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底开业就热评不断的西安CCBD,一炮而红的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再到备受争议的上海天安千树和纽约Vessel,人们对Thomas Heatherwick作品的爱与恨都显得如此强烈。他写作的《人本主义》一书在多国出版,并借此宣告一场持续十年的“无聊建筑”抵制运动,更极致地把自己推到公众面前。
“当批评的声音出现时,我反而兴奋——这说明他们开始认真观察空间了。”
Thomas Heatherwick
设计师
畅销新书《人本主义》(Humanise)作者
Heatherwick Studio创始人兼设计总监
代表项目:
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BFC外滩金融中心
西安CCBD、东京麻布台之丘、纽约小小岛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火炬、
旋转椅Spun
第一次见到Thomas Heatherwick本人时,作为西安CCBD项目的总设计师,他正站在生命之树前,就这一大型项目背后的诸多细节侃侃而谈。
他讲话时眼神真挚,“我想在这种规模上(大型商业综合体)尝试做一些有手工质感的设计,并看到我们的土地上有成千上万双手在共同创作,共同创造了一个能让人感觉如此特别的地方。”他的眼神变得愈发明亮,仿佛身后的西安之树开始生长、落叶。
Heatherwick Studio创始人兼设计总监Thomas Heatherwick(左四)于“城筑华章:城市建筑与世界地标”大师对谈活动现场。/ 图源西安万象城
我很快勾勒出这位建筑师的几个关键词:手工感、人的尺度、情绪的建筑,一种超越普通商业建筑师的对每个项目的极致投入和热爱、亲力亲为,即使是在分布全球的数个项目中,仍然保持“在现场”的专业状态。
而近几年的Thomas Heatherwick远不止活跃在建筑现场。2023年,Thomas Heatherwick首次以作家的身份发表《人本主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设指南》,这并非一本建筑学专著,也不是建筑师本人的作品集和经历。翻开扉页,只有五个略显拙感的手写字体:写给过路人。
2024年,Thomas Heatherwick带着“赫斯维克工作室:构建灵魂建筑”展览回到上海,离Heatherwick Studio与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联合设计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已经过去8年,离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一举夺得展馆设计金奖已经14年。
Thomas Heatherwick于“构建灵魂建筑”展览现场三楼展厅 / 图源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在TED上发表公共演讲、出书、做公开展览、发起一场持续十年的“无聊建筑”抵制运动……Thomas Heatherwick积极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也总是面临着两极分化的评价:《卫报》评论记者Oliver Wainwright抨击其过于简单化的建筑哲学,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误导”,而“设计上海”和“设计深圳”论坛的项目总监Aidan Walker又盛赞“他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是独一无二的”。
纷乱的声音让“人本主义”这个近乎无可辩驳的主张,产生了裂缝和张力。我们的对话,就从争议的沸点开始。
“你刚刚提到,普罗大众对建筑不感兴趣。”Thomas Heatherwick语气稍有停顿,“但在我看来,是因为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建筑。”
第二次的线上谈话,Thomas Heatherwick依旧是百分百投入,他不仅就我的提问侃侃而谈,还仔细地思考我给出的观察论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自打开摄像头起,我们常常发生目光接触。
在这位从业30余年的设计师眼中,建筑师们往往沉浸于自己的语言体系,彼此交流,却忽视了与公众的对话。“在我成长过程中,城市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吸引人。当我成年后,数字世界更多地连接了每个人,但也可能分裂人们。”
这几乎是Thomas Heatherwick从业的起点,受到喜爱维多利亚风格建筑的父亲的影响,再加上深受高迪曲线和自然之美的启迪,Thomas Heatherwick一直试图跳出现代建筑的框架。
Thomas Heatherwick探访位于巴塞罗那的米拉之家,这是建筑师安东尼·高迪晚年时期的重要作品,建造于1906年,是极具未来感和大胆创新的住宅设计作品。/ 摄影:Will Storr
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数据,包括英国商业建筑的平均年龄为40岁、建筑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航空业的5倍等等,以证明建筑不仅在建造,同时也会带来“破坏”。很多人拒绝以数据和标准评价建筑,认为建筑是主观的,但Thomas Heatherwick坚持认为,
能源、金融等行业早已用科学的数据来衡量其影响,而现代社会的建筑行业,却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化,未建立起自己的标准。
Thomas Heatherwick将建筑与食品科学进行有趣的对比,“人们如今都意识到深加工食品对健康有害,在学校里孩子们会和老师谈论营养的话题,并理解为什么吃一个苹果可能是好的,但是我们还没有研究建筑物对我们大脑的营养价值,空间如何成为对社会有营养的公共领域?”
