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伊利等企业通过善待员工提升员工幸福感,进而提升顾客满意度,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向奔赴。文章介绍了伊利在员工关怀、职业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与主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伊利等企业把员工当作家人,通过善待员工提高员工幸福感。
伊利等企业不仅努力维持正常运转,更在员工关怀上下了“真功夫”,为员工注入信心,也为市场传递出一份暖意。他们通过涨薪、奖金、提供发展空间等方式,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尊重。
关键观点2: 员工幸福感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和消费者价值。
员工的幸福感越高,他们的忠诚度和创造力就越强,进而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这种情感上的纽带也能激发员工主动去追求卓越,去维护公司的声誉。
关键观点3: 伊利等企业的实践是双向奔赴的工作关系的典范。
伊利等企业正在打造一种双向奔赴的工作关系,企业为员工提供温暖的关怀和成长的机会,员工则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为消费者送上值得信赖的产品。这种双向的互动,让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共同体。
关键观点4: 伊利对品质的坚守源于对员工的爱与尊重。
伊利对品质的坚守不仅仅是一种企业信条,更是得到了许多伊利人的响应,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核心使命。从生产线上每一个细节的严控,到物流环节的全程监测,伊利的每一包牛奶,都凝聚了员工的心血和责任心。这种责任心,源于企业对员工的爱与尊重。
正文
年关将近,各个公司一年一度的年会已箭在弦上。对于许多普通职场人来说,年会最令人期待的无非是两个字:奖励——不仅是物质的奖励,也包括精神上的认可。然而,在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许多企业能撑到年末已属不易,又有多少能真正兑现这些期待?过去一年,“裁员”、“减薪”、“失业”等关键词频频占据媒体头条,成为笼罩职场人的阴影。不过,在许多企业艰难求生的同时,也有一些公司逆势而行,用行动打破市场的悲观。它们不仅努力维持正常运转,更在员工关怀上下了“真功夫”,为员工注入信心,也为市场传递出一份暖意。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用行动证明: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业绩数字的增长,更在于如何回馈员工、服务社会。
在打工人的心目中,理想的公司不仅仅是一个发工资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第二个“家”。在这个经济寒冬,那些心系员工福利的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市场的尊重。比如,华为在严峻的全球市场环境中,仍坚持为高价值创造者发放丰厚的分红,用看得见的激励兑现对人才的重视;“网红企业”胖东来向来以一系列贴心福利政策闻名,员工平均月收入9千多元,还准备为员工提供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待遇和更多的休假时间。同样,作为乳业巨头的伊利,也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温度”满满的答卷。2020年疫情期间,伊利逆势涨薪,被赞誉为“宝藏国民级企业”。伊利始终将员工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因此总是最大限度地将发展红利与员工分享。如今,伊利集团的平均月薪达到一万元左右,企业的40余项福利待遇中,非法定福利项目占85%,包括婚礼贺金、子女升学祝贺、探亲路费、节日福利、免费妇检等等。另据了解,伊利共斥资4亿元,重奖和激励全球优秀员工与合作伙伴,共享企业的发展红利。有人说,一家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往往能反映出它对待产品和消费者的态度。今年1月6日至8日,元旦刚过、春节未至,恰逢腊八时节,伊利集团邀请全集团200位业绩菁英回总部参加菁英汇。特别的是,他们每人可以携带一位家属同行。最终,有400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呼和浩特,大家走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伊利集团总部、观看年会,伊利还给他们准备了健康管理讲座、品香制香、DIY掐丝珐琅等系列活动。他们当中,有新婚不久但聚少离多的夫妻,有彼此关爱却互不理解的父子,还有工作繁忙却始终陪伴孩子成长的母亲......这些故事交织在一起,让这场聚会显得格外动人。在菁英汇的活动现场,伊利液态奶金川工厂的生产主管孙宇,终于有机会和妻子坐下来好好聊聊。在平时的工作中,孙宇要负责工厂整个牛奶生产流程的协调与管理。从原材料的收进、预处理到最终的包装,他都要全程参与并把控质量,确保生产线上的每一瓶牛奶都符合标准。然而,这项工作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他和妻子婚后的相处时间非常有限。此次参观过伊利的工厂后,孙宇的妻子第一次直观地了解了他的工作,感慨道:“原来你的忙碌,是为了守护这么多家庭的餐桌。”活动的高潮,是全体菁英和家属齐聚一堂的答谢晚宴。