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问题当做问题,而是一种独特的资源,
这是李松蔚老师的独特视角。他认为如果光是凭着发狠,用力,下命令,这样的方式就能解决问题,那心理学就不是一门科学了。用科学的态度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承认:“很多事情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承认了这一点,你才可能去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
而类似这样的问题,生活中比比皆是,如何解决呢?对此,心理学研究者、资深心理咨询师
李松蔚老师,将在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用规律塑造认知》
这门课里,跟你聊一聊心理
学的规律,
把那些千变万化的、跟我们的情绪,思维,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总结成规律,带你跳出自我设限,重新梳理你的认知与思维。
心理学家武志红自称是他的“粉丝”,每次和他对谈都很有收获。
他读了15年心理学,是北大的心理学博士后,在知乎上有50W+的粉丝。
在本次课程中,他会为你匹配类似“把问题看做资源”这样的“思维钥匙”,教你旁观者视角、想象暴露、悖论放松、认知重构……等可长期重复使用的思维训练方法。
这门课没有晦涩的心理学概念,他会把那些概念化的理论,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讲给你听。并且会把他的思考过程、思维方式展开来,让大家看到那些新的角度是怎么运转出来的。
但同时,这门课的内容又
很深,是不断上升思维的层级,来到最顶层,对那些令我们困惑不解的问题做一次彻底的探讨。
“这门课程中,我想阐述一些基本规律。我是一名心理学者,所有这些规律都与人的想法、态度、行为选择有关。不管你是谁,受过什么教育,从事哪门行业,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哪个阶段,都或多或少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
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行为?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是可以控制的,如果真是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天,一边抱怨自己没时间一边又在玩游戏了。你可能尝试过自我管理,立个flag每天早起,它可以管几天用,但很难一直管用。在这个部分,我们会讨论怎么改变自己。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本身也是有规律的,比如怎么去命名,怎么去界定,怎么建立因果联系。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以为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其实完全可能有另外的样子。理解这一点,也会丰富我们看到的世界。
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广泛存在的联系,而不是狭义的请客吃饭,比如在工作中跟你的上下级、同事有关系。在生活中跟你的家人、朋友有关系。没有人能逃离关系。哪怕你是一个宅男,每天一个人看小说、打游戏,你仍然是在一个虚拟的场域与人产生关系。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关系中的边界,权利,和责任,你如何影响别人,或是如何被别人所影响。
这是相对来说最抽象的一个方面,但它同样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一定每个人都会问自己:“人活着意义是什么?”但大多数人曾经都有过这样的时候,必须完成一个任务,但是又不想做,这时候你心里也会想:“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通过最后一部分的课程,想要教给你一些规律,帮助你今后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更好的答案。
我的规律,世界的规律,关系的规律,意义的规律,就是这门课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