多人在博物馆看漆器只有一个感觉——“懵”,脱胎、剔犀、彩绘、戗金……傻傻分不清。
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漆器,作为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长久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漆器,经过历代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艺术门类的同时,也变得“面目全非”,可能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河姆渡漆碗:就看看你们想闹成那样
很多小伙伴“懵”漆器,无非是被一些漆器的名称给绕懵了,什么夹纻胎、雕漆、戗金、金银口、金银平脱、脱胎、木胎……把这些词进行整理总结,描述的其实也就两类,一类是描述漆器的底胎的,另一类是描述漆器的工艺。
漆器的底胎,简单地说就是漆器的造型,胎骨是漆器的支撑。制作胎骨的材料非常丰富,工艺方法种类也很多。今天就为大家讲几种常见的漆器底胎材料。
用木材做漆器内胎的历史非常悠久,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漆碗,就是一件木胎漆器,到了战国大部分漆器仍采用木胎。制作漆器内胎的木材,在挑选上非常讲究,一般都选用陈年旧料,因为这样不容易变形和干裂,而且最好用上好的红松、楠木,桐木、杨木、柳木,红木等木质细密的木材。换句话说就是,不是什么木材都能当做漆器的,只有那些耐热性能强、不易变形,有韧性,不崩裂的木材才有资格。
战国中期漆木虎座鸟架鼓
为了使漆器更加轻便,古人又发明新的工艺,他们将木材制成薄片,卷成筒状,然后进行粘连,制成各样特殊的造型。和以前单纯的木胎相比,这样制成的漆器造型更加逼真,而且更为轻便。
战国彩绘凤鸟纹圆奁
漆器发展到汉代,造型大为丰富,出现了盒、盘、耳环、尺、案、唾壶等等。造型的丰富也催生了漆器制造工艺的发展,出现了麻胎,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夹纻胎。魏晋南北朝时期脱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脱胎漆器的发明,使得漆器创作由漆器表面髹漆和装饰,深入到了漆器造型创造,这不得不说是漆器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清乾隆)
脱胎漆器先以木骨和泥模造型为底胎,在这些造型上面粘贴若干层麻布,每一个都修上漆,形成一个厚厚的、坚硬的漆布壳,然后除去造型所使用的木骨等,就得到了中空的漆布造型,然后在漆布上髹漆彩绘。形象点说,脱胎漆器中麻布是骨架,灰和漆的混合物是肌肉,上面再涂的漆是皮肤,最后用漆描绘的装饰绘画是给它穿上衣服。
沈正镐脱胎提篮观音
皮胎是用牛皮或其他皮革作为底胎,然后加以漆饰。古人常用皮胎制作漆盾,这种漆盾既坚韧又轻便,在战场上,还是很有优势的。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拿个死沉死沉的盾牌,那得多悲催。
战国漆盾
皮胎漆器也被制成装饰品,在一些少数民族非常流行。不知道大家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翼族二皇子还有印象不,他用的鹰爪杯就是借鉴了彝族制作的漆器。彝族传统的鹰爪酒杯杯身一般为皮胎,杯底有一个突出捆上一个爪子,用土漆加固,使之牢固。
清彝族彩绘漆皮甲
八角纹鹰爪皮酒杯
皮胎漆器为现在漆匠提供了很多启发,他们创造出了软胎漆器。GROTTO漆画手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GROTTO漆画手袋
漆器中金属胎体还是比较常见的,比起木胎,金属胎更为稳定,能够经历长久的时间而不腐坏。常见的是以铜为胎,除此之外,像金、银、铁、锡、铅也多被用做胎骨。金属胎的使用最早始于青铜器的流行,因为青铜铸造工艺极其复杂,而且铜器容易生锈而且颜色单一,髹上漆不仅美观而且防锈,一举多得。
汉彩绘青铜人形三足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阶级对金属胎漆器的需求逐渐增加,工艺有了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金属胎漆器以在铜镜上的彩绘为主。到了汉代,除铜胎之外,还出现金银铁等金属的胎体,甚至还有铅锡金属。隋唐时期流行制作铜镜并在铜镜背面髹漆并装饰金属材料。
汉代彩绘雁鱼灯