Thomas Heatherwick尝试从这个角度理解人们的空间需求,寻找的一种共通的“语言”,让不同人对建筑的理解能够有所共识和达成沟通。“在全世界各地的实践中,比起发现不同的需求,我感觉我们彼此之间分享更多共通点,我们都需要一处线下聚集的场所,需要更多的互动,需要让人感到愉悦的建筑。”
反思互联网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意识到越来越严重的集体情绪问题,无独有偶,在Thomas Heatherwick等多位西方设计师、建筑师身上,都能观察到这样的问题意识。在这些议题超越知识界讨论的同时,建筑师、设计师们也以出书、做演讲、进行网络号召和倡议的方式,走向更公共的对话。
这些与创作深度结合的行业,过去往往被认作是更具主观性的,如今也开始回应大众的态度和社会议题。
2022年,Thomas Heatherwick在TED演讲,围绕The Case for Radically Human Buidlings,讲述其人本主义的建筑理念。/ 图源网络
除了与科学的紧密联系,Thomas Heatherwick拒绝将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混为一谈。“你不喜欢一首歌,可以摘下耳机;不喜欢一幅画,可以走出画廊。但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Thomas Heatherwick提到,在英国的研究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表示,建筑会影响心理健康,而设计建筑的人没有任何心理健康的培训。
“建筑需要承担与其他艺术不同的责任,它不仅仅是为了住在里面的人,还要对看见它、路过它的公众负责任。”
让建筑成为一门科学,而非艺术,并不意味着减少其创作性的一面,变得标准和统一。在英国街头,Thomas Heatherwick仍时常被维多利亚时代的房子所吸引,那些门窗上的那些“不必要”的装饰,正是让其被长期保留和喜欢的重要因素。
于是,在上海的外滩,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每隔两个小时,复星艺术中心外里面的三层帘幕就会缓缓流动,建筑内的人与路上的行人都将欣赏到这一奇妙场景。在伦敦大联盟运河上,通过液压技术实现卷曲变形的滚桥Rolling Bridge,正在改变其他设计者让大桥中间断裂以便船只通行的设计方案。
这些建筑带来的惊奇、有趣和浪漫,至少如他所言,让人们有兴趣走进去或停下来,也成为了Thomas Heatherwick延长建筑寿命的实用策略。
上海复兴艺术中心 / 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伦敦折叠滚桥 / 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在造访苏州期间,中国园林中的供石引起了Thomas Heatherwick的注意。作为自然景观的缩影,犹如泼墨山水画,学者文人可以借由这些形态各异的载体,在书房或花园的一方天地内沉思冥想,心观宇宙。这样的物件背后所潜藏的无穷想象力,让Thomas Heatherwick深受启发。
“在传统中国画和书法中,当人们在画山时,往往不会出现完整的山顶和山脚,当你看到一条路时,它往往是延伸无穷的。”不完全追求真实场景的再现,而关注其“意在笔先”的想象空间,这成为了Thomas Heatherwick建筑方法构建的重要灵感。
这一法则很快在最新项目西安CCBD中得到实践,设计团队尝试将大体量商业体分解为较小的建筑体块,受到传统嵌套桌形状的启发,采用独特的TABLE堆叠建筑骨架,将35张形似“桌子”的结构层层相扣,确保在人本化规则所提出的——城市视距、街道视距和门前视距上,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在不同视距上观察西安万象城的建筑结构 / 摄影:Simon©ZSDC
在引发兴趣这点上,Thomas Heatherwick“玩”出的花样已经超越人们的想象: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由六万根光纤棒组成,世博会结束后人们可以将封存有种子的“蒲公英毛”带回家。2015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习中心Learning Hub项目中,整个建筑的外墙和室内,由一位艺术家绘制的800幅画凝练而来……