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亲自出席,与员工及家属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他说:“家人一直是伊利人最坚实的后盾,正因为有了家人们的默默奉献和全力支持,才让我们在奋力拼搏时毫无后顾之忧,在面对困难时愈发坚韧勇毅。在伊利,大家不只是做一份工作,而是经营一份健康事业。伊利的发展不仅承载着六万伊利人的职业理想,也承载着背后十几万个员工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数百万上下游合作伙伴对共赢发展的期望,还有亿万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这样的活动,不仅拉近了员工与家属之间的距离,也让员工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同感,更能帮助企业文化向外延伸。除了菁英汇,伊利日常的企业关怀也常让员工感到温暖。无论是对新婚员工的婚礼祝福,还是为有子女的员工提供育儿支持,伊利的企业文化——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环——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中。而伊利大家庭中所有人的努力与爱,最终都凝结在一杯杯牛奶中,传递到千家万户。当一个企业把员工当作家人
“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如何让员工自发地投入工作,并持续地拥有活力与创造力,是很多企业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个竞争激烈、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不仅是内部问题,更是外界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在潘刚的管理理念中,“员工价值领先”是一个重要部分。他始终相信,一个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的员工群体,才能真正生产出值得消费者信赖的高品质产品。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管理理论上,更贯穿于企业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从薪酬福利到职业发展,再到精神关怀,伊利在用实践为这一理念注解。自2012年开始,伊利连续13年开展独具特色的“春雨计划”项目,持续性提升组织温度、升级员工关怀——从硬环境改善到软环境提升,从吃穿住行到成长发展,从员工身心健康到复原力提升,从福利关爱到多元化认可等,关注多际代员工,这一计划不仅停留在涨薪、奖金等物质层面,它还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最好的管理方式是帮助员工找到他们的潜力”,潘刚显然深谙此道。在伊利,“春雨计划”涵盖了多层次的培训与晋升机制。从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到高潜力员工的专项培养,再到跨部门轮岗机会,每个阶段都为员工量身定制了适合的成长方案。2020年大学毕业后即加入伊利的郭明轩,正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之一。从奶源管理岗位起步,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一步步成长为伊利集团华北奶源大区的奶源地区经理。在郭明轩看来,伊利的职业发展体系不仅帮助他掌握了技能,更让他感受到企业的信任和支持。好的领导者,都明白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对员工来说,精神上的关怀往往比物质奖励更有意义。它不仅让员工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也赋予他们工作的使命感与价值感。这种精神力量反过来推动了员工的创造力与主动性,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员工幸福指数提高5%,可使企业效益提升2.5%。经调查发现,员工幸福指数越高,忠诚度就越高,发挥出的潜力和能量就越大,进而更能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通过“善待员工”获益。海底捞成功的奥秘之一,就在于通过幸福企业建设来提高员工的幸福感,进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海底捞的员工被企业当作家人一样爱护和信任,他们有舒心的住宿环境、工作氛围。在海底捞,基层服务员都有权利根据实际情况为客人免一个菜、加一个菜,甚至免一餐。这种授权让他们在工作中更有自主权,也更有成就感。伊利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解决员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设立了“春雨贷”,利用公司资源平台,对员工提供个人贷款,解决员工在购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尽最大可能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企业慷慨地让员工分享发展的红利,正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员工与企业是一荣俱荣的共同体。凭借过去多年的人才发展实践,伊利在“2024福布斯中国·最佳雇主”年度评选中,被评选为“2024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而伊利的员工也支撑着企业的稳健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890.39亿元,同期净利润连续增长12年,盈利金额创历史新高。当一个企业真正把员工当作家人,员工能够回馈的不仅仅是勤奋和忠诚,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情感上的纽带,能激发员工主动去追求卓越,去维护公司的声誉。
