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向安西——出土文献与唐代西北经略研究》
作者:刘子凡
ISBN:978752283739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的考证,同时也希望将万里之遥的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借西北研究观察整个唐代的社会治理与制度变革。从个体与时代看,出土文献中有大量溢出于史籍之外的涉及唐代西北边疆的人物与事迹,展现了个体的功业与沉浮,也映照出时代的发展脉络;从国家与社会看,西北地区出土文献生动展现了地方机构的行政运作以及基层社会的生活百态;从中央与地方看,出土文献可以提供国家制度在地方基层落实的细节,展现统一王朝的制度实践。
绪论 故纸与贞石:唐代西北研究的新视野... 1
第一编 长征人未还:出土文献中的唐代西北开拓与坚守... 15
第一章 节度使与西北经略... 16
第一节 哥舒翰与《陇右纪圣功颂》... 16
第二节 河西节度使杨休明与杨姓官僚... 26
第三节 北庭的李元忠时代... 32
第二章 西域官员与机构建制... 42
第一节 袁公瑜与裴行俭:P. 2754文书中的西州与安西... 42
第二节 成公崇:墓志与文书交映下的西州官吏与行政... 52
第三章 将吏与西北边防... 61
第一节 北庭的西州兵士和胥吏... 61
第二节 从西北援军到京西北藩镇... 74
第二编 抚宁西土:出土文献中的唐代西域社会治理... 81
第四章 水利与基层管理... 82
第一节 西州高昌县水利管理... 82
第二节 于阗的杰谢营田与水利... 93
第五章 民间工匠与四民生业... 103
第一节 唐前期西州民间工匠的赋役... 103
第二节 唐前期民间工匠的生业与组织... 118
第六章 军镇与地方社会... 132
第一节 于阗镇守军与当地社会... 132
第二节 北庭龙兴寺碑:官吏、兵士与佛教发展... 144
第三编 万里同风:出土文献所见唐代制度与文化... 154
第七章 从长安到西域:制度的统一与权变... 155
第一节 三伏择日中的长安与地方... 155
第二节 唐代的使职借印... 167
第三节 商胡不入蕃:《唐开元户部格残卷》中的商胡贸易法令... 177
第八章 军事制度的实践... 186
第一节 唐前期兵制中的队... 186
第二节 杏雨书屋藏蒲昌府文书与折冲府的运行... 198
第九章 典籍与文化传播... 209
第一节 旅顺博物馆藏《春秋后语》与典籍西传... 209
第二节 大谷文书《医疾令》《丧葬令》残片与唐令补遗... 216
第三节 唐代书信缄封的形式与礼仪... 225
附录 汉晋西域所见汉文简牍透视... 245
参考文献... 263
子凡君最近完成了他的第二本专著,跟我说想让我写一篇序。我开始时犹豫了一下,因为一般来讲,我只是给自己指导过的学生撰写的论著写序,子凡不是我指导的硕士、博士或者博士后,所以我略有犹豫。但子凡说他自研究生时代起就开始参加我在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开设的各种读书班,也参加了我主持的多个项目,收入本书的一些论文都是在我的指导或安排下写成发表的。如《三伏择日中的长安与地方》是参加长安读书班的成果;有关成公崇墓志与文书关系的研究是参加大唐西市墓志整理时完成的;《杏雨书屋藏蒲昌府文书与折冲府的运行》是整理《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时的成果;有关于阗的几篇文章是“西域文书读书班”的结果;还有旅顺博物馆藏卷的几篇是参加旅博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项目发表的文章。回想一下,子凡不仅仅是这些读书班和项目的积极参加者,而且越来越成为其中的主力,特别是最后整理两万六千片旅博藏文书,如果没有子凡等年轻学者的全力投入和仔细跟进,这样持续多年的项目几乎无法完成。念及此,我不仅不能拒绝他的请求,而且觉得理所当然地要为他的大著的即将出版而欢呼。
其实,我一看到这部著作的名字“万里向安西——出土文献与唐代西北经略研究”,就欢喜赞叹;看了全书的目录,欣赏作者的谋篇布局和整体佳构;读了前面的绪论《故纸与贞石:唐代西北研究的新视野》,敬佩作者的宏观视野和对出土文献与传世史料关系的论说,而行文中唐诗句子的摘引,更表现出作者的文思与才情。书中所收的大多数文章过去曾经拜读,这次又作为整体著作的一部分翻阅一过,并补充了过去没有读过的篇章,倍感各篇章都是在坚实的材料分析基础上,以新发现、新比定或重新解读的出土文献作为突破口,对唐代西北史、特别是西域史上的一些问题做了深入的剖析与解说,胜意迭出,贡献良多。
