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专注于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提供小说、美食、旅行、科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和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昨天  
壹读  ·  “拉夫劳伦平替”,卖疯了?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中年以后,警惕这4种“廉价快乐”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东来:即使爱情是选择题,我仍然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 | 读书会第七期语音分享实录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9-07 21:00

正文

《纯真年代》和《孤男寡女》的共读已经过半啦,小说中那些永远也无法圆满的爱情,是否曾让你忆起往昔?那些爱情里不那么光明的部分,却似乎永远是最能让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周三晚 8 点,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孤男寡女》作者东来,和大家做了一场语音分享。


东来和我们一起分享的,不仅是围绕《纯真年代》与《孤男寡女》的阅读写作心得,也包括她理解中的,爱情里那些属于黑暗的侧面——

 

- 爱情的起源为什么是匮乏和缺陷?

- 为什么说一旦开始做选择,爱情就已经不真诚?

- 什么才是爱情最大的枷锁?

- 爱情的初心,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以下为这场语音分享的文字实录——

当编辑跟我说要把《纯真年代》和《孤男寡女》放在一起讨论时,我觉得非常惭愧,因为这是两本不同量级的小说。我将从爱情的角度来解读它们。

我常常觉得大部分爱情的起源是匮乏和缺陷,缺了某种特质,便不可避免地会被那种特质吸引,我还没去为我的这个想法找心理学上的依据,仅是从个人的体验出发,所以目前,我们暂定它是对的吧。打个比方说渴望安全感,便容易爱上温厚纯良的人;渴望自由,便容易爱上无拘无束的人;渴望知识,便容易爱上渊博的人,但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只渴望一种东西,就像是身体的微量元素的缺乏一样,总是一下子想要好几样……举个例子,一个人既想要安全感,又想要自由,这是两种不兼容的特质,他(她)就面临了选择题。现实中,我们是会碰到这种问题的,比如你现在有个很好的伴侣,非常好,但是总是有一点缺憾,他作为伴侣没有办法给你但是你自己却不具备的那种东西,而你却停不下来那种渴望,这个时候出现一个人,他身上恰好有那种东西,很巧,你们相互之间,也挺有感觉的。选择题来了。

做选择的时候,考量的东西可不是爱谁更多一点,因为「爱」这个词太模糊了,不好衡量,可能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一个人社会属性还没有很明显的时候,他需要考虑的东西比较少的时候,可以专注于某一种匮乏来思考,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越来越多面,我们来做选择题的时候,一般会将原因分解为一些更加具体的东西,比如「家族利益」「个人利益」「社会规范」「短期损失」「长期损失」等等,真正的我们称之为「爱」的感觉的部分,占得比重就小了。

做好了选择,才会有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之说——怎么想,选了这个,都是丢了那个,对于人生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必须填充想象,才能稍微有点心理安慰。

我觉得,一旦到了选择题的阶段,爱情已然不真诚,因为考量的东西,已经不单纯了。

我不是要否定爱情,爱情在某一时刻,某个情景里,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它是无比真诚的,但时间线稍微放长一些,它就是浑浊的,没那么干净。从《纯真年代》说开,这是我高中时候读的小说,这个小说纵然描述了一段凄美无奈的恋情,19世纪70年代的纽约上流社会,已经与梅订婚的纽兰,爱上了特立独行的奥伦斯卡夫人,故事并不曲折,基本上也可以套进这样的框架里。

纽兰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开始他与梅是金童玉女。梅是那个时期,纽约上流社会里最为出色的女孩,美丽善良,与他门当户对。而此时从花花世界回来的奥伦斯卡伯爵夫人(艾伦)给整个社交圈带来一股新鲜空气,她代表的是独立自由的新女性,艺术、学识和阅历给她滋养,对纽兰来说,他可比一张白纸似的梅具有吸引力多了。选择题来了……

书里13节,以纽兰的视角描述了奥兰斯卡夫人:「奥兰斯卡夫人的神秘气质之中仿佛具有某种东西,让人联想起日常经验意外可能存在的感人至深的悲伤,这种印象并非由她说的哪一句话产生,而是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也许来自她那神秘异国背景,也许来自她那热情洋溢,与众不同的个性。」

这些东西,都是纽兰在上流社会里不曾见到的,年纪轻轻的梅身上所没有的。纽兰对艾伦产生同情,他几次暗中帮助他在纽约的社交圈站稳位置,力排众议,反对艾伦回到他丈夫身边。他越来越发现艾伦的独立意识,袒露心迹,此时他令人钦羡的婚约此时却成为了枷锁。因为心态的变化,在纽兰看来,梅的单纯似乎都令人丧气。这个期间,纽兰与艾伦相知相惜,确立爱情。

在这里,艾伦成为了真诚的化身,她是一个绝对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她的特立独行,绝对不是故作乖张,而是经历过苦难生活的回归,她要过自己的生活,绝对不会屈从于人群的看法、社会的潜规则。这种心灵上的自由和平等,纽兰为之折服,这是他的生活环境中所匮乏,也是他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所渴望的,他一直希望梅能够给他的。她给纽兰开了天眼,赋予了他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那固若金汤的生活,看待身边的人。

