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略咨询国企改革研究课题组
组长:李必峰
副组长:韩瑜、梁杰、苏红兵
组员:李祥祥、龚平、朱强、
秦檀、郭振华、王晨曦
指导专家:赵家俊、付百航、平浩、丁伟
来源 :公众号“正略咨询”(ID:zlzxwx)
本文系正略集团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上述来源号获得授权。
导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经济增长也面临较为严峻的下行压力。发达国家积极实施“再工业化”及“工业4.0”战略。我国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态势。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骨干和全民意志的体现,有责任带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今年发生的“中兴事件”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一时举国上下义愤填膺,造“芯”计划声音此起彼伏。国有企业需要作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继续做优做强做大中国制造业,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018年7月12日,中兴事件迎来了大结局,美国商务部表示,美国已经与中国中兴公司签署协议,取消近三个月来禁止美国供应商与中兴进行商业往来的禁令,根据和解协议:①中兴公司支付10亿美元罚款,另外准备4亿美元交由第三方保管,然后才会将中兴公司从禁令名单中撤除;②中兴董事会和管理层,在30天内换人;③对中兴的现场检查不受任何限制。美国商务部长罗斯说:这是个相当严厉的和解办法,也是美国商务部对违反出口管制的企业所收取的最严厉和最大笔罚金。
中兴事件,让不少中国企业家、华人企业家看到“被人扼住咽喉”的被动境地,自主造芯,关注底层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始成为新潮向。
当前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依赖要素转向依靠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建设。国有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和支撑。近年来,国有企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但是同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
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增速较快,研发支出/GDP达到2.1%,但与美国的2.7%仍有差距,更低于韩国和日本,总投入为美国的1/2,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研发人员仅为美国的1/4。在研发支出构成中,我国侧重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与美国比低11.8个百分点。
图1 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低于美国、日、韩、德,但差距在逐步缩小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2 中国研发支出侧重于实验发展,基础和应用研发投入占比低
数据来源:NFS,中国科学统计年鉴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吴延兵在研究中发现,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能力最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弱。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大众汽车以137亿欧元的研发投入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谷歌、微软、三星、英特尔、华为、苹果等ICT企业,华为是唯一进入TOP50的中国企业,并没有看到国有企业的身影。
表1 不同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排名
资料来源:吴延兵,《不同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考察》
图3全球研发投资排行榜前50强,中国仅华为上榜,位列第6
资料来源:欧盟委员会,《2017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
(注:此次调查是以2016年会计年度中研究开发投资额在2400万欧元以上的2500家企业为对象)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指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政策体系不断补充,不断优化升级,为企业营造出的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必然路径。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起支柱作用。因此,国有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和支撑。
在文章开篇提到目前我国科研投入增速较快,研发支出/GDP达到2.1%,但与美国的2.7%仍有差距。全球研发主要集中于G20国家,占整体投资的92%。2015年,中国研发支出占比GDP为2.07%,在G20国家中排名第7,落后于韩国、日本、德国、美国、法国与澳大利亚。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占比销售额比例在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基础研发费用不足是国企技术创新的软肋。
科技人才匮乏与流失是影响国企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因激励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人才吸引力差,造成科技人才被民营企业挖走,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也遭泄露,很有可能与原有企业形成竞争关系,造成巨大损失。为此国企要彻底转变理念,开阔用人视野。
目前,发达国家500家大跨国公司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呈现明显的科研“二八定律”:20%的大企业研发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80%。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对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获取高额利润。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
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与市场结合得不紧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没有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使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大量创新成果闲置和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但还是不完善。首先,缺少一部分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其次,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充分鼓励技术创新和不能适应满足自主创新需求,如财政体制中生产型增值税是各级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从增加财政收入的角度考虑,企业追求产值增长,而技术创新因投资风险高、投资大、投资回报期长等原因,无法为地方政府提供长期利益预期,从而造成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国有企业一直受制于政府的干预,难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政府把国有企业作为行使职能的工具,推进经济增长的抓手,承担社会职能的基本单元。而党政部门则分兵把守在企业之外管理着本该由股东会、董事会管理的人和事。结果企业与政府捆绑得很紧,有多元目标,缺乏活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往往力不从心。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曾坦言:“国有企业搞不好,是因为政府干预太多。政府要放手让国企自己去闯,企业吸取教训才会成长得更好”。
某些行业和领域因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的创新环境,已成为影响国企自主创新内在动力的最大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打造国有企业发展新动力、培育国有企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新常态下,亟须加快提升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增长、调结构中发挥引领作用。
对于国企内部制约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把科技创新摆在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国有企业应进一步拓宽研发投入资金来源渠道,除了自身资金积累外,要广泛吸收来自多种渠道的科技研发扶持资金,为企业自主创新科研经费的筹集提供更为广阔的资金渠道,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创造投入机制。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取关键技术:
a.打造研发平台,构建自身研发团队
建设自主研发中心,外部引入高端科技人才或内部培养有潜力的专业人才,是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中国通号是以轨道交通控制技术为特色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是我国高铁列控系统技术民族产业的代表者,是我国高铁最核心技术引领全球铁路行业进步的佼佼者。
中国通号的创新,是先确立明确的方向,即为国家和民族提供完全独立自主的高铁列控系统,基于此,在全系统集聚了超过3000人的高端研发团队,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径,通过3年顽强拼搏,走完了国外几十年才能走过的研发道路,实现了从踢“中超杯”到踢“世界杯”的华丽转身。
案例启示:
引进消化吸收只是权宜之谋,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自己拥有完全自主的技术,才能使企业研究站在全球制高点。
b.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方式获取关键技术
通过建设研发中心,引进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技术获取的方式之一,但不要忘了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创新,通过资本运作手段也可以实现同样目的。通过资本兼并收购可快速获取外部关键技术,提升自身研发人员自主创新实力,实现现有产品及服务的优化升级。
【案例二:上海电气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能源公司获取燃气轮机核心技术】
上海电气是一家大型综合性装备制造集团,主导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
2014年,上海电气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能源公司,获得其先进的燃气轮机核心技术,打开了一条全新的走出去途径——通过资本出海收获关键技术。2015年,上海电气以收购安萨尔多能源公司为载体,组合实施国际化、兼并收购、技术创新、人才强企等四大战略取得成效。完成了燃气轮机研发设计技术等全套技术资料的接受,并进行现有燃机国产化和优化升级。
案例启示:
通过收并购方式是快速获取所缺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手段,实现外部技术的转化吸收再创造。
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国有企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潜力和积极性,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推进协同创新,大幅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a.完善创新导向的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
企业经营者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要把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国有企业经营者,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能上能下、竞争上岗”的动态用人机制,为打造出一只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b.完善创新导向的激励考核机制
要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和研发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要把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绩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把经营管理者和研发人员对企业、行业、国家的自主创新贡献与其长远利益和荣誉相挂钩,建立奖优罚劣的长效机制。
c.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一是把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建立相对完善的考核机制,引入企业合作项目数、成果转化数、技术转化数等指标,制定符合科研人员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