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段召旭,钢琴演奏家,艺术教育家,知名学者,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考级与文化部钢琴考级高级评委
我像很多学音乐的人一样,自童年时代起就生活在古典音乐的世界中,不知不觉中将古典音乐的美视为当然,对于人们能够感受到这种美并爱上这种美视为必然。
然而有一天我才突然发现并日益证实,古典音乐竟然是一种小众的艺术,大部分人都被关在古典音乐的大门之外。对于这一现象,我由一开始的不理解(就像不理解怎么会有人拒绝美味佳肴)、到后来变成难过。业界许多专家和权威关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几十年来似乎从来没有中断过,甚至很多看过几本音乐史书籍、听过几首交响乐的外行也当仁不让地加入了这个行列,然而成效甚微。我认为,让古典音乐远离大部分人审美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古典音乐的大门虽然貌似敞开着,然而有关古典音乐的各种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夸大其词的“科普”,却构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令人望而却步。
这些“科普”包括:
古典音乐崇高化,把作曲家描述成是大神下凡,承担着普度众生的任务,不听古典音乐就意味着素质低下……其实听音乐只是审美偏好,与道德、素质关系不大(
贝多芬的粉丝里既有道德高尚的人,也包括希特勒)
;
此外更多的是以“渊博”的文学、史学及绘画知识,辅以各种坊间传闻、真真假假的音乐家轶事,借助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为一首首乐曲描绘出生动的画卷或故事。以致普通听众认为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必须要在其中听出欧洲宫廷的多彩画卷、或音乐家的浪漫生活、或欧洲风起云涌的革命与起义斗争、或西方经典文学的动人情节、甚至是深刻无比的哲学思想与人生奥义……而如果听不出这些(反正我听不出),就欣赏不了古典音乐;
以各种乐理知识来解读音乐,细致入微地进行音乐结构分析,导致很多人误以为不认识五线谱、不懂和声曲式就不能欣赏古典音乐;
还有很多专家把一些古典音乐中并不那么悦耳的作品抛向听众,并以极其自我陶醉的状态给这些作品赋予极高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使古典音乐给人们留下了“很难听、很枯燥、很无聊”的可怕印象。
以上种种,非但没有拉近古典音乐和听众的距离,其实还起了反作用,导致听众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就不由自主地切换到与欣赏流行音乐、轻音乐完全不同的频道和方式中,就像吃药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样,将古典音乐视为必须要“在专家指导下欣赏”的艺术,在欣赏过程中一心搜索专家描述的那些天花乱坠的内容、无心沉浸在音乐本身之中,并在尝试之后一头雾水地说:“好吧,这么难,那我就放弃吧。”
以我多年与古典音乐共处的经验来说,欣赏古典音乐完全没有那么复杂。听音乐就像我们吃菜、喝饮料一样,首先只需要考虑味道怎么样。我们在吃菜时只关心好不好吃、喝饮料只关心好不好喝,那么听古典音乐时也只关心“
好不好听
”就够了。至于作曲家是谁、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发生了什么事件等等,对于欣赏者来说,完全不重要。就像我们在吃一道菜时从来不会关心厨师是谁、他在做这道菜时是否跟老婆吵了架一样。而关于音乐作品的各部分构成及作曲技法,更不是欣赏者必须要掌握和了解的知识了,就像饮料中的各种成分是生产者和科研人员才应该关心的事情一样。
除了好听之外,
古典音乐向我们传达的,其实是各种微妙细腻、复杂丰富、难以言传的情绪与情感
。古典音乐的作者,虽然与今天的我们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然而有一个共同点永远不会改变,就是这些作曲家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在人类的各种情绪情感层面跟我们没有区别,他们以其音乐作品来跨越时空与我们达到情绪情感的共鸣。而这,也正是古典音乐历经数百年仍然充满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常无奈地听到很多人说古典音乐好“高冷”。我希望通过我的导赏,改变人们对古典音乐的这种印象,古典音乐真的并不高高在上,更不冰冷,它的
每个音符都包含着情感的温度
。
▲点击上图订阅《古典音乐说明书》专栏
专栏介绍
在你的眼里,古典音乐是什么样子的呢?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古典音乐是高深而晦涩的。隔着乐理知识、欧洲历史、大师逸事甚至音乐会礼仪等一座座高不可攀的大山,人们总觉得自己被“高冷的”古典音乐世界拒之门外,就连远距离的观赏似乎都困难重重。在目前的古典音乐科普模式下,科普者们总是将古典音乐崇高化、专业化、复杂化,有时甚至故意抛出一些并不那么悦耳的作品陶醉其中,让古典音乐给大众留下了“很难听、很枯燥、很无聊”的可怕印象。
其实,
古典音乐并不“高冷”
,在热爱它的人眼中,古典音乐有着自己的温度,每一个音符都怀着炽热而真挚的情感在跳动。如果因为乐理知识、专业技巧等外在因素而影响了人们对古典音乐的聆听和欣赏,那便是本末倒置了。诚然,古典音乐的世界也有着自己的常识和规则,但它们并不是冰冷而不近人情的,相反,它们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了解古典音乐的线索,为我们的感性理解提供一道理性的尺标。