唐代西北经略史或唐代西域经营史,早期著作如沙畹(Ed.Chavannes)《西突厥史料》(圣彼得堡,1903)、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1936年)、伊濑仙太郎『中国西域経営史研究』(東京,1968),都是以传世的汉文史料为基础书写的,构建了整体唐代西域史的框架,但视角来自中原王朝。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最近四十年来发表的大量敦煌、吐鲁番、和田、库车出土文书,为我们从西北地区、西域地区的视角来观察唐代西北史和西域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以唐长孺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利用出土文献研究西域史方面做出了优异的成果。子凡正是在前辈学者开拓的这一领域中不断探索,继续深耕,一步一个脚印,陆续结出丰硕而多彩的果实。他先是出版了《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中西书局,2016年),聚焦于唐朝直辖的伊、西、庭三州;本书则跨越从长安到于阗的广泛领域,重点在西域;而随后他还有关于北庭、西北科学考察团等论著也将陆续推出。子凡的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拜西北地区出土文献和中原各地出土碑志所赐。
子凡的绪论特别强调“故纸与贞石”对于唐代西北史研究的重要性,此点深得我心。不用讳言,在当前的史学界有一股逆流,认为出土文书不过是一些废纸残片,不能改变传世文献的主体内容,更有甚者对于重要的出土文献也置若罔闻,乃至对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批判。事实上,正是出土文献为唐代西域史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抛弃传统史家狭隘的“四夷观”来正确地认识西域本地的民众和他们的文化;也正是出土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体例证,让我们清晰了解唐朝制度、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实施与传播;也正是各种语言文字的出土文献提供了传世汉文文献所不具备的内容,让我们得知在流沙废墟掩埋的西域各个绿洲王国的土地上,曾经有着如此绚烂多彩的文化,从而得知撒马尔干和长安之间丝绸之路上文化传播的缘由与实态……可以断言,今后的唐代西北史、西域史的书写离不开敦煌、西域各地出土的典籍和文书,而子凡的这部著作也将是构建整个唐代西北史和西域史时必不可少的参考论著之一。
行文至此,眼前浮现出一张与子凡在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合影。追寻西域出土文献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以此共勉,是为序。
荣新江
2023年1月31日
朗润园
这本书是我踏入学术门径以来,研治出土文献与唐代西北问题的学业小集。硕士阶段,我在孟宪实老师指导下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唐前期西州高昌县的水利管理》,迄今已有十四载。这期间,出土文献研究一直是我用功最勤的领域,除了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专著《瀚海天山》外,前后陆陆续续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由于敦煌吐鲁番文书都是出自西北边疆,我的研究课题也不可避免的偏向西北了。但在我的认识中,处于地理边缘的西北却又是唐史研究的一个中心,因为敦煌吐鲁番文书中记录了众多鲜活的基层人物、事件以及“活”的制度史,是其他区域文献所无法比拟的,辅以墓志碑刻以及传世文献,便可以透过西北来窥视整个唐朝的历史风貌。故而,我在文献考证之余,也希望能讨论一些个体与时代、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等话题。如此归结起来,竟也有了一部书的规模,权作此前问学的一个见证吧。
研读出土文献是令人感到愉悦而满足的事,史睿老师曾把这种体验称为“逍遥”,以我的理解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这些出土文献都是少经修饰的原始资料,阅读起来,就像是和千年前的古人直接对话,一幕幕事功、生死与苦乐尽在眼前;二是在学问的山林中悠游,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读书班,师友们聚在一起,从认字开始,逐字逐句研读,相互启发,学问也不断精进。回首看来,我学生时代的一大幸事就是能够持续参加各种读书班,踏踏实实积累。
感谢荣新江老师为这本小书作序!我印象中参加的文书或墓志读书班,基本都是荣老师主持的。感谢孟宪实、朱玉麒、孟彦弘、史睿、游自勇等诸位老师在课堂及读书班上的悉心教导,督促我不断努力!还有不少一同参加过读书班的师友,对我多有教诲,一并感谢!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选“万里向安西”这一题目,多少也有着这一想法。岑参是难得的亲自到过西域的诗人,他的每一句边塞诗,都是真切地写在大唐的土地上。做学问或许也是如此,只坐在书斋中翻文献,写出的文章总感觉差了一丝精气神,要实地走过才能补上。感谢王炳华老师,时刻督促我要关注实地考察,在我学生时代就送我环游塔里木盆地、穿越天山。朱玉麒老师则是让我有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新疆生活体验,又携我同至碎叶、热海。疫情之前,我和社科院的各位同事又有一次跨越三省区、行程数千公里的“唐蕃古道”的国情调研。有了这些脚踏实地的经历,这本小书的很多篇章才得以顺利完成,感谢这一路关照我的各位老师及各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