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展示云
学习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重庆首张!西藏首张!新疆首张!中国信保助力西 ... ·  2 天前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重庆首张!西藏首张!新疆首张!中国信保助力西 ... ·  2 天前  
松阳警方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2 天前  
松阳警方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2 天前  
安徽司法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宁夏药安早知道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宁夏药安早知道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北京药监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北京药监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展示云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观后感

展示云  · 公众号  ·  · 2024-10-28 12:00

正文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是上海市文化改革发展规划重大项目。上海不仅是中国近现 代新闻出版 业的发源地和中心,也是党的出版的诞生地,是海派文化的关键一环。经百余年发展,上海构建了中国 学术文化出版的制高点,确立了“中国出版重镇”的历史地位。建成一座与上海新闻出版光辉历史和地 位相称的博物馆,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上海优秀的新闻出版历史文化、塑造“上海文化”品牌、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功能布局,加强历史文脉传承,不断提升上海城市内涵和文化功能。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目标,集“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 教育、文化交流、产业创新”等于一体,打造新闻出版业文献档案中心、文物修复中心、创新发布中心和文创展示中心,涵盖出版机构、少儿读物、声像、艺术设计、印刷技术等内容,填补了国内没有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的空白。

【项目要求与特点】

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目标,坚持“深耕传统、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新颖的立意、厚重的实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闻出版的历史文化和事业成果。该馆的展览内容与表现形式应有与之相匹配的视野高度和技术水准。布展理念遵循以人为本,富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国际视角,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化博物馆。设计应遵循沉稳大气的设计风格,内容上注重细节与整体的把握,以物叙事,构建展线。空间设计上,需考虑建筑本身的特色。注重参观流线的通畅性、探索感及协调性。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升展示的互动性与体验感,场景设计要求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感体验。

*以上文字来源于: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展陈设计施工一体化实施项目招标文件

【第一部分】建筑设计

图:整体建筑摄影(图源互联网)

图:整体建筑外立面

图:整体建筑外立面

图:整体建筑效果图(图源互联网)

【个人思考】 整体建筑呈现成一个方盒子体块,为了让整个建筑变得灵动,将 建筑外立面进行 丰富的 设计,外立面的设计从以下来进行:
①玻璃幕墙以及渐变的格栅作为主要外立面的组成部分。 从印刷技术里面提取而来的【渐变油墨】作为主要设计亮点 ,渐变色的格栅板在不同的阳光照射下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同时格栅板的位置也进行有规律角度的旋转设计,在整面上也有了另一层次的渐变。这样的话,建筑表皮就有了两层的变化,利用较为简约的设计手法让外观变得灵动。
②具有传统气质的材料与现代科技气质的材料相结合——文化砖与玻璃幕墙的结合,两者材料结合后的感觉不至于非常古朴或是现代,折中融合。文化石利用有规律的排版设计,看起来既古也新。
整体建筑的设计给我最大的感觉是: 色彩、规矩、数学、模板化 等等与印刷技术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很符合整个展馆的主题。

*建筑可复用的设计形式:

1·灵动、有趣的外观设计:在阳光下可变色的格栅板
2·固定模数的格栅的造型
3·营造现代的文化质感:玻璃幕墙与灰黄色的文化墙的结合


【第二部分】空间规划设计:

整体场馆分五层,主要是以下内容:

一楼:序厅、上海中华书局的旧书密集架、服务台、文创售卖

二楼:主题馆

三楼:传统出版业和少儿出版馆

四楼:数字出版馆

五楼:音像出版馆、临展厅


【第三部分】具体展陈设计

<< << << << << << 序厅】>> >> >> >> >> >>

图:序厅实拍照片

图:序厅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序厅视频(图源: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虚拟展厅,仅供学习用途)



序厅空间组成: 序厅整体是一个层高很高(层高大致为7.5m),进深较短的矩形空间。 ①进门正面为整面通高的LED。②正面左侧为展厅入口,右侧为展厅出口。③序厅两侧为整面的报刊logo墙。