竹胎,顾名思义就是用竹子作为漆器的底胎。竹胎漆器除了利用竹子本身造型做成笔筒外,还有的将竹子劈开,编织成各种器型。西汉时期,工匠们就广泛利用竹子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在福建闽南地区非常流行。
清黑漆描金八仙祝寿主编八角盒
竹编漆器首先是将竹篾竹丝编织成型,有的为了牢固也用木材框架和底板,在经裱褙纱布,涂盖油灰、打磨、髹漆、研磨而成。
清代竹编木胎双凤彩漆描金盘
漆与陶的结合的开始在新石器时期,那时陶器就是漆器的主要载体。发展至汉代,人们多在陶胎便面上简单的髹一层漆。这一时期陶胎漆器“风靡”,源于汉朝奢靡之风盛行,大兴土木,造成木材严重匮乏,影响了木胎漆器的产生,而以陶为胎的漆器华丽的登上历史舞台。
西汉彩绘陶鼎
其后虽然厚葬之风不再,但是漆陶艺术却从未间断,甚至扩展到了沙胎漆器。这种漆器,兴盛于明清时期,故宫博物院旧藏就有多件精美的紫砂胎雕漆作品。
以纸为胎制作漆器,是不是很神奇?薄薄的纸怎么制成漆器?纸胎漆器工艺由夹纻技法发展而来,纸胎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现在日本非常流行的纸胎漆器,其实是在唐代由中国僧侣“一闲”传入的。
流行于日本的“一闲张"纸胎漆器
纸胎漆器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木质模型上糊纸,直至达到合适的厚度后,取下纸胎骨,然后在髹漆装饰(很好奇是怎么取下来,而不影响纸胎的形状);另一种做法是先用木头制成型,再反复用漆糊粘贴纸皮,达到预定的厚度,然后髹漆装饰。
你没看错,就是用绳子做漆器。工匠们将绳子编结成型,利用天然漆的粘着性、坚强性及装饰性髹涂在绳结上,使绳结高立而硬挺。绳胎漆器除了可以展现绳子材质、编结之美外,内壁层层髹饰大漆,打磨推光,更凸显天然漆所特有的温暖和亲切的质朴。
绳胎漆器
绳胎漆艺制作时,选材也非常的讲究。线材的选择最好是以编织紧密的粗绳为佳,若是细绳编结制成,由于紧紧相邻的线条间空隙太小,髹漆时往往因漆液的表面张力即毛细作用,而盖住线条间的孔隙,或使相邻的线条沾黏,影响作品的视觉效果。
漆纱是一类以丝、麻织品为胎体的髹漆制品,漆布在文献中就有记载,“长冠,一曰斋冠……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这种漆纱帽,汉代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件漆纚纱冠,这也是我们所能见到最早、最完整的漆冠实物。
西汉漆纚纱冠
汉代的漆布还用作坐垫,以及作防雨防潮的包裹或行囊,不过不知道有没有用漆布做衣服的。在山东诸城西郊杨家庄西汉墓中出土了一卷漆纱,甘肃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了漆纱十件,这些漆纱是否制成衣服,还有待考证。
为了追求漆器的天然质朴的那种美感,漆匠们打起了天然材料的主意,直接以天然动植物的根茎、枝干、果实种皮及外壳、树皮、硬叶以及真菌或动物性材料等非人为构建的材料为底胎,更贴近自然,现在许多工匠都喜欢用这样的天然胎制作漆器。
柚子皮胎漆器
柚皮胎、葫芦、天然瘤木、灵芝、椰壳胎、牛角、骨(贝壳),这些你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材料,到了漆匠的手里便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漆器。
椰子壳胎漆器
髹漆技艺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工匠们将大漆一层层的涂抹在底胎上,或雕、或描、或嵌、或堆……就这样一件件精美的漆器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任凭时光如梭,也无法剥夺漆器耀眼的光辉。
一色漆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髹漆技艺。器物通体光素无纹,质朴无华,一色漆以黑、紫、朱三种颜色为主,兼有紫色和红色。到了宋代一色漆工艺达到巅峰,这时期一色漆造型以起棱或花瓣最为常见,漆色光亮。《髹饰录》中将这种技法称为“质色”。
宋黑漆托盏
雕漆工艺是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工艺的总称。根据文献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但是在考古发掘或传世品中,均未见到唐代雕漆作品。到了宋元时期,雕漆工艺日臻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是雕漆工艺的发展的巅峰时期。
