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略管理评论
正略管理评论,是正略咨询旗下的公众号。以“洞悉-让世界更简单”为使命,以读者的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从思想、视野、品性、经营的逻辑与方法等维度展开内容。察宏观大势,析经营规律,评管理之道,论卓越之理。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不负光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宁夏高级人民法院  ·  法护未来丨中卫中院以法为盾护航“未”来 ·  昨天  
天津高法  ·  津小法有话说 | ... ·  2 天前  
天津高法  ·  津小法有话说 | ...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小案里的烟火气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略管理评论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趋势研判

正略管理评论  · 公众号  ·  · 2019-08-14 22:00

正文


作者:正略咨询《特色小镇和产业园的产业规划及招商引资》研究课题组

组长:张文德、于洋

组员:张晨琳、龙延、戴军东、蔡荣伟

王浩、王淮松、李绍拓、赵煜辉

指导专家:赵民、刘非、崔玉莲、邓明时

来源:正略咨询(ID:zlzxwx)

本文系正略集团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上述来源号获得授权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将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新高地、全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风向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湾区打造成为第七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城市群变革升级是未来30年湾区的发展的主旋律。


规划原文:“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城市群变革既要立足于当前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符合各城市在规划中的发展定位,又要准确把握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的规律,走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城市群变革升级之路。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在经济、人口、金融、科创和产业等不同领域均形成了三大圈层的城市分层发展格局,城市之间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分工,为今后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经济及人口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目前形成了 3个梯队的城市经济发展格局 ,深圳、香港和广州属第一梯队,GDP接近或者超过2万亿;东莞和佛山属第二梯队,GDP为6500-15000亿元之间;其余六大城市属第三梯队,GDP介于2000-4000亿元之间。按人口划分,区内拥有3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和1个中等城市,香港、广州、深圳毫无疑问成为其中的核心。


粤港澳大湾湾区——城市等级结构

数据来源:正略咨询,整理自广东省人民政府


2、科创发展格局


湾区城市群形成三大创新梯队发展格局,广州及深圳处于第一发展梯队、香港、东莞及佛山处于第二梯队、其余6座城市处于第三发展梯队,内地核心城市科创事业的投入力度远超港澳。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格局

数据来源: 正略咨询,整理自广东省统计局、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经济局


3、 金融发展格局


湾区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广州的第一金融梯队(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以东莞、佛山、澳门为主的第二金融梯队(200-500亿元),及其他地域200亿元的第三金融梯队,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 区域金融协同基础


第一梯队,以各城市金融业增加值来划分,大湾区城市群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梯队是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的香港、深圳、广州,其中香港、深圳金融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比GDP比重也超过10%,广州金融业增加值接近2000亿元;


第二梯队,东莞、佛山、澳门作为大湾区金融城市群第二梯队,金融增加值体量大概在2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金融系统相对发达;


第三梯队,则是金融业增加值不足200亿元的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五市,其中惠州、江门、肇庆金融业占GDP均不到5%,金融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4、 产业发展格局


大湾区西岸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带,东岸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带,沿海一线为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集聚,“两带一线”、“多点开花”,实现了粤港澳三地工业、金融、航运、商贸融为一体,互联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点,一方面在于粤港澳三地不同制度之间的差异给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带来的桎梏; 另一方面则在于世界级城市群本身应当具备的特质,包括合理的城市分工,网格状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城市之间高效协同的合作。


建设突破口1 :大湾区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面临“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世界顶级的资源配置能力,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区内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校配置,推动三地高效发展。


建设突破口2 :总览全球6大世界级城市群,其发展变革离不开协同的治理机制、世界级的核心城市、网格状的交通设施以及合理化的城市分工;协同的治理机制才能满足全球发展资源配置的需求,世界级的核心城市在其中扮演龙头牵引作用,网格状的交通设施进一步强化要素流动,合理的城市分工实现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效应,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也离不开这四方面的突破。