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建筑由6万根7.5米的亚克力管制成,每个亚克力杆的根内藏着形态各异的种子。建筑外形像打开包装纸的糖果,又像毛茸茸的蒲公英。亚克力杆可以随风摆动,奇妙的视觉为固定的建筑赋予了流动的生命力。/ 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Learning Hub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处新型教育方式的实践空间,鼓励在诸多教育功能可以线上完成的数字时代,线下教育应该更注重社交。Heatherwick Studio设计了一处没有走廊的建筑,让学生和老师可以尽可能在这个空间中对话。/ 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这些恰恰给出了“无聊建筑”对立面的无数种可能性,但最终都落到让人参与、让人进入。在Thomas Heatherwick看来:“我无法预测人们会在空间中做什么,但我相信公众的创作力和潜能,只要吸引他们聚集在这里,一切美妙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人们的普遍心理问题与线下社交的缺乏,对今天的公众来说,也前所未有的需要一个空间,来赋予其情感表达的权力。Thomas Heatherwick坦言,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中国及亚洲文化中,人们总是谈论具体的事情,但避免谈论感受。而今天的公共建筑,要鼓励人们参与进去,激发人的情绪,并鼓励人们分享感受。
让人些许疑惑的是,我们的讨论似乎从头到尾都与美丑无关。我向Thomas Heatherwick提起这个点,他片刻思考后,回答道:
“美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人们总是对‘美’持有不同的观点,到最后往往会陷入自说自话的状态。但‘无聊’是绝大多数人都明白和有所体会的感受。”
无论人们如何评价Thomas Heatherwick带来的建筑,是独特、吸人眼球,还是怪异、格格不入,对于设计师而言,“我不会与人争辩一切都必须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拥有丑陋但不无聊的建筑”。Thomas Heatherwick正在轻巧地将话题,带向另一重更深入的讨论。
纽约55号码头“小小岛(Little Island)”公园,包含35种树木、65种灌木以及290种草皮、多年生植被、藤本植物及鳞茎,为城市中的人们真实的打造了一个身边的迷你“乌托邦”。/ 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在伦敦国王十字街区,Heatherwick Studio如同一间开放的社区空间,从街道上看进去,它更像是一个车间而非建筑设计工作室。巨大的操作台以及墙面上悬挂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团队成员们可以随时在这里焊接金属、雕刻木头和塑造粘土,因此工作室也被命名为Making House。
Heatherwick Studio英国伦敦总部 / 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在近十年间,Heatherwick Studio的设计项目大到城市规模的公共空间、商业体、住宅,小到椅子、酒瓶,类型从建筑、景观、交通工具到日用品。
在Thomas Heatherwick眼中:“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我的工作室就在一个学科中工作,就是我们周围世界的设计。建筑、景观、家具、产品、平面设计,这些领域的切分是非常人为的,区分不过是基于不同的出资人,而强调这样的区分或许会忽视使用者的视角,带来负面的影响。”
回顾Thomas Heatherwick的成长经历和学科背景,不难发现跨界的基因。父亲是音乐人,母亲是珠宝设计师,从小在一个身边的人都在“制作”的环境下长大,他在硕士阶段也选择学习了3D设计和家具设计。制造和工艺,一直作为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的核心。
Spun是由Thomas Heatherwick在2008年设计的一款钢制的旋转椅,看上去像是一个倾斜的陀螺,可以旋转360度,由意大利家具品牌Magis生产和销售。/ 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际,Thomas Heatherwick承担了伦敦公共汽车的重新设计工作。新的巴士依旧延续了旧款双层巴士的风格,保留了车顶圆角的设计,以及车尾开放式登车门和楼梯,在此基础上又新设了全景式车顶,车身内部还配置多重车门和可升降平台。/ 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Thomas Heatherwick突然向我展示起手边的一件斗笠,这是他造访西安时一位朋友送的礼物,由一位82岁的杭州工匠制作。“当你仔细看它,一定会惊叹于一个人如何做出如此多精细的工作。刚才我坐在这里,一直在想能用它做点什么。”
