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13个精算师
介绍保险知识,发表与保险财务、精算和投资有关的学术论文和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法指引  ·  【镜鉴】政法委书记向阳,主动投案! ·  3 天前  
CHINADAILY  ·  Top News丨200 telecom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13个精算师

2023年度10家上市寿险公司业绩比较:一个好消息是新业务价值率已经企稳;另一个好消息是人均产能提升已经能够抵消人力的下降!

13个精算师  · 公众号  ·  · 2024-04-03 12:24

正文

“13精”数据库第273周更新公告


13精资讯-增加2024年2月各公司万能险结算利率1881条
13精资讯-增加2023年上市保险公司年度业绩报告
13精资讯-增加2024年1-2月保险业总体经营情况、分产寿经营情况、分地区保费
13精资讯-增加最近一周保险公司被处罚数据
13精资讯-增加最近一周保险公司投连险净值数据



13 精利用最新录得数据做的研究报告之273 期:


2023年度10家上市寿险公司业绩比较:一个好消息是新业务价值率已经企稳;另一个好消息是人均产能提升已经能够抵消人力的下降!
先说结论
1、 净利润

从净利润来看,除太平人寿和中信保诚外,其他寿险公司都存在一定幅度的下滑。

2、 新业务价值
2023年10家上市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1093亿元,同比增长23.3%!
除中信保诚外,2023年度所有上市寿险公司都有超过两位数的同比增幅!

从利润创造的成长类指标来看,核心在于新业务价值。

我们之前分析过,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更看重寿险公司的成长性,而新业务的“质”(新业务价值率)、“量”(新单保费收入),是影响新业务价值的两个重要因素。
那么,2023年度新业务价值的大幅度提升的原因是什么呢?
3、 新业务价值率
2023年度平安寿险的新业务价值率18.7%,同比口径下仅下滑了0.5个百分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而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人保健康等多家公司新业务价值率已经企稳回升!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平安寿险在2023年度报告中披露了新业务利润率指标!

该指标类似于传统制造业的销售净利润率,新业务利润率改变了分母的计算规则,考虑了新业务未来续期保费规模的现值,使得分子分母得以匹配。
对此,我们要为平安点个赞!
“13精”设计了一个衡量盈利效率的指标,保单未来生命周期的三差收益率=合同服务边际/保险合同负债(这个指标没有考虑非金融风险调整的变动,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考虑进去)
保单未来生命周期的三差收益率的本质则是,在现有的准备金余额当中,有多大比例会形成未来利润(或者简单理解,在现有的准备金余额当中,合同服务边际大致占比多少)。

2023年度九家上市公司保单未来生命周期的三差收益率加权平均值为17.3%,进一步我们也统计了这些公司2023年度保险合同负债规模,合计有13万亿元。

这意味着上市寿险公司储备了超过2.2万亿的未来利润,未来穿越周期的余粮仍然很足!

当前我国人身险业平均负债久期约13年左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这2.2万亿将会在未来十几年中逐渐释放出来。

但是,大家也能看到,该比值都在下降。

4、 新单保费
2023年10家上市寿险公司新单保费收入7220亿元,同比增速17.4%。
除阳光人寿、中信保诚外,其他所有寿险公司的新单保费规模均呈现出增长态势!

甚至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友邦人寿和人保健康同比增速都高达两位数!
由此来看,此轮行业的新业务价值提升,主要是由于新单保费增加,新业务价值率企稳所致。
从代理人产能来看,2023年度各家公司代理人产能20.5万元,同比提升56.7%。

其中,平安寿险的代理人产能高达41.5万元,同比提高104%。

有统计数据的七家上市公司来看,2023年度代理人数量172.3万人,同比下滑了19.5%。

但从代理人新单保费同比增速来看,在披露相关口径的8家上市寿险公司中,代理人新单保费均实现了正增长。

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和太保寿险代理人新单保费收入还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这显然表明,代理人的产能提升已经能够抵消了人力的下降。
近些年来,寿险公司更加注重代理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改革成效逐渐凸显出来。
总结一下,此轮新单保费爆发式增长,一方面得益于3.5%增额终身寿的强大竞争力;另外一方面受“炒停售”影响很大,持续性仍有待考察。但新业务价值率似乎已止跌企稳。
在外部经济环境和大众对利率下调预期的影响下,寿险产品的长期锁定利率优势凸显。
过去五年我们看到的是“量价齐跌”,本次大多数上市公司新业务的亮点在于“价稳量增”!而量增的核心又在于“人均产能”的提升。
正文

