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硬。七十五岁的李秀梅醒来之后的第一个感觉,明确的感觉,是僵硬,好像被钉子钉在床板上睡了一夜。早上睁了眼,需要将钉子一个个地起出来,夺回一点自由。
衰老使她的生活渐渐演变成一场无声的战斗,尤其在入冬以后。”
《白露春分》的作者辽京很久以来就想写一个家庭故事。这本书中,奶奶秀梅的生命正在走向尽头,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成为家中人人避之不及的难题,只有孙女佳月经常给予陪伴和关心。秀梅每况愈下,儿女们人心四散,各怀心事和怨怼,世界一点点撕掉迷离的面纱,向长大的人显露崎岖的真容。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家庭故事,或者说一个家庭最终会走向何处的故事。
辽京,小说作者,出版小说集《新婚之夜》《有人跳舞》,长篇小说《晚婚》。
[德]赫尔曼·黑塞 著 绘 [德]乌尔丽克·安德斯 编 楼嘉 译
赫尔曼·黑塞一直和自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醉心于观察和描绘着他周围的自然及其变化。他从四季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大量构思精巧的诗歌和散文。《黑塞四季诗文集》分为春夏秋冬四册,展现了黑塞对四季特有魔力的洞察:春天万物复苏的急切,夏日景色的繁盛华美,秋天色彩的绚丽变幻,以及冬日雪景的沉思静谧。
写夏秋之交时,他长久地凝视一只蝴蝶:“有时候,一只蝴蝶会在晚些时候飞来,飞到它们身边,或者是一只天蛾,带着梦幻般的嗡嗡声飞来,但很快,这傍晚短暂的魔法时光便流逝了;远处,一排排山峰忽然变得凝重,为黑暗所笼罩;浅绿色的天空中还看不见星星,但能看见从空中匆忙闪过的蝙蝠,转眼间便消失不见了。”
[以] 格肖姆·肖勒姆 编注 [德] 特奥多·W.阿多诺 编注
尽管经历了两次战争、希特勒帝国和流亡,本雅明的很多信件依然被保存了下来。书信成了他的一种文学形式,颂扬了智力的激情——人类的思想即使在面对逆境和悲伤时,也有能力投身于抽象的兴趣之中。
本书收录的本雅明三百多封信件构建出了德国犹太知识分子的消失的世界。我们穿越本雅明完全退隐的岁月,直至他作为作家和记者活跃的时代。对卡夫卡的反思贯穿了这本书;20世纪最重要的一批思想家也在信中出没,比如格哈德·肖勒姆、特奥多·阿多诺、汉娜·阿伦特、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雷纳·玛丽亚·里尔克、恩斯特·布洛赫、卡尔·克劳斯、马丁·布伯等。即使是这些信中较为随意和一时乐观的内容,也笼罩着巨大的悲伤。
本书也是此前曾有广泛报道的“天才译者”金晓宇的最新译著。金晓宇通过自学掌握了英语、日语、德语,十年里,他的翻译作品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多个领域。
[英] 齐格蒙特·鲍曼 [爱沙尼亚] 瑞恩·罗德 张德旭 译
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我们既矛盾,又迷惘。我们竭尽全力实现自我,却又想逃离自我内在的空虚。
齐格蒙特·鲍曼是《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作者,也是21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他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瑞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二人棋逢对手,一同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概念——自我——进行梳理,他们的对话囊括了技术更迭、AI、生之短暂、新中产的不稳定、互联网上的社交现象、失败的社会表演、不存在的自我实现等等。就“在流动的现代世界中,如何理解复杂的自我”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对话。
作为德国史爱好者,陆大鹏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是魏玛共和国。在《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里,他用了不少篇幅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意志贵族的生存状态,其中也包括他们的反革命犯罪活动,比如谋杀民主派人士、藏匿军火或者参加企图颠覆共和国的极右翼准军事组织等。后来,他偶然看了德国电视剧《巴比伦柏林》,又对那一时期的犯罪活动与相应的刑侦工作产生了兴趣。
在这本书中,陆大鹏透过彼时最著名的警探恩斯特·甘纳特之眼,看到奇诡恐怖的案情探寻、德国警察体系和刑侦技术演进,通过案件观察一战到二战间的德国众生相。在那样一个动不动就发生街头斗殴、政治光谱从极左到极右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的高度政治化的社会里,“普通的生活”还在继续吗?
黛比和她的爱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他们做爱了,她的身体很满足,但她的内心像是有蚂蚁在啃咬。那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她知道,一块蛋糕能够让这种感受消停。她说自己有点饿,虽然生理上并没感到饿,但她还是起身吃了块蛋糕。这下她就能入睡了,不过睡前又在心里埋怨了自己一番。
女性用行动症状——进食——对某个时刻的情感做出反应,起床,打开冰箱,四下找吃的,烤奶酪饼干,如此反反复复。整个体验就这样为许多强迫性进食者构建起了时间,填补了空白,成为她们与自己相处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