元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雕漆工艺是漆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色漆,少则二三十层,多则上百道,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剔彩则是在器物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根据图案色调的需求,需要哪种颜色, 就将它上面的颜色剔除,露出所需的颜色,我们在漆器上看到的绿叶、红花、黄果、彩云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剔彩林檎双鹂图捧盒
单独将剔犀拿出来介绍,感觉有点不大合适,但这种工艺真的非常有名,就给它特批了一个“专场”。从广义上来说,剔犀也属于雕漆工艺的一种,用红黑色漆相见的涂抹在底胎,当达到一定厚度后,根据用刀斜剔出卷草、如意等花纹,刀口断面清晰的显露出不同的色漆。
清乾隆剔犀如意云纹方盒
这种技艺在宋代时达到成熟,在全国多地都曾出土过用剔犀工艺制作的漆器。元末明初,这种工艺达到顶峰,现存安徽博物院的“张成造云纹剔犀盒”,就是一件剔犀精品。
元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罩漆,就是在色漆或描绘完工后,上面再罩一层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它的做法是:在黑、朱、黄等漆地上作描金花纹,花纹上用朱色或黑色勾纹理,最后罩透明漆。漆器罩了一层透明漆之后,表面显得光亮润泽,花纹隐现,极为雅致。帝后御用的宝座、屏风等多罩漆方法制作。罩过的金漆在透明漆的下面透出金色的光彩,并保护金色不易退色或磨损。
填漆工艺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是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一件填漆长方形盒,这件漆盒上的工艺可以认为是填漆技法的雏形,到了明清两代,填漆工艺逐渐成熟,成为漆器工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填漆戗金凤纹莲瓣式捧盒
填漆工艺就是现在漆器上印刻花纹图案,然后在花纹内填入色漆,等到漆干了以后,经磨平以后会呈现出光滑平整的效果。填漆有磨显和镂嵌两种做法。磨显填漆就是在做完糙漆之后,在漆地上用稠漆堆起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用所需的色漆填平。这样筒体处于同一平面上,然后经打磨而成,可以说磨显填漆就是先堆后填。
雕填漆龙纹双连盘
而镂嵌填漆就是先刻后填的方法制成,先在漆地上镂刻出低限的花纹,填平色漆,经打磨而成。
堆漆是把漆堆积起来之意,堆漆包括“识文”和“隐起”两种做法。识为高起之意,所谓识文,就是用漆灰和稠漆堆出高于漆面的花纹之后,不加雕琢,而加饰雕琢的做法称为“隐起”。这两种做法都是用堆漆方法做凸起的纹饰,再在堆漆上的纹饰上加以修饰。
清乾隆识文描金万福八宝吉祥图大捧盒
堆漆做法是西汉漆工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装饰技法,唐宋时期均有堆漆技法的使用,至宋代,堆漆技法已日臻成熟。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技法更为常见,尤其是将堆漆和描金相结合,故有识文描金和隐起描金的说法。
金地识文描金彩漆高足碗
描漆包括描漆和描油等工艺。这里的描漆描指的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彩色漆来描绘花纹;描油,又称描锦,是以桐油代漆,调制出各种鲜艳的颜色绘制出花纹。
清代描彩漆如意形经盒
古代彩绘漆器少有只用彩漆或只用彩油,多是二者兼施。先秦以前,漆器均为描彩漆,自汉代漆器出现油彩以后,油彩的使用日渐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艳丽。明清两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有的漆器花纹几乎全部使用了油彩。
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就是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在退光漆地上用朱漆或黑漆画花纹,待干后,在花纹上打金胶,然后将金贴或描上去。描金原料,有的只用一种金箔,这样花纹金色如一。有的用两种或三种金箔,利用颜色不同的金箔分贴出不同的花纹,使金色花纹呈现出色泽的变化,还有用漆灰堆出凸起的花纹后再描金或贴金的识文描金做法。
