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网络辟谣
上海网络辟谣由上海市网信办和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联合打造。我们还原事实,让您洞悉真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楼市税收优惠新政来了! ·  3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停课!停运!停业!多地紧急通知 ·  6 天前  
人民日报  ·  事发上海地铁!6人冲了上来,这一跪刷屏! ·  6 天前  
人民日报  ·  歼-15D,首次公开亮相!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网络辟谣

西葫芦爆炒后会产生致癌物?这是一个炒菜方法问题

上海网络辟谣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7-26 17:07

正文

最近,一则名为“炒西葫芦致癌风险高,告诉家里别吃了”的传闻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

传闻称: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西葫芦经过高温爆炒后会释放致癌物丙烯酰胺,为了健康,别再吃西葫芦了。

网贴截图

这种说法属实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查证发现,网传消息的来源其实是2013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表的首个总膳食研究报告

报告称,该中心于2010年至2011年间,共收集了肉类、蔬菜、豆类及麦制品等133种食物样本,结果发现样本中47%的食物含有可能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其中,零食类所含最高,平均达到每公斤680微克,其次是蔬菜及其制品,平均每公斤含53微克。

该中心还将22种蔬菜样本送到实验室,将它们分别用1200瓦和1600瓦电力的电磁炉不加食油干炒,时间为3分钟和6分钟。结果发现炒菜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蔬菜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

其中,西葫芦高温加热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达360微克,仅低于零食类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条(390微克)。

大蒜、洋葱在高温烹调后,平均每公斤分别释放200微克、150微克丙烯酰胺,位列第二、第三名。

此外,空心菜、灯笼椒、茄子、芥兰等蔬菜也进入了前十名。

报道截图


丙烯酰胺是一种工业化学物。但近年研究发现,高温油炸、烧烤食物也会产生大量丙烯酰胺。

人体长期摄入丙烯酰胺会出现瞌睡、情绪和记忆改变,幻觉及震颤等,并伴有出汗、肌肉无力等末梢神经病症。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丙烯酰胺列为第二类致癌物,意为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高的物质或混合物。

据卫生部2005年发布的公告,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油炸薯类、大麦茶、速溶咖啡、玉米茶、谷类油炸食品、谷类烘烤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

同时,丙烯酰胺在食品中含量取决于食品加工、烹调方式,特别是食品种类和油炸温度与时间

由此看来,传闻中所说的“西葫芦经过高温爆炒会释放致癌物丙烯酰胺”是有依据的


那么,我们还可以安全地吃西葫芦等炒蔬菜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

从理论上讲,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实验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和老百姓日常处理蔬菜的情况不太相符。

因为平时做饭,很少人会将蔬菜在滚烫的锅里炒那么久,六七分钟很容易把蔬菜炒焦,影响口感。

此外,一般来说,炒蔬菜时多少会出些水,锅内温度会随之降低,不易达到产生致癌物质所需要的高温。

因此,依据上述实验就让人们不要吃某些炒蔬菜,并不合理。


上海同仁医院营养科主任张静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烹制后确实容易释放出丙烯酰胺。因此,健康的烹调方式非常重要。

张静建议,平时烧制蔬菜时要尽量快速翻炒,及时出锅。有必要时,可以事先把蔬菜烫一下,预处理后再短时翻炒。整个制作过程避免过久,炒焦的蔬菜也要坚决弃食

此外,油炸食品在高温油炸条件下,会产生多环芳烃、杂环胺类化合物和丙烯酰胺等有害物,所以油炸、煎等烹调方法也是极力不主张的。




往期文章精选


“上海网络辟谣”的不完全使用指南(内附详细图片指导)


姚明吸毒被抓?造谣!视频的真相已查明


四个和尚挖肾?政法书记打人?造谣者已经丧心病狂 | 上海辟谣平台6月谣言榜


为离退休人员暑期送清凉,最少也有200元?提醒:网上传言勿轻信


惊!带鱼油炸“开花”,竟是泡过甲醛?记者实验已证实






编辑:小月半

协助校对:宋慧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