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紧张的今天,各国都在努力寻找化石燃料的替代物。这其中,有一种叫做可燃冰的燃料,未来很可能成为主要的能源。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存在于地下1640英尺至9800英尺(约499.87米至2987.04米)深处。
这种燃料燃烧值高,1立方米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对环境友好且有着很大的储量。根据美国能源部的估计,
目前地球上可燃冰的储量比所有化石燃料的储量加起来都多,是国际科学界心目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好替代品。
然而,如何安全有效地开采可燃冰,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难题。
绝大部分可燃冰存在于海底,普遍被砂质的海底地层覆盖,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量砂石涌进管道。
此外,如何从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对各国来说仍是件头疼的事儿。
香港《南华早报》文章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先于中国进行可燃冰开采,但效果均不理想。
日本在2013年进行了海上试采,但因为出砂等技术问题失败,今年4月在同一海域再一次进行试采,却在5月15日再次因出砂问题而中止产气。
可是近日,可燃冰开采的问题在中国率先得到突破。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
中国国土资源部5月18日宣布,中国在南海海域成功开采可燃冰,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文章称,
这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这是名副其实的“后来居上”。要知道,世界各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开采可燃冰了,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从1998年才开始。
中国在可燃冰开发领域属于“后来者”,但自2007年在南海海域钻获可燃冰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开采研发。
如今,我国技术水平已经突破实验水准,达到商业开采的要求。
这次中国的可燃冰开采点位于水深1266米的海底,日均产气1.6万立方米,最高日产气3.5万立方米,甲烷浓度高达99.5%。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引来许多外媒关注,英国《每日邮报》标题写道“中国发现了未来的能源”,并用“里程碑式”来形容这一突破。
印度《经济时报》表示,这一重大突破未来或能引领一次全球能源变革。
点击下方视频,看看中国的这一重大能源突破↓↓
中国人又双叒叕“后来居上”做成的这件事让外国网友真心佩服!
在YouTube评论区,有网友表示,“我们终于能够开采新型清洁能源了!”
“中国正在追赶日韩的步伐,成为超级科技大国。”
而一位日本脸书网友有些着急:“日本也有可燃冰啊!赶紧开采出来吧,不要再鼓捣核电了!
对日本这样资源贫乏的国家,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能源。在福岛核事故两年后,日本便开始试着开采可燃冰,想像美国开采页岩气那样,将可燃冰打造成提振能源经济的“国家产物”。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日本的几次开采测试,都卡在了“出砂”这个问题上。
在海底开采可燃冰,被人形容为“豆腐上打铁”、“金刚钻绣花”。2013年时,日本本来已经接近成功了,但6天后,沙子堵住了管道,使得测试不得不停止。
一位美国网友留言,可燃冰极危险的开采要求让人望而却步,不过
“只要中国出马,有什么办不到呢?”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卢海龙说,我国海域主要属于粉砂型储层,与日本相比难度更大。而这一次试采过程中,中国科学家提出创新的理论,开发了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具,并将其成功运用,最终克服了令世界各国止步不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