因此,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条件下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大湾区需在把握城市分工的基础上,创新推动要素流动的措施,促使湾区内部实现跨区域、跨体制的经济要素整合,打造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变革,必须在湾区经济、人口、金融、科创和产业发展格局的基础上, 结合当今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规律,紧紧把握城市合理分工和要素高效配置两大方向,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从一体化走向一体化高效协同,形成全球资源洼地。


1、城市合理分工


湾区城市空间形态围绕极点、轴带、辐射面进行空间布局,形成4大核心城市辐射、三大极点带动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1)、核心城市


港澳大湾区打造4大核心城市,城市发展地位依次为为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其中深圳强调发展创新创意和科技产业,与香港形成天然错位,香港依旧是核心城市C位。


(2)、 极点城市


构建广佛-港深-珠澳A字型的大湾区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构建区域价值链,引领和带动粤港澳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互利共赢,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携手抢占价值链环节中的全球制高点。


(3)、节点城市


7大节点城市与核心城市形成功能互补,把握对接机遇,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 节点城市发展定位

来源:正略咨询,整理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按照各个城市的定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将形成三大圈层发展内涵;第一圈层四大核心城市为核心圈层;第二圈层东莞、佛山、珠海为加速圈层;第三圈层惠州、肇庆、江门和中山为外溢圈层。各个圈层在经济、产业方面形成明显的划分。


2、要素高效配置


(1)、基础设施保障


湾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软硬并举。交通基础设施(硬)应打造网格化的交通体系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机场;网络基础设施(软)的目标应是覆盖面更广、成本更低;以此加快城市群之间的人员、货物和信息的流动,打造全域互联、高效流通的要素流动基础。


硬基础设施: 机场方面支持香港机场第三排道建设、澳门机场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加长和通用机场;公路铁路方面,构建以高铁、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软基础设施: 重点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降低粤港澳大湾区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


(2)、体制机制保障


规则领域对接。 大湾区三地规则的对接包括国际标准、法律法规和政府行为三方面的对接,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在有序高效的规则体系下实现发展共赢。具体而言,港澳已应用国际标准,包括监管和市场准入等标准,大湾区其他城市要做好与港澳两地的标准对接;粤港澳三地要做好法律的对接,尤其是在刑法司法协助、民商法司法协助、仲裁等方面探索出合作的新机制;做好政府行为的对接,从省级层面建立固定联系机制,三地行政首脑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建立三地规划共同参与的机制。


经济领域对接。 加快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建设,共建三地深度合作发展平台,在CEPA框架下,率先对港澳服务业进一步开放,扩大港澳金融、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的范围,引入香港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将港澳航线作为国内特殊航线来管理,不断突破粤港澳经济领域深度合的体制机制障碍。


民生领域对接。 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在金融、教育、旅游、就业、医疗和社保等领域的协同治理,创新粤港澳三地要素流动的形式,扩大港澳民生领域发展要素在内地的合作范围,实现三地民生要素的互联互通、自由流动和深度融合。


展望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全面对接国际标准,全方位导入国际高端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将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新高地、全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风向标。



正略集团推出全新专题【粤港澳大湾区】,从 科技、 金融、贸易、文化、人才等维度入手,全方位解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趋势和机遇,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企业入驻提供助力。


往期回顾: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发展趋势研判

粤港澳大湾区: 金融 发展趋势研判




区域/园区/开发区/平台公司 服务 六大产品





平台公司三至五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三步走解决平台公司在发展战略方面遇到的相关难题,调研、分析、研究、研讨、规划、实施一体化开展,保障战略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园区/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体系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优化园区/开发区招商引资软环境,优化园区/开发区人事、财税、审批、执法、运营和投融资体制机制,为园区/开发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软性条件。

园区/开发区三年(或五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园区/开发区三年、五年总体发展规划,系统构建总体战略定位目标、产业发展战略、综合发展战略以及战略保障体系,确保园区/开发区短期、中期、长期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园区/开发区产业规划


在产业发展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园区/开发区总体定位和产业定位,明确产业布局规划、空间规划和发展路径规划,为具体招商引资工作指明方向,避免产业无序发展,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政策效率和产业发展效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