序厅空间感受方面: 整体空间非常的高耸、简约、透亮。空间感受还是不错的,但是因为空间进深太短,正前方的整面LED给参观者的观看距离就不够了, 参观者为了看整面LED就必须往非常后的地方站,所以这样的话参观者所能舒适站立的区域就比较有限,基本就是已经靠到门口了, 给我个人感觉有一点堵。整体空间 白色色调为主,顶地均为白色材质让空间感受变得开阔,且具有反射效果,加强了空间层高较高的优势,同时两侧墙面为玻璃的材质,也将空间更为透亮,让整个空间有着不错的空间感受。

序厅多媒体方面: 整墙的LED屏幕,屏幕里面的内容是裸眼3d的效果,大概有4-5个画面镜头,分别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最后是未来愿景的画面镜头,带领观众领略中国出版业千年传承历程。画面的内容还是很不错的,特效做的也不错,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新潮的,但是最大的缺点是影片的声音过小,不仔细听的话以为没有声音,没有声音的搭配真的挺让人出戏的,如果加上更沉浸感声音的渲染,可以让序厅空间更加丰满。同时也希望序厅影片是不是能有点内容的讲解,这个屏幕里的内容确实很炫酷,但是仅有几个关键词的出现 (甲骨文、铭文、竹简、造纸术、印刷术、铅字印刷、数字未来) ,感觉内容有点点干瘪, 不是很能给我留下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两侧是印有 报刊出版名称的 玻璃墙,用 以营造文化与出版的空间氛围。玻璃的加入让整体空间在横向上进行反射,形成虚空间,不让空间变得闷闷的。

整体空间在高度以及横向的维度来看比较好,但是整体进深太短,让人可以停留驻足的地方较少,一旦团队批次接待的话,会比较局促。


*序厅可复用的设计形式:
①整体的配色与材质——顶地墙白色与可反射的材料使用,让本局促的空间可以增加空旷感。

②顶面的设计,对于正面是屏幕的设计时,应当增加顶面往前进感觉的线条,加强前进的感觉。

③墙面的文化布置:利用文字的阵列增加文化的属性。同时利用的是白色的文字,虚一点的表达,不至于让空间很闷。

④效果图上对于LED大屏的演绎画面需要着重设计,扬长避短,加强空间感受。




<< << << << << << 【近现代新闻出版通史馆】 >> >> >> >> >> >>

开幕前夕,“读馆”第七号走进位于博物馆二楼的主题馆。近现代以来,新闻出版引领思想、改变社会、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主题馆梳理我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历程主线,萃选见证200余年间“变革转型”“革故鼎新”“砥砺奋进”的200余件/套代表性实物,是为我馆展陈的重中之重。

版博,公众号: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读馆 | 再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200年
上方是馆方公众号对于通史馆的一些介绍,各位可以详细了解一下其相关内容。
(点击图片跳转华成文化为展厅所写的策展幕后原文链接)

背景简述:通史馆位于二层,展览以启蒙、救亡、复兴为主题,以史为据,撷取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中具有影响力的事件、机构、人物、成果,以完整的逻辑链串联成便于观众易于理解的故事脉络,让观众了解出版活动与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的关系和作用。展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出版业走向式微,中国出版事业近代化的序幕被西方传入的译书和出版活动拉开。从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民族出版业崛起,上海成为中国出版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之后具有划时代意义与影响力的出版成就,体现新中国的出版事业继往开来、欣欣向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总体内容:近现代历史馆由“变革转型”  “创建发展”  “砥砺奋进”三个部分组成,通过编年叙事与专题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完整讲述了自清末“西学东渐”到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

主题馆序厅部分:

图:主题馆序厅实拍

视频:主题馆序厅影片实拍

一、主题馆序厅是利用书脊的造型打造成一面墙,整面墙会播放多媒体影片,同时利用纱幕投影与幻影成像相结合的展项,墙的中间是幻影成像空间,书脊墙面前面是前言卧碑。整体的造型是非常的正,造型也比较简约。

