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与信息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吗?一种看法认为数字化不过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二者并不存在代际的本质差异,如果阅读《管理信息系统》这本经典著作,就会发现里面对信息化的介绍,完全可以等价地套用到数字化的语境。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数字化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推动力,有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数字化或者说是数字化智能推动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在这个时代,“人和自然的所有活动,都已经或者正在以数字孪生的方式存在于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两个空间。”
各有各的道理,这其中的分歧大概源自对信息和数字的理解的不同吧。无论如何,现在讨论的数字化确乎与传统企业推动的IT信息化建设有着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对数字化有着自己浅薄的理解,囿于我的知识背景与工作经历,我会更多倾向于从技术角度对我所理解的数字化展开定义,由此获得如下图所示的“数字化金字塔”:
这一定义当然是不全面的,甚至可能只涉及数字化领域之一隅,但它确乎能帮助我的客户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数字化,并能有效形成数字化建设的路径指导。
数字化金字塔包含了四部分内容,它们同时也是我概括出来的数字世界的技术特征,即:
之所以构建为金字塔形式,是因为此种形式天然能够体现下层与上层之间的递进关系,浓缩为四句话:
极致体验是目标
这四句话隐隐说明了企业开展数字化建设的先后顺序,以下分别叙述。
7.1. 万物互联是前提
不管数字化与信息化是否存在代际差异,只要认可存在数字化这个事实,又或者认同数字化这个概念,都必须承认,信息化迈向数字化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系统的发展从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结果,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数字化世界远比过去的信息化世界更加宽广。
数字世界之所以变得更加宽广,就是因为它实现了万物互联的世界。数字化金字塔定义的“万物互联”不仅仅限于物联网(涵盖车联网等与终端设备的互联),还包括对各种系统的互联,也包括对人、对知识的互联。尤其在AI时代,对人和知识的连接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数字世界,人是高度融合其中的,甚至于单个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系统,作为组成数字世界的一部分;而知识则是滋养数字世界不断成长,不断优化的养料。大模型的迅速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对人、设备、系统与知识的互联是实现数字化的前提。
7.2. 数字赋能是基础
如果只是做到万物互联,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因为互联之后必然产生各种数据,只有这些数据实现了数字化,才会成为数字世界的一部分,这就是数字赋能,它要求全面实现对象数字化、流程数字化和规则数字化。
数字赋能的三个数字化是支撑业务在数字世界全面流转、自动运行、智能增效的必要条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有业务场景都在对象、流程与规则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对象是业务流程的触发者,同时也是业务流程的过程数据与结果数据的承载者;流程将各种业务活动连接起来,以满足各种业务需求;规则对对象与流程之间、业务活动与业务活动之间的协作关系施加必要的约束,是确保业务场景正常运作的规约。
以下订单这一业务场景为例,客户是下订单流程的触发者,购物车、订单、交易、商品、配送单等都是该业务场景产生的过程数据与结果数据;从客户将商品加入到购物车开始,要经历选货、下单、支付、发货、配送、收货、售后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业务流程;在执行整个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时,都有对应的规则作相应约束,例如对缺货的处理规则,支付订单时的交易规则,配送时的物流运输规则,售后要求退货的退货规则等。
显然,对象、流程与规则就是参与业务场景的三个重要角色,将它们数字化,就意味着与该业务场景相关的数字要素是完整的。只有这些必要的数字要素通过数字化进入了数字世界,才奠定了数字化的坚实基础。
7.3. 架构升级是手段
经历了万物互联和数字赋能,数字世界变得更加宽广,就会出现它与物理世界的不断融合。这不仅仅是一种数字孪生,而是一种世界的融合,即数字世界不仅仅是物理世界的一种映射,而是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世界。想想看,科幻电影中那些向人体植入芯片,以数字设备代替生物躯干的各种场景,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到现在已经成为可能。许多数字设备已经悄无声息“侵入”了我们的生活,也就是嵌入到真实的物理世界中。
要建立这样的融合世界,过去的架构思想已不适合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注意,我这里提到的架构并非技术意义上的架构,而是包括面向业务、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规划与设计。
如果一定要说数字化与信息化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则为认为,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数字化的开放程度要远远大于过去的传统方式的信息化。因此,所谓的“架构升级”,就是秉持“开放”思想,打造一个开放的架构,完成对生态的融合,运用智能技术增强场景的表现能力。这即为架构升级之三要素:生态+架构+场景,它们需要:融合+开放+赋智。
架构升级是数字化建设的手段,只有通过融合生态+开放架构+赋智场景这些手段完成架构升级,数字化建设才有成功的可能,更是因为架构升级,才能更好地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
7.4. 极致体验是目标
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一定是实现好的投资回报率(ROI),也就是帮助企业成长为数字化企业,甚至升级为数字原生企业(Digital Native Enterprise,DNE),才能让企业在高频竞争的时代占得先机,至少不要在竞争中掉队。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实在的说法,就是希望通过数字化建设,建立起围绕客户和产品为中心的商业理念和企业文化,以极致体验实现利益最大化。
我所说的“极致体验”不仅仅包括对软件产品或应用的UI操作体验,这种交互体验不过是表层的,真正的极致体验必须是一种沉浸式体验。举例来说,通过减少流程的环节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就是一种极致体验;通过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用户的人工操作与复杂决策,也是一种极致体验;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温馨服务,让客户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得到快速响应,还是一种极致体验;让用户通过自然语言的形式完成交互,即所谓LUI,而不是传统的GUI,更是一种极致体验;让用户通过虚拟设备进入元宇宙的世界,身临其境地完成各种操作,享受各种服务,当然也是一种机制体验。事实上,系统的安全性、操作的可控性、信息的私密性,同样是极致体验的一部分。
之所以不断强调“用户”的极致体验,原因在于提醒我们,当我们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客户”这一类用户上时,不要忘记企业的员工也需要获得极致体验。英国组织行为学教授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针对现代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挑战和机遇,对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企业高管做了调研。调研结果揭示,员工体验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红利,员工体验应该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之一。
客户得到极致体验,可以实现增值营收;员工得到极致体验,可以实现降本增效。无论如何,极致体验超越了浅层的计算机系统操作体验,而是要求以高质量产品的形式传递给最终用户,使得用户愿意全身心地拥抱企业建设出来的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建设才算是真正取得成功,也只有让员工愿意使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让客户喜欢使用,才能增加粘合度,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如此,何愁企业不能取得竞争优势,在商战激流中屹立不倒呢。
说明:数字赋能中的三个数字化的说法参考了《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开放架构”一词的带来固然源于Open Group提出的架构理念,开放架构的一些核心思想和做法也参考了TOGAF这一套方法论,但不完全相同。它贯穿于整个数字化建设的架构升级过程,具体内容不在本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