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正经历史研究所
正儿八经地扯犊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产品  ·  喜茶小红书营销方案 ·  15 小时前  
产品犬舍  ·  完整地聊聊我对 “隐性知识” ... ·  昨天  
91产品  ·  Deepseek本地部署RAG知识库教程 ·  昨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是什么样子?很多人搞错了! ·  昨天  
91产品  ·  视频号爆单指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正经历史研究所

台湾都市狭缝中的街庙观察

不正经历史研究所  · 公众号  ·  · 2018-05-15 14:27

正文

划重点:

1、是台湾赖伯威老师在半层书店的讲座。

2、会是很有意思的讲座,台湾的庙更接近我们传统社会的样子,它们是一个公共空间,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庙里都有周边社区里的好多故事。我们大陆的庙现在跟日常生活有点脱节,像保留的“标本”。

2、讲座需要报名,但是不是在我这里,是在半层书店的公众号后台,文末有二维码,扫一扫就行。

3、我有可能会去现场



▼▼▼▼▼

寄生之庙


主讲人:赖伯威

台湾注册建筑师

赖伯威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

WillipodiA都市研究团队发起人

台湾交通大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

时间:2018年5月19日(周六)19:00-20:30

地点:上海市虹口区哈尔滨路129号 半层书店

▼▼▼▼▼

入场:免费 / 需报名

人数:40人





无神不拜、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奇不有,可称为寄生之庙。


台湾都市夹缝中的庙

是台湾城市

有别于其他地方

最显而易见的与众不同

这些宛如寄生在都市的庙:

这些庙 ,是真实的台湾印象

这些庙 ,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这些庙 ,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

这些庙 ,是显而易见的都市基因

这些庙 ,本身存在的事实即为现象

这些庙 ,是常民对现实生活的避风港

这些庙 ,隐身街头巷尾,你家我家之间

这些庙 ,曾见证老百姓资本的高度集中

这些庙 ,都市的缩影、社会变迁的活化石

这些庙 ,是最能反映台湾都市变迁的独特性

这种庙 ,是常民建筑,直接效率经济才是解答

这些庙 ,未来都市的发展将不再有它们的存在

这些庙 ,普遍出现在台湾都市的各个夹缝与角落

这些庙 ,绝大多数不是如建筑模范生般的大庙

这些庙 ,展现了台湾人合法或不合法适应环境的韧性

这些庙 ,是没有设计教育污染而不刻意设计出来的设计

这些庙 ,多数在荒谬离谱的基地,出没于都市的各个角落

这些庙 ,有强烈信仰寄托与情感需求的那一代已随时间凋零

这些庙 ,是成长环境中我们习以为常、或者有人选择视而不见

这些庙 ,整个都市是他们的宿主,寄生于台湾的都市环境中

这些庙 ,嵌入都市建筑中的常民智慧而激发出神奇的空间组合关系

这些庙 ,除了宗教意义,也扮演着社区里老人生活聚会的集会场所

这些庙 ,曾与某年代的台湾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社区与邻里的核心

这些庙 ,大多不符合现代建筑美学标准,却绝对符合神人供需关系的必然

这些庙 ,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世代,对于美好城市的想象,不再有它们的存在

这些庙 ,曾是台湾人真正想要的有形欲望,是欲望以空间与建筑呈现的面貌


宗教建筑是宗教在俗世的物相化表现。比起要与其周遭的自然或都市环境相结合,宗教建筑更为在意的是教义在三维空间中视觉化的回应与诠释,这种视觉化的形态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意义的符号语言,因此,庙和教堂,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或背景之下,都能如此轻易地被识别。与其说它们是宗教建筑,不如说它们是宗教符号。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去除“日常”的味道,适度地减少“生活味”,去“常”以致“非常”。


然而,这种“去生活味”在台湾的庙看不到。台湾的庙,从过去到现在都是极度世俗化的建筑。各种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男女老少的生活味争先恐后的充斥在庙里庙外。台湾的庙,将宗教的神圣与日常的世俗混合在一起的那部分,毫不忌讳、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


它们为数众多,大隐于市。它们在周遭日渐变化的都市环境中越显越小,收缩到只占据最极限的都市空间。一些庙,在都市化过程中留下的剩余空间里夹缝求生,融合、嵌入都市与建筑的某个角落:在桥下、在环岛中、在屋顶上;或跨越街道、或长出轮子;最小的,小到一个箱子,最大的,大至一栋高楼。从树、土、石,到建筑、基础设施、外部空间、移动物件,都成为这些庙的宿主。“寄生”的形式多元而有创意,似乎构成了台湾都市识别度最高的”都市性状”。


楼中庙


街屋庙


桥下庙群


停车场廻圈庙


树冠下庙


一位台湾的年轻建筑师,多年来走过、工作过、生活过台湾之外的许多城市,再回到台湾,遂得以用一种“类外来者”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熟悉的城市。2013年,他成立了WillipodiA都市研究团队,开始了漫长的“寄生之庙”观察记录,尝试用建筑人的专业,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他将在台湾四处搜集来的“寄生之庙”,建立如生物分类般的分类总表,描述其寄生状况,对其进行命名、分类、编目与绘图。最终,他梳理出108种不同的台湾都市环境与庙的结合关系,并将其搜索方法、研究谱系以及最具有特色的36+1个案例完整呈现在一本叫做《寄生之庙》的新书中。

跨街庙


基础设施交汇庙


升降庙



打带跑庙


一楼七庙


《寄生之庙》,表达了那些依然可以有深度和代表台湾独特性的事物,它是一本台湾当今都市形态与生活样貌的浮世绘。


书中所聚焦记录的这些庙,到底算是城市中的美学还是丑学?正如作者所言,无论归于是城市之美,还是城市之丑,现象就是现象。所有不合理的事件与不合理的因子相加后得到的最合理的结果。现象本身,是不讨论美丑的。它们是属于台湾的都市基因。


2018年5月19日晚19:00 ,半层书店特别邀请《寄生之庙》一书的作者—— 来自台湾的建筑师赖伯威 ,为大家讲述WillipodiA都市研究团队搜索、记录、梳理、绘制寄生之庙的过程,以及在这样的过程背后,作为一位“地球人”、一位“建筑师”的感悟。




▼▼▼

主讲人赖伯威


台湾注册建筑师,赖伯威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WillipodiA都市研究团队发起人, 台湾交通大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与都市设计行业长达十多年,曾工作于美国波士顿、中国北京、上海、日本东京,目前常驻台北。《寄生之庙》是其三本著作计划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以台湾为主体的著作。


▼▼▼

报名方式


1、关注半层书店微信公众号,回复 “庙” ,留下相关报名信息(姓名、职业、手机or邮箱信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