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出版
我们提供知识 以应对变化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出版

中国女性生育成本高达105.8万!来自性别经济学的深度解读……

中信出版  · 公众号  ·  · 2024-08-23 15:22

正文

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克劳迪娅·戈尔丁 ,一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女性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家。


克劳迪娅·戈尔丁


戈尔丁的获奖,对国内一位同样关注性别经济学的女性激励非常大,那就是 刘倩 博士。


刘倩是经济学博士毕业,毕业之后在欧洲加入经济学人集团。几年后,刘倩回到北京,做大中华区的总裁做了8年。


刘 倩


作为女性,刘倩经历了离异,有一个女儿。工作之余,她还从2015年开始做经济学科普工作,开办了“ 性别经济学 ”公众号。


一土教育创始人,也就是刘倩的好友李一诺在序言里说:“这些经历加在一起,让刘倩有独特的身份,也可以做一个‘连线’的人。”


最近,刘倩博士的新书 《性别经济学》 上市了,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关注性别议题、关注经济学话题的人的书。


《性别经济学》
点击书封,即可下单


性别平等的经济学定义

为什么要从经济学视角关注性别平等?

近几年关于女性生育,网友经常会提一个词叫做“ 生育惩罚 ”,事实上,这个词正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以前只有进行女性研究的学者才会关注。

简单来讲,女性生育后,职场通常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收入下降,就业率降低等等。但这只是一个结论,想要具有说服力,我们就需要更具体的、严谨的、真实的经济学数据。

例如,丹麦一项研究表明,女性生育后的年收入减少约为生育前的31%,然后在接下来的2到10年,年收入减少约为生育前的12%。

育娲人口研究智库曾发布一份《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算出包括奶粉、教育、租房等生育直接成本为48.8万。

刘倩读完这份报告后,和北京大学的赵耀辉老师和张晓波老师,共同撰写了《性别经济学视角下的生育政策建言》。他们更关注间接和不确定性成本,计算出 在中国,仅由于女性要放弃的职业机会,就相当于57 万元的“生育惩罚”

也就是说, 一个女性的生育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加一起总体有105.8万之高

如今,人们对性别话题越来越关注,但普遍都是随意闲聊,少有严谨性的数据支撑。

教育、工作、结婚 (包括离婚) 、生育等,这些女性关注更多的议题,需要性别视角的经济学。可保罗·萨缪尔森的经典《经济学》整整1187页,谈论对女性的经济歧视篇幅却只有半页。

那么,什么是经济学定义上的性别平等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性别平等强调的是机会平等 。注意,机会平等并不能保证结果一定平等,但机会平等更重要。

性别平等不是要所有人都干一样的活,收入也都一样。如果真是那样,就又回到吃“大锅饭”了,那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平等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和认为重要的事。

就像高考制度,它的伟大之处就是不论你背景如何,只要成绩好,就能脱颖而出。

因此,我们要达到的不是让男女完全一样,而是机会平等。 只要一个人够聪明,够勤奋,无论男女,机会都是均等的

如果一份工作需要的能力男女兼具,但注明只要男生不要女生,这就是歧视,就是不公平。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一个女孩每多上一年学
她的年收入将增加10%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世界上是否存在低风险、高回报、稳赚不赔的投资?答案就是 教育投资 ‍‍

在《性别经济学》中,刘倩博士引用了大量经济学文献,用数据和研究证明, 女性教育的好处更是超乎想象

一项研究调查了过去60年全球的教育投资发现,平均多上一年学,未来工作时每年收入会提高8.8%。如果对比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投资收益率,会发现, 女性教育投资收益率普遍高于男性,接近10%,而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这个数字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女性教育投资回报率更高,如果一个女孩多读一年书,那么她未来每年收入会增加很多。第二,我们应该继续增加对女性的教育投资,这对整个国家的投资收益和经济发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更有意思的是, 更高的受教育程度不仅能帮助女性自身获得更高收入,居然还能提高丈夫的收入水平

一项美国学者的研究,利用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在男性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妻子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丈夫的年收入对应增加4129美元。

这不仅仅是因为高学历女性更有可能结识优秀的男性,还因为教育水平更高的女性,可以减少丈夫的后顾之忧,更能激励丈夫的自我提升。

女性接受教育,还会在健康和寿命方面影响丈夫和孩子

托桑德尔和艾瑞克森教授从死亡原因记录中,收集了瑞典1991到2003年间因癌症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样本数据,他们发现,女性接受教育程度每高一个等级,死亡风险就会降低5%,伴侣的死亡风险会降低3%。

相比之下,男性的教育水平与他们伴侣的死亡风险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

这一方面因为高学历女性会掌握更多的健康和急救知识,另一方面因为传统家庭中女性比男性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对家庭生活方式和丈夫的职业选择都有更积极的影响。

以上两方面的数据和案例说明,高学历女性在职场和家庭的投资回报率都会更高,那么,她们应该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及经济发展上,还是家庭保障上呢?

刘倩写道:“对女性自己来讲,无论如何选择,重要的是有了选择的能力和权利…… 女性能够更自主地决定时间和精力的分配,这本身就是生活质量的重大提高,是独立人格和生命尊严的重要保障。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用经济学重新解读“剩女”“剩男”

近年来,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城市单身女性,到了适婚年龄却未婚,被称为“ 剩女 ”。 大龄女性单身未婚在全球目前都已经是普遍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剩女的产生,到底是女性数量大于男性,还是源于婚配选择预期的失衡?

刘倩博士在书中介绍了一篇从经济学角度对“剩女" 现象提出了解释的文章,是莉娜·埃德隆德发表于2005年的经典文章《欲望都市》。

埃德隆德统计了欧美47个国家的男女比例发现, 大部分国家的农村男女比例大于1 ,也就是男性数 量更多;而 城市里男女比例小于1 ,即女性更多。 (也有少数农村男女比例小于1 和城市大于1的个例,不过都来自整体的男女比例失衡。)

然而, 全世界大都市里普遍都是女性数量多于男性,而人类正常的性别比是男性数量更多

埃德隆德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关于“剩女”现象的经济学解释,那就是, 大都市里女性比男性多,因为女性到大城市既追逐更好的劳动力市场, 也追逐更好的婚姻市场 所以,“剩女”既是个全球现象,也是个经济现象。


那么,中国有“剩女”现象吗?

从宏观结构数量上看,没有。因为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男性数量过多,所以即便女性都到大城市来,也只是冲淡了大城市里男性过多的局面。 (根据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全国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为1.19。)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们平时讨论的城市“剩女”根本就不是女性数量过多,全国所有地级市市辖区在20-39岁的男女性别比平均是 1.05,依然是男性数量更多。

如果按教育程度划分的适龄男女,高学历的适龄城市女性数量,还是少于男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