清雍正黑漆描金百寿字碗
螺钿漆器,取材于各种贝壳的天然色彩与美丽光泽的最佳部位,分层剥离和磨制后,镶嵌于漆器表面作为装饰。我国用蚌片、蚌泡镶嵌在漆器上作为装饰的做法,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出土的实物也证明西周的螺钿漆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清中期黑漆嵌螺钿五子夺魁图圆盒
“衬色螺钿”是以透明的贝壳薄片裁切出花纹,下面再衬托上不同的色彩后嵌贴到漆器上,即等于人工设色。所衬各种颜色是通过透明壳片而显色,故呈现出色彩晶莹、温润的效果。
黑漆嵌螺钿圆盘
犀皮漆器是现存量最少的一种漆器,由于多用赤、黄、黑三色填入,纹理似犀牛皮,故得名。这种工艺曾被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赞为漆器之首。漆器光滑的表面上,有着色彩斑斓、变化莫测的纹理,这些纹理非描、非雕、仿佛自然显现,妙不可言,犀皮漆器独特的美感,关键在于打捻和髹色漆两道工序。
犀皮漆捧盒
打捻的本质就是做出高于器物表面的涂漆,髹的意思是以漆填漆,髹色漆就是刷不同颜色的漆。表面凹凸不平,凸起处被磨平后,便会露出漆层的断面,这就是犀皮形成美妙纹理的奥秘所在。
关于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原来认为最早出现于唐代,但是1984年三国吴朱然墓中出土了数件犀皮漆器,把犀皮漆工艺出现的年代提早了约600年。
朱然墓出土犀皮履
款彩是指,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花纹,然后把色漆或色油填人花纹轮廓之内,因刻去的是漆灰,故又有“刻灰”或“大雕填”之称。款彩技法出现较晚,传世有明清两代的作品,因工艺简单,出品快,故多用于制作各种小插屏或屏风。
清康熙款彩「百子图」十二扇屏风
戗金的做法是在漆地上,用刀尖或针锥画出纤细的花纹,然后在花纹内打金胶,将金粉粘上去。也有戗银的,即用银箔粘着。“锥画”技法最早出现于战国。到汉代不仅有针划漆器,还有在针划纹内加彩的。锥画戗金比简单的锥画更进了一步。明清以来戗金技法多与填彩漆相结合。
明黑漆地戗金花卉人物漆盒
用各种珍贵材料如珍珠、宝石、珊瑚、碧玉、翡翠、玛瑙、象牙、密蜡等镶嵌在漆器表面,组成各种图案,此种技法称为百宝嵌。百宝嵌技法在西汉墓中出土的漆器上已见雏形,流行于明代,清代更加盛行。
嵌百宝博古图屏风
平脱漆器是由汉代的贴金片演变而来,用薄金片或薄银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使显出金银花纹,花纹和漆底在同一平面上,这种研磨工艺又被称为推光。还有一种花纹高出漆面的,称为平文。唐代的金银平脱工艺十分流行,充分体现了唐代的富丽华美的艺术特色。
唐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
参考文献
《髹漆录》黄大成
《漆器工艺》 朱小禾、何艳
《中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 张飞龙
《金属胎漆器研究——论金属胎骨的改革》刘杨
《漆文化:漆与陶胎》 罗阿华
《〈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长北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他是敦刻尔克道森船长的原型,原泰坦尼克号二副,两个儿子阵亡,一生都是传奇
出生在那个时代,莱托勒的一生,经历了比和平时代要多得多的波折、灾难、考验,可他也见识过人性之可畏,明白生命之可贵。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印度空军奇袭不成,巴基斯坦王牌飞行员30秒内击落4架敌机
在1965年的印巴战争中,一位名叫默罕默德·马哈茂德·阿拉姆的巴基斯坦飞行员,完成了比马尔塞尤更加厉害的超神一击——在30秒内连续击落4架敌机!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民航两次误入苏联领空惨遭击落,大韩航空为何接连两次遭此厄运?
大韩航空公司的客机飞行员们,是如何先后两次掉到同一个坑里的。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