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普益标准
普益标准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新兴的金融理财市场,以持续挖掘金融理财市场数据为核心,以专业研究和咨询服务为载体,致力于为合作机构创造价值,提升金融理财市场效率,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理财市场数据研发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VC/PE/MA金融圈  ·  当我问DeepSeek,“过好这一生”的真相 ... ·  9 小时前  
牛散赵哥  ·  A股:放量两连阳,下周还能涨吗? ·  昨天  
牛散赵哥  ·  A股:放量两连阳,下周还能涨吗? ·  昨天  
国际金融报  ·  终止!西南证券剥离海外业务“受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普益标准

深度丨一揽子利好政策出台,权益理财产品回暖的背后是机遇还是挑战?

普益标准  · 公众号  · 金融  · 2024-10-22 12:00

正文

近期,A股市场迎来了一次令人瞩目的行情。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这也是人民银行第一次采用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9月26日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财政与货币政策力度,助力经济稳步增长,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在政策刺激、投资者信心回归等多重因素影响下,9月24日至10月8日,权益市场强势反弹,其中上证指数上涨26.95%,深圳成指上涨42.21%,创业板指上涨66.63%,科创50指数上涨59.24%。在股市行情的带动下,近期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迎来了不错表现,叠加此前金融办、证监会“鼓励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提升权益投资规模”的政策引导,投资者对含权产品关注度有所增加,银行及理财机构开始加速布局该类产品。那么,此前理财市场含权产品的过往收益表现究竟如何?未来该类产品又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一、高含权产品过往表现随市场波动明显,银行理财通过“固收+”满足客户的权益投资需求

(1)季末股市反弹,权益类银行产品业绩突增

2022年以来,我国的权益市场先后经历了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美联储加息和后疫情时代冲击等多重因素挑战, 整体行情在低位徘徊震荡。 进入2024年,权益市场在今年1月下旬出现了超预期下跌与快速探底,而随着9月超预期政策出台,权益市场短期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

今年9月24日,央行公布了将 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权益市场信心短期内受到较大提振, 证监会也释放了“进一步支持汇金公司加大增持力度,扩大投资范围的有关安排,也推动包括汇金公司在内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这一积极信号。 总体而言,此次增量政策“组合拳”缓解了A股的短期内下行风险,并形成了阶段性反弹。

在此背景下,高含权(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近1月收益率与上证指数近1月涨跌幅在多数时间呈现“同涨同跌”趋势, 反映出高含权产品与权益市场表现息息相关:从过往业绩表现来看, 市场低迷时这类产品净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权益产品2022年与2023年的整体表现告负,年度收益率连续两年跌破-10%,波动率居高不下;9月24日以来随着市场反弹,这两类产品的收益也出现了明显回升,多款产品9月以来年化收益率超过30%。

从权益和混合类产品来看,部分产品通过“红利股息”、“价值精选”等策略,运作期内多数时间的收益表现较为“吸睛”, 如2023年5月发行的 “招银理财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理财计划103805” ,通过布局估值低、分红高的港股高股息板块,成立以来收益表现优异,截至9月20日的今年以来年化收益达29.91%;2020年成立的 “招银理财招越量化对冲FOF一号混合类理财计划” ,基于数据模型的驱动对冲市场风险,自2022年以来多时点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超过2.00%, 表现较为稳定。

总体而言,在理性认识权益市场风险的基础上,权益类产品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但结合银行理财投资者偏好来看,净值化时代开启后,银行理财也经历了多次破净潮冲击,投资者风格相对谨慎,稳健型理财仍是主流产品类型,高风险的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受众相对较窄,产品规模也持续下滑。截至2024年8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9.63万亿元,其中,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59万亿元,占比为1.99%,而权益类产品规模只有0.03万亿元,仅占比0.11%。因此, 含权固收或是当下稳健型投资者参与权益市场的佳选之一。

(2)“含权”产品具备双重优势:分散风险+收益弹性

对比公募基金来看,银行理财在固收投资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差异化竞争、多元化投资等趋势发展,银行理财机构也开始逐渐增强权益研究,叠加近期权益市场回暖激发了部分客户对权益投资的兴趣,“含权固收”产品为稳健型投资者提供了风险相对可控、同时能够分享权益市场发展红利的重要投资途径。

从今年以来各类产品的季度表现来看,相较于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固收类产品表现更为稳健。2024年以来,混合类产品整体截至9月20日的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达1.22%,权益类产品收益仅有-11.64%,权益类产品的最大回撤也超过了17%。而“固收+权益”产品的前三季度整体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均 超过2.80% 的同时波动率维持在 0.10%以下 。而“固收+权益”产品在收益跑赢固收与混合产品的同时其波动率与最大回撤等风险指标也远低于这两类含权产品。

"固收+权益"产品既为稳健型投资者 保留了把握潜在收益的可能性 ,也为有参与权益投资愿望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 提供了抵御市场波动的保险,展现出了更为均衡的收益风险特征。 未来,在差异化竞争驱动下,以稳为主的理财公司料将加大含权产品研发力度,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多元的选择。

(3)利好政策刺激下银行理财含权产品发行提速

9月下旬一揽子利好政策出台后权益市场反弹,理财机构也不会错过这一波火热的行情,开始积极发力布局含权产品。9月新发的混合与权益类产品数量创下年内新高,突破了50款,其中9月24日至10月12日期间的新发产品达到了26款。虽然权益市场短期内反弹明显,创下2020年8月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但“一周盛世”难长存,产品收益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仍然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三、投资者应如何看待权益产品的回暖与未来?

投资者需合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客观看待权益市场近期走势。尽管短期表现强势,权益市场从反弹走向反转仍然需要经济基本面改善的支撑。 超预期 政策加码叠加新设工具的流动性支持下,短期内权益市场确实经历了历史性的反弹,货币政策已然发力, 然而 股市冲高后一周已经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回调。此前在几轮预期内 “存量” 政策刺激下,市场情绪并未经历有效扭转, 中长期权益市场的走势很大程度上仍将取决于政策是否落实以及后续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与否, 未来货币与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以及相关“细节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值得关注。

高含权产品潜在波动较大,须明确其背后的风险。 影响权益类资产价格变动的因素往往多重且复杂,因此含权量较高的 混合与权益类产品净值在短期内的涨跌幅度存在远超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可能 ,意味着投资者在享受潜在高额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显著的潜在资本损失。在2022年末股债双杀与2024年2月权益市场快速触底时期,权益产品月内最大回撤一度突破10%,混合类产品也面临一定的回撤幅度, 因此投资者需明确这类产品的风险水平是否契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避免非理性投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