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理蹊
地理蹊(xi),将地理知识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京零距离  ·  突发地震!5.5级! ·  昨天  
地理蹊  ·  2035年,将建成下一代北斗系统 ·  2 天前  
地理蹊  ·  今时今日,进入小寒!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2025,相约浩瀚星河! ·  2 天前  
地刊速览  ·  Science ... ·  4 天前  
地刊速览  ·  Science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理蹊

玩转地理 | 以逆向思维破常规禁锢,反惯性知识解正确答案(重发)

地理蹊  · 公众号  · 地理  · 2018-05-16 23:35

正文

 


高考试题具有“情境创设鲜活,设问巧妙灵活,测量目标明明确”的特点,试题设置时都会突出“联系实际”的风格,同时为了实现“选拔性”能力立意的考核目标,大多会为考生创建学以致用的地理思维展示平台,并贯彻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有很多试题会要求解题者在分析时抛弃传统的固有思维,结合着着所学知识进行逆向思维,以更好的检测答题者的地理必备知识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今天我们从几道高考题上来分析一下如何打破常思维,突破惯性牢笼。


1

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


2008全国卷1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三角洲的形成,即便是平常的练习中也是。可高考中却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以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来考查解题者的地理知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以逆向思维从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反推这里为何没有三角洲存在,也就是说形成三角洲的因素在此区域不能够满足。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解洲的形成过程成原因:


三角洲形成过程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口处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缓,河流所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其它原因:入海口处水浅、入海口处不易形成强大的波浪与海流等。(泥沙形成三角洲需要过程: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反向思考:河流三角洲其实是流水堆积形成的地貌中的一种。它的形成自然跟河流泥沙堆积有关,如果我们对知识能达到深度的理解,就可以再推进一步想到这跟泥沙来源的多少和泥沙是否容易堆积这两方面有关,对这两条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解释,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泥沙来源少可能是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流经地岩性较硬,不易侵蚀;上游建大坝或其它原因泥沙量少等。而不易堆积,则可能是因为水流速度急不能堆积,或者是虽有堆积,但此处地壳一直下沉,外貌上看不出来。


答题时结合具体材料信息进行填充,比如本题图中经纬度信息——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等高线信息——河口处等高线较密,流水急。反向思考其实是地理综合思维中的一种,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

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

②入海泥沙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2

河流要不要截弯取直

2016新课标II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图4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一般来说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河流的弯曲河道是要进行取直的,这样便于减少由于流水不畅而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影响。可实际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题中弯道恢复了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将思维的触角再拓展得远一些:


恢复弯道明显的是延长了河流的长度,截弯取直是为了增加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水的通过时间,而此时河水通过此段的时间变长了,则有利于减少洪水到达下一个地点的时间,同时因为有更长的河道容纳水,可以减少河水的峰值;由于河道变长了,湿地面积增加了;河流面积增加,河水中的生物增加,河流的自然生产力也会提升,当然这也恢复了河流的自然状态。


如此用反转的思维去考虑一下,答案基本上也就出来了。


参考答案: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本小题共6分)


3

沙丘的形成要水还是要风


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沙丘立刻就会联想到如果是在干旱地区是风力堆积而形成,而在河流边侧就会是因为流水搬运、流水堆积而形成。其实大自然形成的外力作用则不是由我们大家给固化出来的,所以这样的惯性思维在解题时一定要打破,有一个针对农业提到最多的“因地制宜”的原则就是地理解题思维中的一个体现,也可以说这是解题时的一个通则。在解决具体地理问题时,大脑中的地理思维要注意的是“大尺度与小尺度”,要考虑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差异性。比如2014年安徽卷的一题就通过改变大家的惯性思维来进行考查。


2014·安徽卷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10(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10,完成31~32题。

3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3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我们主要来看的是本题组中的第32题,看到这里是鄱阳湖与赣江,则大家可能从潜意识里就会迸出来这外力肯定是流水作用了,其实则不然。细细分析,题干信息里告诉大家了,图中沙岭沙山形成时间较早,颗粒松散(不是流水堆积物的特征),再加上枯水期时水流归入赣江,大片湖滩裸露,上一小题又得出当地盛行西北风,则可推测出沙山应为冬季风将湖滩沙粒搬运至此堆积而成。这是运用知识的逻辑推断而出来的。我们也可以突破惯有的知识思维去解决,高考考查时以获取与解读信息为基本技能,所以高考题常会有一定的情境设置,常需结合此情境用地理综合思维去解答。比如同样此题,如果你能认真的看图的话,可以发现不管是丰水期的湖滩,还是枯水期的赣江,均没有水将沙山淹没或水浸沙山一部分,沙山与湖滩基本没有直接性接触,流水都没有接触到沙滩,则沙山与垄槽侵蚀不可能是流水作用所致。


答案:A  C



相似高考题:2013全国(新课标2)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松。图5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季季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该题组的第一小题,则打破了教学和学习中的固有思维,特别有首歌里唱道“你是风儿我是沙”,也通常作为老师加深学生记忆理解的一种方法,加剧了一些同学记忆沙丘形成思维模式的固化:沙丘一般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沉积形成的。我们一是要突破沙丘只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的这种常规思维,二是要抓住湿润半湿润地区沙如何能从其载体中脱离而出——流水侵蚀、搬运,这样才能完成此题的解答。


【参考答案】

36.(22分)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做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4

河流上建桥少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遇到的大多是河流上为什么建桥,而接下来这一题反而是河流上为什么建桥少。我们可以从为什么建桥说起:人口稠密,交通联系、文化经济交流受河流阻隔,建桥技术资金力量雄厚等。从而可以知道建桥少可能是地质条件复杂不能建桥、当地不需要桥,或者技术及资金根本无法去建桥;建桥可能会对自然地理环境破坏大;人口少,没有必要浪费这么大投入;其它交通方式便利而无须建桥等。


2016·全国丙卷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6)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



本题参考答案小蹊这里就不再给出了。在解题时也可以参照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入手:自然环境特征——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沉积作用强等;社会经济特征——人口少、经济落后等。


正因为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常以不同寻常的情境设置进行命题,且与平时相比对解答者的能力素养要求更高,所以解题者一定要冲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打破平时的常规思维,如果答题时还拘泥于惯性思维的牢笼中,则难以正确给出答案。如遇到情境设置与平常不同的,则要应用反向思维,逆向思考,逆推出正确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

资料参考自网络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关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动力

转载需注明来源

将地理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
觉得不错,请点赞↓
推荐文章
南京零距离  ·  突发地震!5.5级!
昨天
地理蹊  ·  2035年,将建成下一代北斗系统
2 天前
地理蹊  ·  今时今日,进入小寒!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2025,相约浩瀚星河!
2 天前
毒舌美少女  ·  看到这尬夸评论差点笑出声……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