古典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除了好听之外,还
向我们传达着各种微妙细腻、复杂丰富、难以言传的情绪与情感
。欣赏古典音乐,我们需要的不是“专家”的指导,而是“知音”的陪伴;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情感”的体验。在这个专栏中,我会尝试用一种
“先破后立”
的讲解风格赏析一些经典名曲,介绍它们的创作故事和相关的音乐常识,也会加入自己的演奏片段,分享自己的演奏技巧,希望能在简单轻松而趣味充盈的氛围里和大家一起欣赏古典音乐,一起
感受它的温度和活力
。
订阅用户精彩留言
一年里听了好多古典音乐欣赏的节目——总是感觉和自己想要的不一样。听了段老师的月光一课,尤其是在介绍节奏和音调那一段,讲的透彻,演示的明白,特别喜欢。
——中读用户@小易
古典音乐不高冷。
——中读用户@妮妮
期待接下来一年的有意思的东西
——中读用户@Z
用看风景不一定需要导游讲解来比喻欣赏古典音乐,非常恰当,感谢。
——中读用户@顺子
不一样的欣赏课,独特,通俗,真实,贴心,感动,谢谢段老师。
——中读用户@春雨
听完段老师亦讲亦奏的讲解,茅塞顿开,脉络清晰,如醍醐灌顶……
——中读用户@夜莺
感谢有您!带给我们这所有的美好!
——中读用户@小晔
感谢段老师,再年轻些的话真想拜师学艺了!
——中读用户@Amy
段老师讲的深入浅出,非常棒!
——中读用户@Maggie Zhao
钢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者、知名乐评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
本专栏将会涉及的一些曲目
1、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2、肖邦 《“革命”练习曲》
3、肖邦 《幻想即兴曲》
4、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5、肖邦 《“一分钟”/“小狗”圆舞曲》
6、李斯特 《爱之梦》第三首
7、李斯特 《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三首《钟》
8、比才 歌剧《卡门》
9、舒伯特 艺术歌曲《魔王》
10、贝多芬 《献给爱丽丝》
11、莫扎特 《土耳其进行曲》
12、贝多芬 《“悲怆”奏鸣曲》
13、肖邦 《夜曲 Op.9》
14、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No.6》
15、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No.2》
16、斯美塔那 《伏尔塔瓦河》
在这个专栏你将获得
1、每周两期,为期一年,用“先破后立”的新颖方式讲解两首古典音乐经典名曲,提升你的古典音乐欣赏能力。
2、为你介绍每首曲子背后的创作故事和相关的音乐常识,厚实你的音乐知识积累,开拓视野。
3、作为演奏家的段召旭先生将演奏一些名曲片段,作为老师的段召旭先生将传授一些演奏技巧。
4、订阅专栏后,你还可以加入“
段召旭音乐会
”线上微信群,除了可以与段老师和其他乐迷一起交流关于古典音乐的感受与资讯,还将不定期获得《爱乐》杂志免费赠送,爱乐线下沙龙优惠门票等彩蛋。每一讲赏析的曲目,段老师都会给出经典演奏版本的推荐,入群即可获取我们为您准备好的欣赏链接,无需自己再费时费力搜索。
(入群方法:私信中读微信服务号晒出订阅专栏截图后即可获邀加入)
专栏适宜人群
所有热爱古典音乐的人、想要感受古典音乐之美的人、想要获取音乐知识的人、热爱艺术和生活的人、有品位有趣味的人。
“段召旭老师在这几年做了非常多音乐普及的活动,他的全国巡演已经进行了近百场,受到了广泛好评。这对于一位在高校进行专业音乐教学的老师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高兴地听说他要在三联中读这个平台进行音乐欣赏讲座,让更多人接触和欣赏古典音乐,这真是太好了!我相信
这个栏目会让更多人走近古典音乐,喜欢古典音乐
,并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曲家和音乐作品。”
——
周广仁
(
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
)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古典音乐都是一座丰富的试听宝藏,对于学习钢琴等乐器的人来说,听音乐更是不可缺少的必修课。段召旭老师一直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古典音乐的美好。他在讲解古典音乐的同时,并没有对流行音乐等时代元素视而不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我认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此向大家
郑重推荐段召旭老师在三联中读的古典音乐专栏,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
——
石叔诚
(
著名钢琴家、指挥家。现任中央爱乐乐团驻团指挥和钢琴独奏
)
《爱乐》杂志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古典音乐文化类刊物,自1995年创刊至今,始终将传播古典音乐文化和普及古典音乐知识作为自己的重心,并力求做到既严谨又雅俗共赏,秉持自身的高品位与高质量,内容上涉及古典音乐的各个方面,给读者带来全面而系统的知识。
▼
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