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Kunkun--刚回职场的二胎妈,这里分享德国生活职场的各种八卦,偶尔夹带育儿干货!
你确定不关注一下?!
后台有一个读者联系我,正在发愁家里五岁娃是否该如期送小学念书。
作为曾经小纠结过的我,谈谈这几年和不同家庭交流幼升小的情况。
01 德国对学龄儿童的规定
德国
的规定是,
满六岁的儿童
就应该送小学,但
每个娃心智成熟有差异,所以德国在这方面
有一个弹性标准。
每个联邦州会规定一个具体日期,在此日期前出生的小孩,被划为“
必须
”幼升小的娃。
在此日期后出生的小孩,被称为
“
可以
”
幼升小的娃,父母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在幼儿园多待一年,推迟一年入学。
这个划分日期在每个联邦州不同,大多在6月30日到9月30日期间。
所以上面来信的妈妈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她家娃出生在九月,属于可以正常上学但也可以推迟入学的选择。
02 德国对学龄儿童的考核
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幼儿园或者是小学都会为学龄前儿童做一些升学准备,评估是否达到了入学标准。
记得汤圆的最后一年,每周会有一小时的“学习”。
▲
汤圆每周一小时的作业难度
后来幼儿园毕业典礼时,我们还拿到了她这一年的学习作业,比如写自己名字,认写数字(不教加减),比如认清上下左右方位词,还比如了解一些基本常识,了解一年四季月份的概念。
这些常识教育只是为在小学生活做铺垫,
完全不涉及提前学习小学知识
。
另外老师还会学习过程中观察娃的握笔能力、注意力集中情况,最后有一个固定表格,根据上面细分的内容,写一份娃升学的评估报告。
小学这边也有自己的评估。
首先我们得去体检,娃被要求做一些身体协调性的动作,比如垫脚走,单脚站立,左右换腿跳,蹲下起身,并检查强制性疫苗是否全部接种。
然后是给每一个娃做测试,主要是考察娃的语言能力和专注力是否能满足小学课堂45分钟的要求。
作为移民背景,我们还单独被要求加试,当时这个担心和一点点来自移民敏感的我,也把这个经历写在公号里。
移民背景让我们家娃幼升小多了一次测试,娃的德语好有多重要
过后想想这额外的测试其实是好事。之前有发生过有的娃德语不够好,学习跟不上,也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在小学也容易被霸凌。
否则娃跟不上,每天受挫心情不好,我们也跟着焦虑。
所以总体来说,不管娃啥时候入学,幼儿园和小学都会给娃进行全面的评估,具体在
精细运动技能
--考察握笔,剪纸等手工活
大运动技能
--
身体协调性
身体发育
--是否疫苗接种,是否口耳鼻眼发育正常。
集中注意力
--幼儿园大多都是玩,这方面挑战比较大。集中注意力对于能否适应小学的课表很关键。
语言发展
--不用多说,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我见过很多语言不够好的小孩容易被边缘化,也容易被成为霸凌的对象。
认知能力
--是否有基本的生活常识,毕竟在小学,学生都是独立自己活动了,25个学生(汤圆班上),班主任无法一一顾及。
社会行为
--是否有足够社交礼仪认知。这听起来很抽象,我举个具体例子,
记得汤圆上小学的第一节家长课,班主任
还
开心地通报,本班学生如厕很文明,
没有让她操心
!
反向思维,假如在
德国,你家娃成熟特别早,满5岁后也可以提前申请小学,但是和上面一样,需要通过上面几项维度的考核才能破格入学。
▲
汤圆所在幼儿园的升小学仪式,背后挂的是德国幼升小特有的学习用品大礼包
03 我身边德国家庭的情况
中国
的
传统观念都乐意把娃提前入学。
本人就是第一个例子,反正当时懵懵懂懂,父母申请跳级,我在幼儿园从中班跳到了大班。
但是在德国,尤其是家有八九月出生的小孩,父母都
宁愿晚一年送娃上学。
和汤圆玩得来的幼儿园两个好朋友,刚好经历了不同的情况。
这两个娃德语都是母语,不存在语言障碍,手脚协调都很好。
一个女孩是特别内向,在幼儿园只和自己信任的小朋友玩,幼升小,平时的好朋友因为住址不同,都分配到了不同的小学,在新的环境她落单了,
对于陌生环境,她会很焦虑甚至抗拒
。
所以她妈妈选择给她报了那所小学的学前班,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先在小学度过,慢慢适应也结交新的朋友,让她心理上建立新的安全感。
另一个女孩,各方面发育也都没问题,
只因为她父母想要让她多玩一年,不着急上小学,也就直接在幼儿园多待一年。
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的确有很大的不同。
幼升小多了学校的纪律性,开始
了真正“学习”
的阶段,会有作业,会有考试,自然也开始有了
压力。
一个妈妈告诉我,她女儿在升小学时候非常悲伤的说:我的童年结束了。现在要开始正儿八经的生活了。
这个悲伤,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