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源自豆瓣最大阅读小组:经典短篇阅读。不浮躁,不媚俗,精选名家美文诗词,为身处喧嚣的您,提供片刻的宁静阅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读书  ·  单向街书店文学节,十年啦! ·  4 天前  
书单来了  ·  终于知道秃头老板为啥爱给我画饼了! ·  6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一个家里,母亲有这些习惯,会影响子女成就 ·  1 周前  
慈怀读书会  ·  真正聪明的人,都在过极简的人生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与小偷擦肩而过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12 07:35

正文

/金方舟


第一次明白“偷”是四岁那年,舅舅穿着湿漉漉的短裤,气喘吁吁地敲我家的门,哭丧着脸说在湖里游泳时,长裤被人偷了。待他借了我父亲的裤子穿上,准备回家时,发现门外的鞋子也不翼而飞了。最后紧绷的裤子和不合脚的拖鞋陪他回了家。不久之后,舅舅又被偷了一辆自行车和两辆摩托车。那时的我听母亲讲起小偷的事,只觉得可恶,恨不得天下所有的人都唾弃小偷,让小偷死光。

而我对“小偷”发生不一样的理解是两年之后,我正与周公下棋,忽然被屋外的“抓贼抓贼”的叫喊声打搅。我和母亲一起贴在玻璃窗上往外看去:对面的空调架上孑然立着一人,正被一道手电筒的光照亮着,身上的衬衫被划开了很大的一条口子。与此同时,家家户户的灯相继亮起来,许多张和我一样被窗户压扁的脸出现了。目光和手电筒光交织着射向了窗台上的那个人。

母亲不顾危险推开窗,大喊:“你们别把他逼急了,太危险……”

话音未落,嘭。

我的眼睛被母亲捂住了。

我受了很大的触动。此后的几个夜晚,我的脑海中常浮现出无数扁平的脸,刀一样的目光,以及那个惊慌失措的坠落者。

记忆犹新的还是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母亲在一所中学里担任班主任,她曾带我去她的学校。一日早晨,我听一个年轻老师同母亲交谈,他用焦急的语气说,张老师啊,你们班那个托在我家的夏同学,我怀疑她昨天又偷了钱。我感觉到母亲的愕然,她之前不是也偷过一次吗?他接应道,对啊,和上次一样,我排除了一下只有她能偷,但我没证据。

还未等母亲接应,办公室的门便响了。进门的学生红着眼圈和母亲说自己的钱包被偷了。那个老师和母亲对视了一眼,摇了摇头。

被偷的是母亲最喜欢的学生,姓朱。朱说,她失窃的钱包里装了她所有的零花钱,每一张都是簇新的、被压平的人民币。我认识朱,和我一起摘过杨梅,母亲也曾去她家家访:她家没有装修,一切都是最原始的水泥。而朱的母亲四十多岁才结婚生子,靠教手工赚取微薄的收入。此外,朱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这次家访给了母亲非常大的触动,她从未想到朱的家庭状况是这样的——学校里的朱总是表现最好的那个,成绩名列前茅,担任学生会主席和班长,善良,独立,坚强并自尊。

母亲对这件事格外重视。到了午休,母亲发现夏的位置是空的,心中更是有了定数,但面不改色。全班都去操场上体育课时,母亲果然在夏的书包里找到了朱的钱。朱认得自己的钱。再三确认后,母亲用铅笔在纸币的一个角上写下朱的姓氏。

放学后,母亲打电话让夏的父亲来接夏,说是顺便聊聊夏的近况。父女俩临走时,母亲蓦然说要看一下夏的作业本。夏一时心虚,不敢打开书包,于是夏的父亲拿过夏的书包,发现了里面的钱。他脸上下起了冰雹,低声问,哪里来的?母亲拿过那钱,装作看了一眼,漫不经心地说,写着朱的名字,大概是朱的钱吧,应该是夏向她借的,还没来得及说。然后母亲拍了拍夏的肩膀说,朱今天找不到钱,很伤心呢,你明天记得把钱还给她。自始至终,母亲没有说一个“偷”字,但我真真切切地记得,夏的耳根忽然就红了,很轻地说了一声,谢谢张老师,而夏的父亲忙将钱如数归还。

毕业后,夏和朱都和母亲成了朋友。朱不负母亲之望,去了一所名牌大学。后来她在723动车事故中去世的时候,作为一个典型的正面形象被许多媒体报道,一部拍她的纪录片还获了奖。母亲为她的去世消沉。夏亦在事故发生后给母亲打电话,电话里是许久的沉默。

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善恶本在一念之间,世上没有自愿的“小偷”,更无绝对的“小偷”。母亲所有的,只是一副悲悯的眼镜。又过了很多年,我读了《人间失格》和《罪与罚》,思考更深一步:罪与罚是一对反义词,罪由内产生,是让人从内心明白自己有罪,罚则从外产生,是外界的拯救。母亲所做的,不是“窃钩者诛”——她的词典里没有“窃”与“诛”,只有“罪”与“罚”。

这就够了。



谨以此文   献给挚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