3月底,各家上市保险公司都陆续公布了2023年度报告,“13精”及时收录了关键性经营指标。
本次,我们将重点关注10家上市公司寿险业务板块的业绩表现(下文涉及上市公司均指寿险业务的数据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包含平安寿险、平安养老险及平安健康险三家子公司。为方便叙述,下文中我们依然简称为“平安寿险”。
从净利润来看,除太平人寿和中信保诚外,其他寿险公司都存在一定幅度的下滑。

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友邦人寿高达39.1%,是所有公司中最高的。

由于寿险业务经营的特殊性,资本市场更看重寿险公司的成长性指标,我们后文也更侧重分析此类指标。

类似文章可见 2023上半年度10家上市寿险公司业绩比较:尽管新单保费的爆发式增长不可持续,但新业务价值率已经止跌企稳,大势应该还是价稳量增

1


寿险公司内含价值指标比较

不难发现,2023年度中国人寿的内含价值增长至1.2万亿元,稳居各家上市公司之首。

大家会发现,有些公司内含价值我们并没有计算出同比值。
这是因为寿险公司对2023年度内含价值估算的假设参数进行了调整,但没有做可比口径下的重述。
可比口径下的重述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一是基于2023年末新的假设和模型,重述2022年内含价值,再与2023年新口径下的内含价值进行比较计算而得。
二是基于2022年末的假设和模型,重新计算2023年内含价值,与同一口径下2022年内含价值进行比较计算而是。
比如,中国人寿就是采用第一种方式给出了内含价值的同比增速。

再比如,平安寿险采用了第二种方式给出了内含价值的同比增速。

基于对宏观环境和长期利率趋势的综合考量,上市寿险公司于2023年审慎下调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至4.5%。
那么,为什么寿险公司普遍下调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呢?
从近两年各家公司的总投资收益率指标来看,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即使在2021年及其更早年度,头部公司实现长期的5%已很艰难!
可见 寿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率与假设偏差比较:头部公司实现长期的5%已很艰难,况其他乎
“13精”之前发文也曾指出,资本市场更看重保险公司“新业务”的成长性指标,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 周国端,漫谈保险业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观察2023年度各家公司的新业务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涉及使用的数据指标均来自于上市寿险公司数据。此外,下文分析中涉及到汇率折算,港币汇率取值为0.906,美元汇率取值为7.10。

2


上市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比较
2023年10家上市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1093亿元,同比增长23.3%!
除中信保诚外,2023年度所有上市寿险公司都有超过两位数的同比增幅!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去年同期我们对2022年度上市公司新业务价值做个类似分析,大多数2022年度上市公司新业务价值是大幅度下滑的。

那么,2023年度新业务价值的大幅度提升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利润创造的成长类指标来看,核心在于新业务价值。

我们之前分析过,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更看重寿险公司的成长性,而新业务的“质”(新业务价值率)、“量”(新单保费收入),是影响新业务价值的两个重要因素。

3


上市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率比较
2023年度平安寿险的新业务价值率18.7%,同比口径下仅下滑了0.5个百分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而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人保健康等五家公司新业务价值率已经企稳回升!
尽管友邦人寿、中信保诚新业务价值率存在较大幅度下滑,但两家公司的新业务价值率仍远高于其他公司。
对于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我们仅在业绩报告中收集到新业务价值的同比变化,并没有找到具体的数据指标。
中国人寿我们没有找到总体的新业务价值率,而是找到个代新业务价值率,2023年度中国人寿个代新业务价值率29.9%,同比也增加了2.5个百分点。
不难发现,大部分上市寿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是提高的!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平安寿险在2023年度报告中披露了新业务利润率指标!

该指标类似于传统制造业的销售净利润率,详细可见我们之前的分析文章 新业务价值率能够准确衡量保险公司新业务利润率吗?答案也许是不能!
我们所熟悉的新业务价值率是新业务价值与新业务首年保费的比值。
分母首年保费定义:首年保费是指用于计算新业务价值口径的年化保费,首年年化保费为期交首年保费100%及趸交保费10%之和。
直观上理解,二者的分子分母是不配比的。即分子是首年保费及后续估计的期缴保费合计可能产生利润的现值。
而分母则是首年保费。正是因为这种不配比,才使得该指标总是出奇的高。因此该指标不是其他行业所说的销售净利率的概念。
新业务利润率改变了分母的计算规则,考虑了新业务未来续期保费的现值,使得分子分母得以匹配。
对此,我们要为平安点个赞!不得不说,平安在信息披露方面,确实值得其他上市险企学习。
类似地,在保诚年报中,中信保诚也披露了新业务利润率的指标。