规模之“小”,往往意味着与手工艺的紧密结合,而今天构筑物越来越大,却离手工的、接近人的尺度的方向越来越远。Thomas Heatherwick不断将这些具有创作力的匠人作品,借由建筑,在人们的注意力中“放大”。“这就是我非常喜欢在中国工作的原因,这里仍旧保留着大量的手工艺传统。”
33年前,在建筑专业的同学都在做画图、做研究和写作时,Thomas Heatherwick就开始着手建造他的第一个建筑。到今天,
当技术不断升级,建造行业正在走向更智能化的趋势,但Thomas Heatherwick强调,“我们同时也要保持工匠的思维模式,来制造这个星球上最庞大的构筑物。”
被称为“鬼才”的Thomas Heatherwick无时无刻在试图挑战某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不仅是创造某个新鲜的建筑理念,还有行业的标准、共识以及建筑领域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的挑战正在带来不同的声音,即使是他总挂在嘴边的“普通人”和“公众”,对他的爱与恨都是如此强烈。
纽约哈德逊广场的Vessel曾因独特的蜂巢造型备受瞩目,而2023年又因其结构形态和安全性问题宣布关闭,在增加安全屏障后于去年重启,再度成为“网红”。同样的争议也发生于中国的两“树”上。从上海落成的天安千树,到西安的生命之树,它们都被认为是开创性的城市地标建筑,同时你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各种角度的“丑图”。
位于上海普陀区莫干山路的“天安千树”,也是Heatherwick Studio中国办公室的所在地(图左);位于纽约的纽约哈德逊广场的异形建筑物Vessel,也被称为“纽约的埃菲尔铁塔”(图右)。/ 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面对评论,Thomas Heatherwick提到:“我很早就有意识选择从事公共项目,这意味着你将拥有每个人的评价,那是我的荣幸。”
在Thomas Heatherwick看来,富人的房子、画廊、美术馆的设计已经非常优秀了,但他惊讶于很多公共场所的糟糕设计,纵观30年的建造历程,公共项目,以及在商业项目中建造公共场景,已经成为了Heatherwick Studio为人所知的标签。
麻布台之丘(Azabudai Hills)是目前日本规模最大的商业综合体,新社区涵盖住宅楼、零售空间、一所学校、两座寺庙、美术馆、办公空间和餐厅,均位于2.4公顷的绿色公共景观中。由Heatherwick Studio操刀公共区域和裙楼建筑的设计。/ 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去年9月,借由Heatherwick Studio成立30周年的契机,位于伦敦的工作室Making House首次变成Open House,向公众开放。短短六小时内,有将近1600人探索了这个“车间”中的模型、材料、图表和众多正在进行的项目,并向工作室提问。
这似乎也呼应了他对“无聊建筑”的讨伐,如果正在进行的项目有人们的评论和思考,正是另一种充满情感的参与方式。在《人本主义》一书中,Thomas Heatherwick甚至给出了有效标准和量表,来帮助人们对周边的建筑“打分”。
更进一步,Thomas Heatherwick还正在将对建筑的评价,延展为一种重视情感功能的教育。正如前文他所提及的建筑学中的心理研究缺位,“对什么是好建筑的学术观点与对什么是好建筑的情感驱动理解,我们必须两者兼备。”
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Thomas Heatherwick正在设立一间人性化设计工作室,教授一种全新的建筑和设计方法和理念。他还发起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教育计划“In The Making”,号召英国6000家建筑公司与学校合作,为青少年定制创意教育课程。在今年9月将举行的第五届首尔双年展中,作为建筑与城市双年展的总策划,Thomas Heatherwick将引领一场关于“让城市更加人性化” 的大型公共讨论。
今时今日,无论对这位设计师作何评价,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表对周围住宅、办公室、公园、广场、商场的评价时,已经不知不觉打开了Thomas Heatherwick的“建筑量表”。
一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