这里有一段描写。

在结婚典礼上,「阿切尔不知道他的神圣仪式会被莱弗茨那双犀利的眼睛挑出多少瑕疵。而他忽然想到自己也曾认为此类问题非常重要。那些曾经充斥于他生活的东西,此刻看来却如同育儿室里的过家家,又仿佛中世纪学者对于某些没人能懂的玄学术语的政治……不过,阿切尔以前也是对这一类问题完全抱着明确而积极的态度,认为凡是涉及他家规矩的事情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即便他已经看透上流社会空虚寂寞冷,他的选择早已经做出了,他进入了稳定的生活之中,遵循了大多数人的规则,因为这样安全稳定,正恰合了他上流社会子弟的初衷,而且,他不是不爱梅,只是觉得她少了点东西,有点儿「说不上话」。

「他早已预见梅不会令他失望,他没有看错。他结婚了,因为在他所经历的一系列漫无目的的感情冒险都令人厌恶地草草收场之际,遇到了一位完美无缺的完美女孩,他代表平和、稳定、志同道合,以及恒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感。

他不能说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她满足了他的所有预期,娶了纽约最漂亮最有人缘的女子无疑是让人心满意足的,何况她还是一位性情最温柔,最通情达理的妻子。对于这些优点,阿切尔绝不会无动于衷。他已经清醒地看到,妄想娶奥兰斯卡伯爵夫人是不可思议的,他将仅仅是他记忆力一连串幽影的一个,最哀婉、最刻骨铭心的哪一个。」

第三个阶段,纽兰和艾伦一起经受情感上的强烈挣扎,在整个上流社会的压迫和梅的促成下,二人最终分道扬镳,纽兰回到自己的婚姻,艾伦远走法国。

而纽兰忠实地履行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刻板的生活。他将艾伦变成他脑海中隐秘而超脱的角落。

撇开细腻的文本,纽兰是个生于上流社会的年轻律师,他考虑问题都很实际,在进入与梅的婚姻里,他没有一丝挣扎,却意图保全和艾伦的感情。他对上流社会的规则其实熟谙得很,小小的出格他可以做到,但是他做不了惊世骇俗,于是这份充满了考量和计较的爱,在我看来,其实非常的不真诚。我们说选择了谁就选择了某种生活,纽兰选择了这种生活无关对错,但是影响他选择的东西里「爱」其实占很少的部分。我的那部不很成熟的《孤男寡女》,这个选择题交到女主角陆诗文的手上,在短短三万五的篇幅内,她其实是不断地做选择题的。

从最初资助他的那个人,这个人帮她构建了一个物质上的生活,其实她内心是十分厌恶的但是却无法逃脱,这个时候她遇到李是,李是代表了精神生活,李是是一个物质精简的人。她跟李是度过了一段非常契合的时期,她在李是身上找到了自己长期匮乏的东西。在李是这里,陆诗文构建了一个偏于精神层面的自我,这个陆诗文的层次就比之前那个偏于物质层面的陆诗文更为丰富了,她会寻求突破,她会想要寻求更多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李是没有办法给她的,李是是一个一潭死水的人,他一直固化在自己的生活里。这部分对陆诗文来说可能他很匮乏。

这个时候陆诗文重新寻找新的生活,她去工作遇到主编杜峰,杜峰对她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在她眼里杜峰是一个在事业上成功在精神上比李是更加丰富的人,所以她选择了出轨。陆诗文又发现她其实自己没有办法成为杜峰那样的人,她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之处,所以她选择和以前的同事进入泯然众人的婚姻。后来她去找李是,因为她和李是还是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我觉得她去找李是就是去找自己的初心,那是自已从物质世界向外小心翼翼踏出的第一步,李是给了她很多精神层面的思考,就是一个完整层面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陆诗文其实没有办法做到像李是那样极端的,所以她没有选择李是,她更渴望众人欢呼的那种成功,所以她又选择杜峰。但后来她发现她也没有办法过杜峰那种生活,最后她就选择了同事,过上平淡的生活。

对陆诗文来说各个时期的伴侣都是她成长中的一刻,她做这些选择题的时候也并不都关于爱。

最后,无论是《纯真年代》还是《孤男寡女》里面一些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场景迸发出来的情感都非常真挚、美丽,刹那间的拥有其实就已经足够了。我仍然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希望大家仍然保有对爱情的初心。


  

 - 本期嘉宾 - 

东来,豆瓣阅读作者,前媒体人,现为自由撰稿人,蜗居于上海,业余写作。东来已在豆瓣阅读发表两部作品,文字精致细腻,语言功底扎实,以平淡的叙述营造出一种深沉哀婉的意境,颇有「海派小说」风采。高分代表作《孤男寡女》曾获第九十四期小雅奖最佳作品奖。

  《孤男寡女》 

作者:东来

限时免费


↙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领取《孤男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