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炼化、轻烃深加工以及煤化工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初级化工品生产中心,呈现“国企基地化、民营一体化、地炼大型化”的发展特点。已经建成了唐山曹妃甸、大连长兴岛、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福建古雷以及广东惠州7大千万吨级以上的石油炼化基地。尤其华东地区形成了以上海、宁波、大榭、舟山为核心,北至连云港、西至南京,连接安徽,并延长江水道向上游发展的宏大格局,可谓中国版的墨西哥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石化行业营收、利润和进出口总额均有所下降,其中油气、炼油板块效益较好,但化工板块利润下降幅度较大。
“组装”巨人的强势崛起
我国化工以大宗基础化学品为主,煤化工占比较大,高耗能产品占比高。大宗基础化工产品产能产量多年高居世界第一位,而专用化学品和功能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及其高端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高端膜材料等仍有很强依赖进口。周期的力量和巨大的投产惯性,使我国基础化工产业逐步陷入过剩,且这轮投产周期至少延续至2025年。且四部委发文明确10亿吨“红线”,炼化行业新一轮大洗牌,促进石油材料化、减油增化和以化为主成为近年发展方向,有进一步将产能过剩从炼油转移到化工的可能。虽然有“组装”、“虚胖”和重复建设的嫌疑,但我们无需质疑东方大国的强悍竞争力,必将在国内持续洗牌中,强势崛起于国际市场,并将逐步弥补高端产品的短板。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外生产商在许多生产领域的知难而退。
原料和技术尚存“卡脖子”现象
近年的地缘危机严重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这不是偶然的。在低碳转型背景下,油气行业投资普遍谨慎,全球原油供应弹性韧性不足。被相关垄断势力锐眼研判,滋生事端,在当下去全球化,民粹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欧佩克+强势主张利益,极大吞噬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加工利润。同时,我国高端石油工程装备、高精尖机电产品、集成电路和操作系统、分析检测仪器和零部件,一些催化剂、添加剂、助剂等都依赖进口。虽然乙烯、芳烃等成套技术和装备基本实现自主,煤化工等技术取得突破,但仍缺少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及下游配套技术。原料和技术同时受制于人也是现实。
出海之路水深鱼大
我国化工品出口已经从出口套利,向实体投资和占领市场迈进,将成为长周期的增长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及西亚国家,将可能成为我国最大的产能迁移和出口消费市场,支撑我国化工产业长周期的出口。同时,近年全球化工行业面临地缘危机和经济衰退挑战,海外巨头也面临了工厂关闭、航道封锁和供应链紧张的窘境,并直面我国新产能的挑战,会造就我国更多阶段性跨洲跨洋套利机会。
煤化工还得家里有矿
近年煤化工产业遭遇蛰伏期,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利润较大幅度下降,如煤制乙二醇连年亏损,既有原料煤炭价格高位因素,更有与炼化一体化、轻烃制烯烃等不同原料路线的竞争因素。并且,我国正在试点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场,炼化、化肥、煤化工等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终将直面双碳风暴。煤化工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由黑及绿知易行难,而煤化工的终极竞争力必然来自煤炭资源本身,需要调入资源的地区需要谨慎涉足。但家里的老大还是姓煤的,老大虽然憨厚质朴,但必须在。
总体挑战大于机遇
综上:1、体量虽大,但原料和技术均受制于人,在全球贸易模式由效率为先转为安全为先,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2、产能过剩、需求走弱和高企的原料价格,这是一组“外袭”和“内卷”并存的最不利的组合;供应总量持续增加,将促进存量竞争,提升自给和出口,促进新一轮供给侧,倒逼落后产能出清,及装置补链、延链和强链。3、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虽然会带来阶段性出口订单,但也会迁移市场及商品需求定价;4、未来能源转型面临质变,减碳成为新的竞争领域。关注碳市场、碳交易。通过节能降碳、高质量发展达到供需平衡,或打破当下供需定价逻辑。那会有类似供给侧、第一轮碳中和改革后更大的逻辑呈现。
物竞天择,竞短争长。我们的
企业这几年需要构筑起更宽的护城河和更高的防护墙,在战略上战胜周期,在经营上战胜均价。
我们再拉长周期看,眼下的困局只是发展中的束缚而已。围棋中有种打法叫“倒脱靴”,在对方提掉自己的数子后,再反过来叫吃、反败为胜。我们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后盾,先立后破,守正出新,如果能打通资源和市场,完胜于国际竞争市场并非妄论。
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