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财迷
财经资讯、财金政策的深入解读,金融、资本市场的最新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七读财  ·  孩子的第一笔钱,怎样打理好? ·  2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综合】债券需求从非银转向银行 ... ·  1 周前  
简七读财  ·  最推荐的「重疾险」回归了丨文末有好礼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财迷

这个毛泽东“不能忘记”的男人,出身不一般,打造出“商业帝国”,最终惨死西方人之手……可惜!

新财迷  · 公众号  ·  · 2017-12-08 00:00

正文

相约每周五,人物专栏第9期和大家见面啦!

今天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

弃官从商的状元。


甲午年恩科考试中,他登上科举金字塔尖,

当过清贵的翰林院修撰;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是他的恩师,

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等大佬与他都有交情,

江苏巡抚程德全更是跟他过从甚密。


但他却无意于官场,

而是选择“下海”办实业,走上经商之路。


他就是——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


“以一人救一国”“以一人敌一国”,

这是晚清著名商人张謇(jiǎn)的话。

投身商海之后,他以“状元实业家”留名史册。


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

又在几年间迅速衰落破产,令人唏嘘不已。

有评价说,他是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一、内定状元,弃官下海


张謇虽然资质一般,但其刻苦攻读精神,真当是励志教材。


十六岁那年,他到县里考秀才,排名在一百以外。老师开玩笑说:假使一千人应考,取九百九十九名,只有一人不取,那人是谁?那人是你!


不知道那位老师是真看扁他还是激将法。


张謇听了这话,在窗格子上、蚊帐顶上、床头柜上、天花板上,都写着五个字“九百九十九”。


每夜规定自己必须点完两根蜡烛,方可入睡。为了防止瞌睡,他真用了“头悬梁”的老办法;夏天蚊子多,他把脚泡在水坛里,久而久之,胀得像发酵的面条。他仍然不以为意,刻苦如一。 


张謇刻苦读书,与其中状元当然有关系,但不是必然因果。刻苦未必一定会中状元,张謇状元及第,读书刻苦是一大因果,上头有人则是更大因果。 


当时,江苏在清廷有两大权臣——翁同龢,潘祖荫。


他们的宗派意识老乡观念最为强烈,一心想弄个状元名额到江苏——张謇就是江苏人,而且读书勤奋,文章功力也很不错。


一连几次,都想方设法背后运作想提张謇做状元。可几次阴差阳错,都让状元白白错过。
  
直到1894年,慈禧满六十寿,额外开了一场科考。张謇听从了老父亲的话,硬着头皮又去考了——终于中了状元。


这次主考官依然是翁同龢,幸运的是翁同稣这次没走眼了,总算是猜对了。 


与那些角力状元与白字状元相比,张謇这状元也并非不够格,他有才气,有骨气,诗文书法都卓然大家。


尤其难得的是,张謇对当官不是很热衷,对官场的恶浊腐气有点看不惯。


有一那次,慈禧从颐和园玩耍回皇宫。不巧碰上瓢泼大雨,张謇等人在泥雨之中长跪不起,“群臣长跪雨中,冠服淋漓,无敢仰视,衰龄老臣,状尤狼狈。”


张謇等人跪了半天,水都漫到了膝盖上了。然而,慈禧从这里过,对臣子正眼都不瞧。


这给张謇很大刺激,他长叹一声:“为官若此,岂人能堪耶?”这一回,张謇不以状元为意,决心隐退官场。


张謇下海办实业去了,办得相当好。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过,“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二、棉纺巨头,商业帝国


如果要列出一个最具知名度晚清商人榜单,小编认为胡雪岩、盛宣怀与张謇可以列入前三甲。


办实业的过程中,也应该承认,张謇的官场人脉必定为他带来了不言自明的便利。然而,张謇显然比胡雪岩、盛宣怀更有商人的身份自觉与独立诉求


他愿意运用他的人脉资源,但那是用来为商人阶层谋取更独立的地位、更大的权利和更多的利益。


张謇的实业生涯是从1895年创办通州大生纱厂开始的。


“大生”两字出自“天地之大德曰生”,寄托了他“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份”的美好愿望。