员工的幸福感,直接影响着企业能为消费者带来多大的价值。海底捞、胖东来、伊利等企业,正在打造一种双向奔赴的工作关系:企业为员工提供温暖的关怀和成长的机会,而员工则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为消费者送上值得信赖的产品。这种双向的互动,让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共同体。当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时,这种正向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状态与产品质量。海底捞的周到服务总能暖到顾客的心坎里,因为服务员也被公司认真对待过;胖东来确保员工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到尊重与价值,通过对员工的极致关怀,激发了员工对客户的热情与忠诚,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在伊利,“品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伊利即品质”的企业信条是高于愿景的存在。这份文化,不只是镌刻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活在每一位员工的故事里。就连潘刚本人,从大学一毕业来到伊利也是从质检工人做起的,大大小小的工作、会议场合,他强调最多的,就是品质管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像为家人生产产品一样对待品质”。他们对品质的坚守连接着伊利的每一条生产线,也延伸到了消费者的餐桌上。为了确保产品品质,伊利设定了“三条线”,第一条是国家标准线,在国标线基础上提升50% 制定了企标线,在企标线之上再拔高20% 确定内控线,只有达到内控线的产品才能出厂。一盒牛奶在出厂前,需要经过1000多项的全面检测,包括理化指标、包装、成分、气味、口感等,就像给牛奶做了一次全身的“深度体检”。对牛奶品质的极度重视,不仅是伊利的企业信条,也得到了许多伊利人的响应,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核心使命。从生产线上每一个细节的严控,到物流环节的全程监测,伊利的每一包牛奶,都凝聚了员工的心血和责任心。而这种责任心,源于企业对员工的爱与尊重。在伊利液态奶潍坊工厂的车间里,质量经理张立国的职责是确保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免受微生物污染。尽管现代化的智能设备大幅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不确定性,但乳制品生产链条复杂,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风险点。从原奶的入厂检测,到成品奶的出厂,每一环节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在一次细致的设备管路排查中,张立国发现了300米管路中的微小缺陷。这个缺陷极为细微,肉眼几乎无法察觉,但张立国深知,这样的微小缺陷可能成为滋生微生物的温床,从而威胁产品的安全性。他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迅速组织了一个四人团队,使用内窥镜进行了多轮排查,最终定位到了一个仅0.1毫米的凹痕。发现问题后,张立国和他的团队立即采取行动,运用酶制剂和微生物膜消除技术对设备进行了清洗和改造,彻底消除了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的质量缺陷,让生产线恢复了最佳状态。张立国的故事并非孤例。在伊利,像他这样的员工还有很多。他们或是在实验室中一丝不苟地检测原奶成分、审视数据,确保每盒牛奶都符合最高标准;或是在生产线上细致入微地检查每一台设备,预防潜在的风险点;或是在运输环节中实时监控冷链温度,确保产品以最优品质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些看似琐碎却极为重要的工作,构成了伊利品质体系的坚实基础。正是因为有了像张立国这样对细节极致追求的员工,伊利才能始终如一地践行“视品质如生命”的企业信条。他们的兢兢业业,为消费者提供了可以信赖的高品质乳制品,也为企业赢得了长期的口碑和市场地位。伊利的成功,归根到底,源于这些默默无闻的“品质守护者”的共同努力。在伊利,“品质”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生产标准,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信念。员工因为被关怀而有动力去专注于产品;消费者因为感受到产品的用心而愿意持续支持品牌,反哺企业的品牌力量,让企业能够进一步回馈员工和社会。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也是一家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经之路。一家企业凝聚的是怎样一群人,在用怎样的方式发展?要看它的文化基因,更要看它做事情的初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伊利并不是单纯在制造乳制品,而是在引领一种可以被信赖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待消费者和员工都像是对待家人一样,这样的双向奔赴,不仅是伊利的成功密码,更是一种管理哲学的示范:真正以人为本的企业,必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图源 | 《请回答1988》《未生》《完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