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地面保障和新型基础设施两类。
地面保障基础设施以各类通航、直升机起降基础设施设备为主;新型基础设施以低空智联网和能源基础设施为主。
低空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产业快速发展、辐射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点,且受国家及地方政策推动,我们认为低空基础设施板块或优先受益。
起降、通信、充电等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
2024年3月,两会《关于推动开展低空空域利用,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的提案》提出加大低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规划通讯导航、充电储能等新型专用基础设施,聚焦建设低空飞行“四张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提高空域资源供给能力,支撑具有“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特征的低空飞行活动。2024年1月,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旨在规范低空飞行的空域协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飞行服务平台等,并将“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分为四个类别。
航空基建发展空间大,通用机场建设需求强。
由于起步时间和航空业发展格局等原因,我国通用航空机场数量与规模较其他通用航空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根据通航圈,截至2023年末,全国在册通用机场已达449个,其中取得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的机场106个,每10万平方公里通用机场数量仅有4.7个。据GAAIP通用机场信息平台,截止2020年6月底,而在国际市场方面,在法国、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该数量分别是420个、211个、48个、17个,远高于我国2023年数据。
技术标准落地,垂直起降场基础设施或构成主要增量。
2022年9月,FAA发布首部《垂直起降场设计标准及相应的工程指南》,是FAA将eVTOL有可能使用屋顶起降场的情况考虑进去的第一份垂直起降场设计标准,其中包括垂直起降着陆和起飞区域的尺寸、进近和离场路径所需的额外空域以及承载能力等。2023年11月,《eVTOL起降场建设技术标准》已获中国机场协会团体标准立项。从机场类型统计数据来看,
2023年全国通用机场仍以跑道型机场为主,占比达44%;其次为表面直升机场,占比为30%,随着eVTOL技术标准落地,未来垂直起降场基础设施建设增速可观。
(二)设计先行:
民航工程资质稀缺,中短期看竞争环境较好
低空经济建设主要涉及工程设计民航行业、工程监理航天航空工程专业等资质。
根据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23年,工程设计民航行业资质:甲级共3家、乙级共17家。工程监理航天航空工程专业资质:甲级共13家、乙级共59家。此外,获得例如机场场道工程专业承包、民航空管工程级机场弱点系统工程专业承包、机场目视助航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等专项承包资质的企业均较少。业绩方面,具有民航专业工程设计业绩的综甲企业共有4家,具有民航专业工程监理业绩的综合资质企业有4家。
从资质角度看,当前民航工程竞争环境较好。
(三)空间广阔:通用机场规划设计市场空间达125亿元
目前民航局尚未出台专门针对通用机场工程概算编制规程。现阶段实际执行中往往参考《运输机场工程概算编制规程》,一个通用机场前期费用主要包括:选址、立项(代可研)、飞行程序设计、工程设计和其他专项研究。从《运输机场工程概算编制规程》内容可知,一个总投资在3000万元左右的小规模跑道型通用机场,若按照相同标准,前期费用将达到:120(选址)+36(立项代可研)+400(飞行程序设计)+103.8(工程设计)=659.8万元(不考虑专项研究费用),约占总投资规模20%左右。实际项目中会根据项目情况对部分费用上浮,部分费用下浮,总体看取费率随投资规模提升而降低。直升机场目前也未出台专门的工程概算编制规程,按照类似的方法取费。
直升机场:
投资规模较小,投资额约1000万-1亿元,根据上述测算规划设计费用约20%左右。
跑道型机场:
投资规模较大,投资额约2-10亿元,以湖州南太湖(吴兴)跑道型通用机场为例,总投资额为4.1亿元,全过程服务及产业园总规中标金额为1287万元,规划设计费用占比约3%。
根据民航新型智库,2030年,全国通用机场数量将达到2058个。2023年,全国通用机场共449个,全年增长50个,其中直升机场增长33个,占比66%,跑道型机场17个,占比34%。我们假设:
(1)2024-2030年新建通用机场1609个
(2)通用机场的增量结构与2023年相同,即直升机场/跑道型机场数量在增量中占比分别为66%/34%;
(3)直升机场/跑道型机场平均投资额为3000万/5亿元;
(4)直升机场/跑道型机场设计费率为20%/3%;
根据假设,我们预计2024-2030年通用机场投资额为3054亿元,年均投资额436亿元。通用机场设计规划市场空间总额146亿元,年均市场空间20.83亿元。
我们认为从政策端看,当前处于低空经济前期筑基阶段,基础设施需求或率先放量,重视4大业务板块布局企业:
(1)具有区位优势+专业资质+项目业绩的民航设计、数智化服务企业;
(2)具有项目经验的民航工程建设企业;
(3)民航板块检验检测企业;
(4)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