张謇虽有状元之尊荣,但办厂毕竟不同于写诗赋文,没有效益的话难以让投资者支持。回想当时集资过程的艰难,张謇说,“千磨百折,忍侮辱讥,首尾五载,幸未终溃”。


前后五年,张謇奔波于沪上海、南通、南京之间,求助于达官贵人与富绅商人之所,耗尽心力,费尽唇舌。


在依靠卖字所得支付路费和生活费的惨淡经营下,终于筹集到一定股金,使“大生”得以将机器设备安装完毕。


1899年4月,纱厂正式开工。这时,实收资本仅44.51万两。其中,官机作价25万两,而商股只筹到19.51万两。当时民智未开,工厂招工都遇到困难,南通民间居然盛传进工厂要“童工祭烟囱,女工被洋鬼子割乳房”的谣言。


大生纱厂建成后,当年即获纯利3.87万两。往后利润总额逐年递增,投资入股者自然增多。


随后,张謇又分别在海门、崇明设置大生分厂。


至1923年,短短20余年中,发展到拥有纱锭16万余枚,布机1300余台的纺织业巨头,超过著名的无锡荣氏家族,使南通成为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号工业城市,达到了近代历史上发展的顶峰。


南通被称为“近代第一城”,张謇的贡献可以说居功至伟。



三、重重大山,抱憾而去


除了创业初期手头拮据的那几年外,张謇总是不遗余力地把钱用到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种类上。


据史料记载,在大生纱厂开办之后的十余年间,张謇陆续开办了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这样大规模、多种类的兴业办厂,令人望尘莫及。


然而,张謇的实业之路却也只能到此为止了,当他把目光投向更远处时,一道又一道阴影如同黑夜般拦住了他的去路。


张謇曾经试图将南通的自治模式扩展到更大范围,为此他推动了“徐州建省”计划,也就是在苏北建立一个独立于江宁以外的政治经济中心,此举触及了地方官吏和朝廷大佬的各方利益——


在他们联手阻挠下,徐州建省仅仅是设立了一个名义上由漕运总督改名而来的江淮提督,与张謇的构想差了十万八千里。


另一个打击是,他极力谋求与外国资本家联手兴办海外贸易公司,最终也因为帝国主义不愿意张謇把企业做大做强,而以失败告终。


徐州建省和海外贸易的接连失败,让张謇逐渐变得急躁冒进起来,他深恐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有生之年不能得以实现。


面对危机,他凭借顽强的意志苦心经营,提出许多改进经营的建议,但终因大环境的难以改善而进展缓慢。


1925年,大生企业被债权银行接办,后来又落入官僚资本之手。


大生集团易手后,张謇虽有心东山再起,但因为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的重压之下,未能实现。


1926年8月,张謇撒手西归,他一手建立起的商业帝国也轰然倒塌。不过他所创办的大生企业,特别是他为南通地区创办的教育、文化设施至今仍在发挥功能。

四、实业救国,留名史册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更注意发展教育事业,并逐步形成“实业、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


他所提出的“父教育而母实业”的主张成为他主持的各项事业的指导性原则。


他认为,教育能够启迪民智,促进实业,进而促进国家的强盛,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从事教育的时候,张謇与当时一批主张先创办大学堂的改革者的观点相反,他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认为一切教育必须以小学为根基,而要办好小学,就先得通过创办师范学校来培养师资。


从这些理念出发,张謇于1903年在南通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聘请王国维等十余人担任教员。


此后,张謇又利用大生纱厂的部分利润和捐募相继创办女子师范、幼稚园、中学、小学以及10多所职业学校或传习所。


这些职业学校或传习所,以纺织、医校、农业三校最为有名,三校后来均扩充为专科学校,1920年曾合并为南通大学,对南通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了直接的教育设施建设外,张謇还格外注意一般社会教育设施的建设,在大生纱厂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张謇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格外地注意投入。


他在南通先后创办有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盲哑学校、伶工学社、剧场、体育场、公园和医院等,所有这些举措对于南通地区民风民俗的改善,对于南通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都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许多设施甚至至今依然在发挥着功能。


张謇墓


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张謇的目的当然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家乡建设,他的目的是期望以南通一地的自治实践为中国近代化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案。因此一旦条件成熟,他就会建议政府将这一方案向全国推广。


可惜了张謇,生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怀抱一颗实业救国的赤子之心,遗憾离去。


本文编辑:小喷菇

转载请标注来源:新财迷(newcaimi)及作者



热文点击

重磅!白宫要点火药桶,中东大洗牌在即!

特朗普高兴坏了,拉开对华新“战争”?!

哎哟喂,咱们这个海外军事基地,堪比万里长城!

妹纸面试遭遇“潜规则”,这个理由再次刷新三观!!

战友,请下方留手印并分享给喜欢看新闻的亲戚朋友,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