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晚安”,送你一张晚安卡
你说,这不是你想要的人生
早上7点,熟悉的闹钟响起,你艰难的翻一个身,摸索到床边的手机点了屏幕上的稍后提醒,把头深深地埋进枕头。
5分钟后同样的音乐再次响起,你无奈的哀嚎一声,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
闭着眼睛穿衣、刷牙、洗脸,终于清醒了一半,你慢吞吞的挪到衣柜前随手抓起一件衬衫,扣到最后一颗才发现扣子不见了。
是什么时候弄掉的呢?上次去那家公司面试的地铁上你一直在摩挲这颗扣子把它拽松了?还是周末抱邻居家的小猫玩被它抓掉了?
唉不管了先换一件吧!这件黑色的太严肃压抑,那件绛色蝴蝶结的上次洗完没挂起来弄皱了。抓起手机看一眼已经7点半,没有时间纠结,算了就这件灰色格子吧。
你匆匆忙忙穿好衣服顺手梳一下蓬松塌着的头发抓起包就开始冲下楼。
7点40,两分钟买完早餐就往巴士站赶,坐上班车长吐一口气,早餐纸袋今天的励志语是“嘿,我很看好你哦”,以前你还会为之一振告诉自己新的一天要加油,现在的你嘴角划过一丝苦笑,开始闭目养神,明白接下来的一天就是坐在办公室,在电脑前发邮件做文件。
朝九晚五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你和身边机械地敲着键盘的每个人一样在早八点半晚七点半的琐碎中一天天重复着发邮件打电话做文件,忙起来的时候加班到晚上十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透过车窗看着一路的星光夜色,突然觉得很累很孤独。
你摇摇头对我说不,这不是你想要的人生,这不是你想要的工作。
但这又是真的不能更真的,生活里的工作。
多少人在睡眼惺忪里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曾经炯炯有神的双眼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渐渐失去光彩,变得死气沉沉。
多少人眼睁睁看着自己慢慢老去,或者不经意间就这么慢慢老去。
所有曾经的梦想就这样消散在不断重复的日子里。
尽管人人都知道做一份不喜欢又没有成长空间的工作,消磨时光无异于慢性自杀,但无数人在度过了鸡血满满的职场新鲜期之后,纷纷一头栽进这样的生活里再也爬不出来。
这种安逸漫长看不到尽头的疲惫像是把人拉入泥沼,在有意无意中一步步下陷,只剩下空中挥舞的双手,有心无力
职业规划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当初你也曾是个热血的少年,也曾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希望。
现在却过着一眼就能看到尽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能喊停也不能回头的人生,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平庸。
为什么会这样?
你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为什么会把生活过成了这样?
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被彻底的忽视了。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摘自陶杰《杀鹌鹑的少女》
职业,作为工作之后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生道路的方向。
老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随着女性地位不断提高不再是依附男性生活,这句话要改成“都怕入错行”。特别是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凡是对自己有点要求的人,都值得认真研究,仔细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你如何度过一天,就如何度过一生
了解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就很有必要讨论职业规划究竟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
回顾一生,你会发现抛开所有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资源机遇,对于所有人而言唯一平等的只有时间。
也就是那句话,你如何度过一天,就如何度过一生。
越早开始规划,越早行动,你的时间轴就比别人长,你的尝试机会就更多,试错成本就更小。
所以职业规划开始的时间是越早越好。
早到小学阶段都可以。
早到幼儿园阶段更好。
很多人会跳出来说,幼儿阶段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谈何职业规划。
但是不要忘了我国从古至今的“抓周”,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关于未来关于职业的预测,虽然其中随机性与科学性的比例有待查证,但无可否认这种方式背后体现的“兴趣导向”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说从幼儿园阶段开始职业规划,最主要的一点是此时的家长和老师,应当给予小孩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在观察陪伴中发现其兴趣爱好并施以正面引导。
很多人小时候都问过以后的生活中也用不上函数,日常生活只需要按按计算器就足够了,那为什么还要学它这种问题,周围的人都在抨击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告诉你学这些东西就是脱离实际。
甚至连父母和老师都持一样的论调,是的,这东西没用,但你为了高考就是要学啊。
这种相当无知又不负责任的知识无用论和高考导向论,极大的扼杀了知识的存在意义,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好学心,扼杀了知识的趣味性,使得茫然的小孩失去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是走向放任自我,一步步落后的平庸之路。
直到现在才懂得,从小学开始接触的那么多学科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诸多选择的方向,而当时少不经事的我们,在ABCDEFG的选择面前,竟然愚蠢的以为日后的人生只会是简单的一条路,从而早早放弃了更多更好的可能性。
被动思维和成败思维
与知识无用论一起毒害广大青少年的高考导向论,最大的危害不止是培养了一批应试机器人,更可怕的是批量生产了被动思维和成败思维。
被动思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且难以察觉的,甚至是即使察觉也很难摆脱的。
在灌输式教育下塑造而成的被动思维,会渐渐夺去一个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养成迷信权威,迷信教条的习惯,难以突破原有的格局形成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我们的父辈会成为朋友圈谣言最忠实的传播者?
因为我们父辈这一代人,习惯了自上而下的听从,对于不了解的领域习惯了直接被灌输信息,在他们的成长期,服从是最大的使命,独立的思考与众不同的意见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是不可接受的。
他们在性格养成阶段见到他们的父辈仅仅由于不盲目从众会被当成异类批斗,会遭受群众的攻击,所以墨守成规,全盘接受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成败思维对一个人的影响更为可怕,从小被灌输的竞赛式人生,一旦考试不好人生就完了,一旦初中没升上重点就完了,一旦高中去不成重点班就完了,一旦大学进不去985、211就完了。
与之对应的是天价学区房的诞生,拼命灌输小升初要读重点,一直念重点班就等于一只脚踏进重点大学的大门,高考前再苦再累进入大学就是天堂了。
从小到大所有老师都是如上论调,只有高一的班主任非常认真的告诉我们即使上了大学也不会轻松,即使大学毕业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回想起当年他在课堂上说完这些底下一片不懂事的鬼哭狼嚎,觉得我们都欠他一个郑重的感谢。
如果今时今日还有老师或家长还灌输给学生考上大学就好了的概念,这种老师和家长绝对是相当的无知且不负责任。
从小在成败思维中成长的小孩一般只有两种结局:
一种是早早在失败中遭受创伤,形成自卑、沮丧、胆怯的心理,反应为恐惧、内向、社交恐惧的性格,
另一种是一帆风顺突然受挫或是井底之蛙见到更宽广的天地和更优秀的人,直接导致玻璃心碎了一地,心理极大失衡开始悲观厌世,比如去年那篇著名的《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也正是这类人往往会从校园过渡到社会时无法很好的完成思维转换,才会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转而哀叹“百无一用是书生”。
要知道人生并不是一场只论输赢的考试,人生是一趟旅程。
旅程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终点的高度,更在于探索的意义。
对自我的探索,对世界的探索,对未知的探索。
从小到大学习知识的过程,和随后的择业就业的过程,都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职业规划,伴随着正确三观的建立,都是宜早不宜迟,而且完全可以在不断接触到更大的世界时,由内而外的做出相应调整。
每个人都应当拥有遵从自己内心的权利。
文 | 2米
走没走过的路,见不一样的人
橙子想说
最开始我们想要改变世界
但最后却发现
世界改变了我们
也许
当我们先开始改变自己
小步快跑
有一天就真的改变世界
点击“阅读原文”
开始你的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