纱幕投影与幻影成像相结合的影片展项效果还是可以的,效果相较于普通的影片展项还是具有层次感的,把整体的平面化的展墙做出进深感、层次感。

同时我在网络上也发现了这一稿其实是更改过后的效果。还有一稿之前的方案效果,我也一并呈上。

图:主题馆序厅实拍(图源华成文化) 以“东方初晓”艺术装置影片来开启整个展览

图:主题馆序厅实拍(图源华成文化)

图:主题馆序厅效果图(图源 一楼魔屏内)

流动的空间美学

在这类以文献展品为主的展陈中,很容易陷入到“平面化”的展示形态中去。

创作团队在既有展厅的基础上,塑造了全新的空间形态,旨在让空间能够真正“立”起来,真正在空间中诠释主题内容,而不是停留于版面。


主题馆序厅的“东方破晓”艺术装置影片,纱幕弥漫至展厅深处,智慧的火花由星星点点逐渐放大至整个展厅,寓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通过延绵的纱幕,把近中远区域连缀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展示空间。

华成文化,公众号:华成文化 策展幕后|文献类展品叙事展的新的可能性
结合序厅之后的展厅效果,个人觉得可能是甲方的需求与想法就是将这个展做的非常的正气与传统,稍微夸张一点的空间造型都是不一定能够被接受的,所以出现了落地了也要被修改成更为稳妥的效果


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雕塑场景:这里的装置是第一部分的核心装置,主要内容是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重点展项,整个展项是一张照片的 【场景还原】 ,还原的是翻译馆中代表性人物:华蘅芳翻译著作的场景。 前方是一个电子翻书的投影装置,参观者可以参与互动。

图: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场景还原效果图

(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场景还原实拍

(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雕塑场景个人思考 :作为序厅后面打造的第一个重点场景,现场落地的还是比较精致与好看的,但是具体表达内容在我第一眼看的时候,我并不是能够理解其内容。究其原因我个人觉得有以下三点让整个场景不能让我深入理解内容:

①整体场景传递的具体信息点过少 ——三个人物雕塑、桌子和椅子、一份书、背景墙。这几个元素组成的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太过于模糊与隐晦,我不能直接了解到其信息点。

②背景信息展面过度镂空,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展面底背景是文章的图片,同时上面还有一个介绍整个场景的说明板。展墙的形式个人觉得也是导致信息传递过少的原因,整个展墙占据最大的是镂空的部分,之后是底背景,最后是很小的一块信息展板,背景信息墙面给我的信息传递很少。

③组成元素令人产生疑问 ——在桌子旁有一张椅子,好多人在参观的时候,都以为是要参观者坐下来去了解某些内容,但是这椅子原来只是场景装饰的一部分,同时也标注了不允许坐。我个人参观而言, 这张椅子 它出现在这个场景有点莫名其妙,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个人觉得,这椅子也不是文物,仅仅是现代的仿古椅子而已,就让人坐在这里,桌面上放一点内容,比如放点他们是怎么翻译这些文章的,前面放着英文原著,下面放着正在翻译的过程,由后来参观者填上一些空缺,来一场古今对话,古今传承,个人觉得这样的话可能会更丰满一点。


《新青年》编辑部展项选用了版画效果的柔光灯箱,整体手绘的非常好看,栩栩如生,前后层次也非常的不错。 个人觉得已经内掏了一箱体空间,何不利用透明屏将这个亮点形式更加丰富与丰满 ,利用透明屏的可视化效果,展示动态化的图景,增强这个展项的可互动性,强化其内容输出。


三、20世纪初的上海文化街

图:20世纪初的上海文化街效果图

(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20世纪初的上海文化街效果图

(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视频(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视频(图源: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虚拟展厅,仅供学习用途)

为此,团队将主题馆展区打造成大型感官场,运用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将展示内容置于更有趣的情境中,积极鼓励观众运用多种感知觉进行互动与交流,在沉浸式的空间中对话过去与未来,唤起更多启发性的思考。