期待今后越来越多地寿险公司披露新业务利润率指标,能够让投资者更加容易看懂业务,以避免可能的“黑箱折价”!
此外,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大部分寿险公司都披露了合同服务边际指标,该指标是指本集团因在未来提供保险合同服务而将于未来确认的未赚利润。
“13精”设计了一个衡量盈利效率的指标,以更好地估计保险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即:
保单未来生命周期的三差收益率=合同服务边际/保险合同负债
保单未来生命周期的三差收益率的本质则是,在现有的准备金余额当中,有多大比例会形成未来利润(或者简单理解,在现有的准备金余额当中,合同服务边际大致占比多少)。
2023年度九家上市公司保单未来生命周期的三差收益率加权平均值为17.3%,进一步我们也统计了这些公司2023年度保险合同负债规模有13万亿元。

这意味着行业储备了超过2.2万亿的未来利润,行业未来穿越周期的余粮仍然很足!

当前我国人身险业平均负债久期约13年左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这2.2万亿将会在未来十几年中逐渐释放出来。

但是,大家也能看到,该比值都在下降。

4


上市寿险公司新单保费比较
接下来,我们将视角聚焦到上市公司的新单保费上。
2023年10家上市寿险公司新单保费收入7220亿元,同比增速17.4%。

除阳光人寿、中信保诚外,其他所有寿险公司的新单保费规模均呈现出增长态势!
甚至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友邦人寿和人保健康同比增速都高达两位数!
由此来看,此轮行业的新业务价值提升,主要是由于新单保费增加所致。
接下来,我们按照新业务类型和渠道两种口径进行统计。
从新业务类型来看,新单保费主要有首年期交、趸交和短期险业务。大多数公司都给出了首年期交保费的规模。
2023年度在披露首年期交保费的8家上市公司中,除人保健康外,所有公司首年期交保费收入都接近或超过50%。

需要说明的是,太保寿险仅给出了代理人渠道下的首年期交,没有披露银保渠道下的首年期交,故该公司数据存在一定低估。结合下图推算一下,如果考虑银保首年期交,也应该能超过50%。

而从首年期交保费的同比增速来看,8家披露数据的上市公司增速的确非常高!中国人寿首年期交保费收入1126亿元,增速16.7%,甚至都是8家公司中最低的。
期交保费的高速增长,是影响新单保费的主要因素。

从渠道结构来看,我们分给出了代理人渠道和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及其结构占比。

以代理人渠道为主的上市公司有:中国人寿、平安寿险;
以银保渠道为主的上市公司有:新华保险、人保寿险、阳光人寿;
双渠道并重的公司有:太保寿险、太平人寿、人保健康。
友邦人寿、中信保诚没能找到相关的渠道披露数据。
划分依据参考下图,仅是为后文重点分析使用,并非严格,请大家参考使用。

最后,我们再看下寿险公司代理人改革成效。
之前我们专门分析过新单下降与代理人下滑的因果关系,可见 这轮寿险新单负增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过热之后就会冷!
当前,各家寿险公司代理人改革成效如何呢?
有统计数据的七家上市公司来看,2023年度代理人数量172.3万人,同比下滑了19.5%。

从代理人产能来看,2023年度各家公司代理人产能20.5万元,同比提升56.7%。

其中,平安寿险的代理人产能高达41.5万元,同比提高104%。
从代理人新单保费同比增速来看,在披露相关口径的8家上市寿险公司中,代理人新单保费均实现了正增长。

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和太保寿险代理人新单保费收入还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这显然表明,代理人的产能提升已经能够抵消了人力的下降。
近些年来,寿险公司更加注重代理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改革成效逐渐凸显出来。
总结一下,此轮新单保费爆发式增长,受“炒停售”影响很大,料难持续。但新业务价值率似乎已止跌企稳,未来大势应该还是价稳量增。
尤其是,我们发现2023年分红险业务占比仍在持续下滑。

在外部经济环境和大众对利率下调预期的影响下,寿险产品的长期锁定利率优势凸显。
再加上,这波3.5%定价产品的停售,激发消费者的抢购潮,助推寿险业保费规模快速增长。
过去五年我们看到的是“量价齐跌”,本次大多数上市公司新业务的亮点在于“价稳量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