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术中国
“见证学术力量 锻造学术精神”——关注“学术中国”,即时获取最新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募格学术  ·  博士,苦“第一学历”久矣 ·  4 天前  
NaturePortfolio  ·  了不起的突破!谷歌Willow量子芯片实现纠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术中国

提高影响因子:正确处理载文量与被引量的关系

学术中国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3-04 12:19

正文

来源 | 《编辑之友》2017年第1期

作者 | 肖地生   编辑:学妹


所谓影响因子,就是期刊在统计前两年被文献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刊发的文章总量后的数值。概言之,影响因子是一个分数的值,载文量为分母,被引量为分子。众所周知,影响因子是国际通行的评价、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无论是科技类期刊还是人文社科类期刊,其核心期刊的评价、遴选以及在诸多学术期刊评价中,影响因子、被引量都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指标。因此,为了争创核心期刊或为了保持核心期刊地位乃至提升在核心期刊方阵中的位次,许多学术期刊均千方百计提高被引量与影响因子的数值,即使无望成为核心期刊的学术期刊也煞费苦心地努力提升本刊的影响因子。



由于影响因子是被引量与载文量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的结果,因此不少期刊便把握了这样的关系:分母(载文量)越大,则分值(影响因子)越小;分母越小,则分值越大。其应对的一大举措便是大幅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一些学术期刊主编甚至认为“要提高影响因子、成为核心期刊并不难,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即可”。目前不少学术期刊的年度载文量被压缩掉20%左右甚至更多。例如,全国15种高教研究类核心期刊中,2015年度的载文量较之2010年度减少25%,最少的全年仅载文90篇左右。


压缩载文量最直接的不良后果便是稀释了单篇论文的质量,降低了学术期刊有效信息的密度。因为期刊原有的印张未变,而载文量压缩后,造成单篇文章字数篇幅上升——不少文章动辄便是洋洋万字甚至数万字的鸿篇巨制。这些论文看似黄钟大吕,然而其中不乏无病呻吟、枝蔓芜杂的空话、套话、老话,存有许多水分、泡沫。其结果不仅浪费了学术期刊宝贵的人财物的资源,浪费了读者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能滋长泛泛空谈、华而不实的文风。



主张通过压缩载文量来提高影响因子分值的观点与做法是基于一种假设性前提,即本刊所面向的学科领域的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数量基本固定或有限,因此被引量只是一个不会有多少变化的常数。这种假设性判断有一定道理。事实上,每个研究领域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其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常数。然而,对于具体期刊而言,这些相对稳定的高质量成果并非自然、均衡地分摊给相同专业学科的每个期刊,而是由期刊通过竞争来获取不等的数量,从而成为一个变数。


一份学术期刊,如果通过精心策划栏目、认真拟订选题、积极邀约名家、热情扶持学术新锐,通过高质量的组稿、审稿、编稿等系列认真细致的工作,便完全可以吸纳和获得较多的优质稿源份额。这也如同期刊发行一样——某类期刊的市场需求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不同的期刊因其具有不同的质量和采取不同的发行策略而可能获得不同的市场份额。


笔者认为仅仅压缩载文量并不能提高影响因子数值。载文量(分母)与被引量(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作用关系:载文量增大,被引量也可能增大;载文量减小,被引量也可能减小。



载文量大,则所载文章的选题种类更丰富,面向的目标读者群体更多,这样刊物所刊文章的被引用可能性也加大,影响因子有可能提高;反之,载文量越少,势必使期刊所载文章的选题种类或面向越少,则越难以被相应的目标读者(同时也可能是潜在的引用者)在网络数据库中检索、下载与阅读,其被引用的可能性也将减少。这也如同商店的商品,种类越少,则越难以被不同需求的顾客所选购一样。


当然,载文量也绝非越多越好。载文量与被引量并非纯粹、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有人认为,增加载文量可提高影响因子”,“有的期刊加大载文量以期提高影响因子”。这些盲目加大载文量的做法同样有失偏颇。在一个学科产出的优质成果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基本恒定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固然可以获得较多份额,但作者有时在同一档次期刊中可能会有意识地选择不同期刊投稿,加之,如果编辑对低质稿件把关不严,使得期刊可能刊发不少低劣论文,不仅不会提高被引量,反而扩大了分母。


这其中便有一个正确把握载文量与被引量的关系问题。由于各学科各专业存在大小宽窄不一、学术含量不一、发展历史不一、与经济社会的联系不一、本领域期刊数量不一等多种因素,因此载文量多大才最为合适的问题,应由具体期刊根据本学科本专业的论文产出的数量、质量及本刊的影响力与竞争策略及预期来确定。


一份学术期刊,要提高被引量和影响因子数值,在做到载文量大小适度的基础上,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
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全过程地提升稿件质量。


这是提高被引量和影响因子的关键。“全方位”是指从重视名家名作到发掘学术新人,编辑都要以学者的涵养、态度去感染名家和对话名家,去发现新人和扶持新人,在作者队伍上做细致的工作。“全过程”是指在组稿、审稿、选稿到编稿、校对的整个编辑出版流程中,编辑人员都要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2
加强论文选题的多样性与新颖性。


具体的学术期刊,无论载文量是大是小,都要注意最大限度地拓宽研究领域的范围面向,加大选题的多样性。因同一期刊中如果有多种不同的选题,便可在网络数据库中被更多的读者(包括潜在作者)检索、浏览到,更多地吸引具有不同选题兴趣的读者和作者的注意和引用,使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增加被引用的可能性。反过来说,如果选题趋同化严重,往往造成自相撞车、自相竞争,被相同或相近的选题作者引用的可能性无疑将降低。诚然,这只是就一般质量的稿件而言的。如果文章创新性强、质量均为上乘,则选题相同并不要紧,有时甚至是编者有意为之,以形成集群效应,加大栏目、选题的影响力。但事实上,一般期刊稿源中真正上乘的精品佳作并不太多,多数只是中上水平的普通稿件。


3
领先早发的重点、热点等问题是容易引起争鸣的选题,也可能获得较高的被引量。


领先早发是指编辑人员具有比较敏锐的学术预测力、判断力和反应力,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在重点、热点问题刚刚萌芽的初始阶段,较早预判到该选题将可能成为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研究者集中关注的问题,从而在同类期刊尚未或较少刊发该选题前领先一步,迅速刊发,则该论文将可成为后续研究者的参考文献而被较多引用。例如,结合本领域、本行业对“互联网+”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一方面,本学科优质论文的产出基本是一个常数,但从期刊获取优质论文角度看,它不是各期刊平均分摊的常数,而是期刊通过竞争来获取的变数,期刊坚持提高办刊质量、措施得当有力,便可获得较多优质论文;反之,则只能获得较少甚至为零的优质论文,故不可盲目寄希望于压缩载文量来提高影响因子。另一方面,也不可盲目扩大载文量,载文量的增加虽可提高被引用的可能性,但如果论文质量低劣,无疑被引量是无法提高的。因此,在恰当把握载文量与被引量关系的基础上,扎扎实实提高论文质量才是提高期刊影响因子最为根本的策略。


作者:肖地生,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高教》编辑部副编审、教育学博士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

·

END


l 后台回复关键词查看相应文章 


论文排版    红黑榜    未来简史    没有抱负博士生    教师挖角之争    梦想    开题报告    页码设置    毕业论文    论文写作   科研必备    阅读技巧     英文科研写作    国家社科基金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原书第5版)》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