在第二展区中,巨幅立体投影“20世纪初的上海文化街”,以微缩的方式描绘了20世纪初以福州路、山东中路为中心的书馆、报馆街。参观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场景与新闻出版人互动,感受当时文化街的日夜盛况。

华成文化,公众号:华成文化 策展幕后|文献类展品叙事展的新的可能性
这里的话利用一整面墙(大概10m长),同时墙面上有房屋的素模浅浮雕加强墙面上的层次感,让画面中原建筑的2D效果具有2.5D的立体感。参观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选择自己想要的角色走进街区参加文化街的互动虚拟体验,感受当时文化街的日夜盛况。

图:20世纪初的上海文化街互动答题

游客通过扫码进入到程序里面进行答题来进行通关,增加更多一点的趣味性。 整个墙面投影出来的效果还是挺漂亮的,能够感受到很强烈的上海老建筑的特色风貌,在空间中的感觉也非常不错。

个人对这个展项的思考,如果我来做的话该如何去展示?

①将整个墙面缩短一点,集中资源做好一点 ,不做这么长,整面墙有10m长,因为整个墙面游客不可以直接与墙面产生互动,只能看看图画,大部分人摸了两下发现没有互动,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后面的墙面的画面也跟前半部分比较雷同,大部分人也就看看就走了。所以10m长的投影画面场景是没有那么大的必要的,如果想要在视觉观感上长一点的话,是不是可以在墙的端头加镜面设计。

②点状加上墙面更多样、更多元的互动 ,可以增加不同的内容点,让人可以多停留驻足,了解更多内容。不仅仅是扫码过后在画面上呈现一个固定化的名字,在画面上最好是有更多样的表达,例如有可定制化的人物在画面里面行走、可互动触摸的墙面、直接在墙面上答题互动、直接在这里进行文创明信片的售卖等等。

③可以加一点实景还原,增强沉浸感 ——比如在地面上,这里单独做一点上海石板路的铺装,让别人边走实景,边看虚拟的福州路。比如在空间中放一点当时情境下有的一些小装置,小报刊亭,路牌,红绿灯等等。比如在顶面上加一点上海特有的无轨电车的电线,将整个场景做的更丰满、沉浸感与更具上海特色。


四、党的早期出版物展项

图: 党的早期出版物

图: 党的早期出版物

党的早期出版物展项则将金色书名悬空吊装,加以投影翻书的形式,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与奇妙感。团队致力于用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历史,运用互动展项弥补静态陈列讲述故事的不足。

华成文化,公众号:华成文化 策展幕后|文献类展品叙事展的新的可能性
这个展项的装置感还挺足的,同时又很红色,很党性,很正。增强展面的层次,虚实结合,虚的书名结合实的电子翻书内容展示。整体还是很不错的,值得学习。就像华成说的—— 激发参观者的好奇心再将内容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历史。

图:名人长廊(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名人长廊(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名人长廊(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近代以来,出版名家辈出,设计中特别遴选35位具有代表性的出版名家,根据其历史照片,一一绘制油画人像原稿,再以3D动画渲染的形式,给观众投影展示在巨幅艺术书墙上,再现当时文化领军人物的神采和面貌。创作团队深挖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史料,将原来隐藏的人物,从历史中“钩沉”出来,把他们请上“前台”,围绕人物与物件构建出出版史的故事世界。

名人长廊展项由一面书柜墙做整个投影的背景,投影面是表现文化人物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著作。顶面上是星空顶。整个空间就是表达的感觉是在历史长河与文化的星光闪闪。

顶面的星空顶做的还是挺有想法的,为了避免使用大面积的星空顶造成的造价较高这个问题,利用了分组模块化的设计,进行打孔穿光纤灯。最后模块化的现场安装就很方便了,而且效果也不错。利用了镜面不锈钢的反射,将整体黑色的空间有了一丝灵动的感觉,整体效果挺不错的。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内容决定设计设计形式—— 这里的空间设计为了配合表达的内容主题,让整个空间传递出正气与宏大的感觉 ,主要是将这个空间做成了居中、条状、突出核心设计,营造出路的感觉。中间是最为核心的展项——悬空展柜组成的阵列,这样的设计是让整个空间变得通透,开敞,大气与严肃。两侧是展面及壁龛展柜组成。空间居中用了一条路样式的设计,贯穿中间的悬空展柜,让空间在纵向空间中进行拉长。
这一空间的展品展陈陈列布置非常好看 ,展出了非常多的样式比较统一且精美图书,图书摆放的设计也是非常好看的,很有美陈的设计感觉。同时,各种细节非常的细节与多样,整体看下来不简单,更精致,将非常雷同的展品做出了很多样的摆放形式,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



<< << << << << << 印刷技术馆】> > >> >> >> >> >>

(点击图片跳转华成文化为展厅所写的策展幕后原文链接)

背景简述:印刷技术馆位于三层,展现从 19 世纪西方的新式印刷术先后输入我国,铅活字印刷、石版印刷、珂罗版印刷等印刷工艺首先在上海大量引进并改良使用。中国印刷术转向以机械操作作为主要特征的近现代印刷技术,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近代印刷工业。随着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后来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引发了我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的技术革命,也为信息时代汉字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第一印象: 这个馆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内容决定设计形式,所有的设计元素都是从其展陈主题——印刷技术出发。不论大的空间布局设计,还是墙面的布展设计均体现了印刷技术的特点。
空间布局: 整体空间格局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也是借鉴了印刷技术中的规矩、方正、有一定的模数的要求。

展陈设计:

整个展厅是作为印刷技术内容展示,本身的内容比较平面化, 以点,线,面,体作为主要设计形式 布展整个展陈 。所以设计方面为了避免展示效果非常的平, 内容点基本上都是以组团化的呈现, 在展墙前面设计了独立文物展台展柜、实物场景还原、斜面LED等形式打破较为平的展面。(个人感觉进这个展厅走一遍下来感觉还挺有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感觉的,这个馆也是类似的处理手法。)
主题形象墙做得非常好。在格子架上面。点缀印刷时使用的工具。点明主题的同时又做得非常装饰感,信息传达的非常到位,让参观者一眼就能看明白,这里是印刷技术馆。
重点标题的设计都非常有特色。都是利用了印刷所使用到工具作为设计形式,例如第1部分石板印刷就是利用了石板这个形式作为标题的结构,非常的内容定制化,设计从内容出发。

印刷技术馆以“铅火光电”为主题,入口处的主题墙镶嵌有八块工艺不同的印版,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印刷技术的印制效果和应用场景。
前半部分历史篇章 是以铅字印刷所使用的铅字格作为主要的墙面最底层的 装饰元 ,在格子上再做具体不同内容的展板 让整个展面看起来有秩序,规矩,具有历史文化感。 立面布展设计了三层展示效果——
①底背景的铅字格书架。
②以铅字格为元素做变奏。 在大大小小的铅字格格子中做展板,这些展板并不是统一尺寸的,都是进行长短、面积大小的变奏。
设置泛光地台以及半高的展柜 (展柜高度基本在1.1m),增加整体立面布展的层次感。



<<<<<<<<<<<<儿童出版馆>>>>>>>>>>>>

(点击图片跳转华成文化为展厅所写的策展幕后原文链接)

背景简述:儿童出版馆位于三层,以“中国童书出版巡礼”为主题,着重讲述童书百年发展史的过程中强调儿童的互动体验,让观众在寓教于乐的体验中了解历史。通过时间线讲述童书从 19 世纪末的产生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童书出版事业。在每个单元以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出版物为展示重点和亮点,并在展线中提取出具有时代典型特征和意义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大朋友小朋友都能在展厅中找到共鸣和受到启发。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少儿出版馆是整个馆视觉效果比较亮眼,比较独特的一个展厅。因为其主题是少儿,为了吸引少儿的注意力以及容易让其理解,我个人认为设计方从以下几个方面吸引受众:

①丰富、大胆的视觉配色设计:
这个展厅的颜色用的非常的大胆,有好几处地方都是上大面积的纯色色块,这样的色块设计非常吸引注意力,让参观者能够关注到内容。同时展面的造型也非常的丰富,但基本也是延续 【书籍】 这一设计元素。

②有趣的空间布局:
整体空间并不是横平竖直的布局,布局非常的有特色,基本都是斜墙,同时展墙也不是到顶的,可以透到后面空间,让不大的展厅空间显得层次非常丰富,而且也不会觉得空间非常的局促。



③多元的场景装置:
整个馆里面的场景是非常多的。基本上一步一景,场景设计非常的丰富多元。




PS:



<<<<<<<<<<<<艺术设计馆>>>>>>>>>>>>

(点击图片跳转华成文化为展厅所写的策展幕后原文链接)

背景简述:艺术设计馆位于四层,展现从字体设计到数字排版,从到封面设计到连年宣、从中国最美的书到世界最美的书,既按时代脉络又凸显技术发展与设计元素,让观众在参观中,生动感触到艺术设计的过程与成果。从百年前的工作台到百年后的当今,变的是技术、是艺术风格,不变的是构成出版物的“字”与“图”、是其背后每个步骤的丝毫不差与方寸匠心。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艺术设计馆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以美术馆的设计方式与标准去打造的,但又比美术馆的极简主义多了一点艺术设计的元素。整个馆的设计非常的干净与简约,空间所呈现的是一种 构成感、秩序感。
整体的配色基本上以白色、灰色为主,由一些大面积的红、蓝色块作为点缀让整个空间有丰富感。
整体的话,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好多说的,给人的感受性是非常直观的。
①横平竖直的墙面设计:


②克制的展面层次变化:

③精致的衬线体字体的选择:


④细节的灯光设计:


PS:我个人觉得是不是可以在空间里点缀一些明黄色来增加一些亮眼的感觉,因为在我第一次逛这个馆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的构成,如果加点黄色可以让空间感受更加的蒙德里安,更有设计感,更加符合这个艺术设计馆的主题。


这个是我在参观的时候,一位穿黄色短袖的参观者走过的掠影,个人感觉非常的点睛与亮眼。



<<<<<<<<<<<<数字出版馆>>>>>>>>>>>>

(点击图片跳转华成文化为展厅所写的策展幕后原文链接)

背景简述:数字出版馆位于四层,以上海数字出版发展的历史、现状为主线,通过综合与范例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客观反映,设置互动体验馆展示典型范例,以技术与艺术、展览与互动的构想,使观众对数字出版的创意和阅读有初步体验与认识。内容分为传统出版四大媒介的数字化转型、内容新媒体的创新发展、网络游戏出版行业三个部分,展示内容运用文字、图表、图片、视屏、模型等方式综合,简要地介绍上海数字出版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体现企业、政府的推动;内容、新技术、金融、人才的相互合力。

数字出版馆以“穿越时空”为主题,以我国及上海数字出版发展的历史、现状为主线,从传统出版媒介的数字化转型、新兴数字媒体的发展,与网络游戏娱乐出版三方面展开呈现。

人类自创造车轮以来的六千年文明,到了今天穿越时穿将我们带入数字化时代,它在须臾之间,让世界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借助于网络技术和数字终端的发展,人类在新的阅读工具中植入了新的内容,从而改变了出版方式、阅读方式和生活行为。展览通过综合与典型范例相结合的方式,将技术与艺术、展览与互动的结合,多维度多形式地呈现出数字出版的发展状况,使观众对数字出版的创意和阅读有全方面的认识。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数字出版馆是整个馆作为最为科技感的一个空间做的非常到位,空间沉浸式的感受非常强,但是实现其效果的方式也非常的简单,由几点方式去打造沉浸式科技感的感觉:


①凌厉、几何式的空间设计:


整体空间不大,是一个长方形的空间,基本是在大空间里面做了三个空间:一个较大空间、一个核心CAVE空间、一个过道型空间。空间感受体验的变奏还是不错的,大中小的变化感觉,让这个不大的空间做的也很有趣。

为了避免空间结构呆板,竖起的几个隔墙都是以斜墙为主,这样斜线切出来的凌厉、几何式的空间营造出【 整体空间硬朗、科技的空间感受


②大量的流水灯带:

整体空间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折线型流水灯带,地面是长条完整延续的灯带,墙面是零碎的小型型材灯带,顶面镜面吊顶也反射出 长条完整延续的灯带 。利用 【完整—零碎—完整】 这样的对比,让整个空间也是有变奏的。如果利用同一种灯带形式的话,也会让整个空间变得雷同。
灯带也进行了变奏处理,让灯带进行编程控制,不断地重复进行流水前进的效果,也传递了数字信息不断流动的这一主题。

③克制的空间主色

整体空间主色也非常克制,主要是以黑、白、灰、蓝四色作为主色。这样的做法让整体空间显得非常的沉浸感、简约、科技感。

我个人觉得做出这样的空间主色原因主要是这个展厅本身内容较干,本身内容上承载的历史时间段较长,空间面积也较小,如果正儿八经按照一个一个时代的元素去做这个空间怕是非常的碎片化、零乱感,这样的话平面设计就非常的痛苦,所以利用一个整体灰黑色色调铺底,打造成一个科技感、沉浸感的空间,解决掉“穿越时空”所带来的的不同历史时间段的内容,同时也将 “穿越时空”所需要的科技感的感受解决掉。


④全镜面的吊顶:

镜面吊顶也是增加整体空间科技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镜面反射所产生的虚拟空间,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无界”,同时也是利用镜面反射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大、更开阔。


⑤科技感的版面设计:

说实话我看到版面上的内容时,我都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去做这个不展面,基本全是内容介绍、数值、历史发展等等较为雷同的内容。
华成带来的解决方式是加入很多的辅助线条和特色ICON将整个版面撑起来,同时也让整个展面变得简约、科技、数字化。



<<<<<<<<<<<<音像出版馆>>>>>>>>>>>>

(点击图片跳转华成文化为展厅所写的策展幕后原文链接)

背景简述:音像出版馆位于五层,展示 20世纪中国唱片工业起步至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唱片业、上海音像出版业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通过时间线索,代表性的人、物、事,来展示唱片与音像出版业的历史,以旧上海的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大唱片公司,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唱片厂的变化历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唱片上海公司、上海音像公司、上海声像出版社,以及声音载体技术的演变为主要陈述对象。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图:效果图(图源:博展联盟-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

这个馆的平面布展排的非常好。但是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围绕四面墙排布布展的一个展厅。
平面布展的细节非常好。黑胶唱片做的细节很不错,纹路非常清晰,而且这么大的一个盘竟然都没有拼缝,制作的质量很好。
空间设计就没那么出彩了,甚至感觉有点小糊弄,基本就是沿墙面三面展面,空间中间放置阵列的唱片墙,空间体验基本没有。可能也是因为这个馆面积本身就不大,再封隔墙就显得空间更加局促了,所以空间中部就用了这样的透明的展墙,让整个空间显得开阔、不闷。


【第四部分】藏品丰富度

整个馆的藏品非常丰富,形式各样。精品展品非常多,六个展馆陈列清末以来各类展品共766件(套),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唱片、名人手稿、文件档案、生产工具等。

、【第五部分】多媒体互动

【第 部分】文创设计

文创的品类非常丰富,并且也非常有印刷的主题特点。 于文 创的展示大家可以进到「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官网去查看。


拙见: 总结一下我的参观感受,整体这个馆看下来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的,可以感受到整个馆传递出来的用心。不论是线上网站的详实程度,还是线下参观时候各种服务保障,都是一流的。基本所有关于这个馆的信息、藏品、设计等等都能在官网找到相关资料,给想要深入了解这个展馆的朋友提供非常好的一个体验感。个人来说是非常推荐这个展馆的,里面有大量的内容与展品值得去学习、参观、打卡的。

- THE END -

对于这些设计,您有什么感想

欢迎点赞留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