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卫健委
看见、记录、沟通-深圳卫生健康大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马程序员  ·  喜报!应届生均薪破万,最高薪资24000元! ·  昨天  
黑马程序员  ·  喜报!应届生均薪破万,最高薪资24000元! ·  昨天  
软件定义世界(SDX)  ·  指标数据体系建设分享 ·  2 天前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文摘  ·  OpenAI ... ·  3 天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3 天前  
艺恩数据  ·  艺恩数据祝您开工大吉!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卫健委

1岁孩子被关飞机厕所教育:真正的伤害,远远被低估了……

深圳卫健委  · 公众号  ·  · 2024-09-09 20:00

正文

近日有一则热点新闻,1岁的女童在飞机上哭闹不休,被2名陌生女人自告奋勇地关进厕所给“立规矩”。


并且这两个陌生女人还得意地把教育孩子的过程发到了网上,说“不喜欢旁观,只喜欢行动”。



本以为是“见义勇为”,结果在网上立刻捅了马蜂窝。


人类幼崽撕心裂肺的哭声,敲打着人们的底线,纷纷在网上开始谴责。


于是航空公司、孩子的家人都立刻出来“澄清”,对这两位女士把孩子带进厕所教育表示理解。


这种澄清似乎有一句潜台词——


“只要孩子的监护人同意,陌生人把孩子带走教育一下没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散了。”



问题是这真的没问题吗?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肯定有问题。


但无论是那两个陌生人、还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父母全都没有心理学的认知模型。


所以这样的后续处理中,他们没有真正考虑过孩子的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到底什么严重的问题被忽略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01

第一视角与孩子的世界



网上有一个用第一人称婴儿的视角,描述自己经历剖腹产的过程,很生动:


“我本来在温暖的子宫里,被海浪一样的羊水包围着,听着有节奏的母亲的心跳和血液的流动声音。


不知为什么突然被拉出来了,包裹着温暖的水也没有了, 我突然感觉到很冷


光线骤然之间亮了起来,我害怕极了,此时我感到喉咙里有一种 窒息感 ,用尽了全身力气挣脱。


突然响亮的声音竟然从我的内部发出来,那是我第一次用肺呼吸、发出声音,我和我自己的身体, 一切都是完全陌生的 …… ”


▲图源:soogif


难怪心理学家描述每个孩子的降生过程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创伤体验:


跟母体的分离,一种彻底失去温暖的身体链接和被抛入陌生世界的体验,在这样的濒死感中,婴儿体验着出生了。



而大人眼中婴儿是怎么出生的?


当然只是很平常的画面——


一个孩子被抱出妈妈的肚子,甚至这是个幸福的瞬间,哪里会和濒死体验有关?


类比一下,这就跟飞机上孩子被陌生人带走关在厕所是一样的。


孩子的哭闹让自己束手无策,于是孩子被好心人带去训导一下,这是 大人能理解的事



然而,对 一岁的孩子 来说又是什么体验?


让我试着模仿上文,用孩子的第一视角来描述:


“突然,我身边熟悉的家人不见了,我被两个愤怒的庞然大物拉到一个小屋子里,到处都是机舱的轰鸣声,‘庞然大物’关上了门。


我被 听不懂 但是能感知到是 严厉 的语言包围着,我用尽全身力气喊,可是奶奶不知到哪里去了。


他们向我逼近,拉着我,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们会对我怎样?


我逃不出去,我哭到喊不出来她们也不放我走 ……”


▲图源:soogif


因为从发展心理学来说,一岁多的孩子大脑中管理 理性思维 的部分 没有发育


她没有任何理性思维,而且她几乎也分不清自我和周围环境的边界。


所以,她像海绵一样 吸收着周围环境的一切 ,不加分辨


这是一种原始学习的状态,比如语言的学习,幼儿就是这样吸收进身体里的,而不是动用理性脑去学会的。


幼儿的感官都处于开放、鲜活的状态中,所以,她的情绪体验就是全部。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搭建“脚手架”式的帮助,并在孩子已掌握时及时撤出


当陌生人把自己关进陌生的密闭空间里,幼儿感到的是极度恐惧,


她身体的应激反应和大脑的警报系统会自动激活,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压力激素,促使她产生 逃跑、战斗或者僵住 的身体反应。


如果她可以有效行动,战斗或者逃跑,这个身体的压力应激系统会终结。


而如果无法有效行动,即不能逃跑或战斗,则会让身体处于 无法逃离的震惊 中,最后渐渐变得 无助


彻底地无助,等于未完成的逃跑和战斗,是一种绝望的濒死体验。


▲CPTSD,复杂性创伤应激障碍 (图源:INSEEL心灵岛屿)


就在这种窒息感中,那两位女士视频里说自己模仿书上的理论,要孩子保持安静3分钟才能从这个厕所中走出。


这,就是一种无知的虐待了。


孩子的视角里,这不是在被教育,


而可能经历的是“被劫持”、“被绑架”和“沉浸式魔鬼来了”的垂死挣扎。




02

无法从幼时创伤中走出来的人



有人说,这也没什么,孩子即使当时受点小惊吓,几分钟的事,长大了也不会记得,事后大人向她解释一下就行了。


可事实很有可能不是这样简单。


如果你有过强烈的濒死应激身体反应,身体是会记住的。


因为在危险的时候,身体产生过大量激素来激发胞做反应。


比如让内脏紧张起来,你会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和恶心等。


▲图源:《凪的新生活》


从大脑神经系统到身体细胞和内脏的这条反应通路,如果在极度恐惧中被唤起,就有可能会形成创伤的 身体“印记”


哪怕只有一次的强烈创伤事件,也有可能会彻底改变幼儿大脑的神经反应结构。


从此,你身体的压力应激系统会因为高强度唤起变得异常敏感。


在大脑影像学的帮助下,心理学家看到——


童年遭受过虐待或灾难等创伤反应的孩子,在相同情景中,她的神经通路唤起跟没有经过创伤的孩子在成年后完全不一样。


生活中,有创伤印记的人,更可能改变和世界的关系:



① 当事人会变得很敏感,更容易发现「到处都是危险」。


心理学家发现, 对于受到创伤的小孩来说,这个世界危机四伏


哪怕在无害的情景中,一个普通陌生人,任何声音的异动,会让他紧张,也更容易想到灾难性后果。


并且,有创伤的孩子,更容易被他人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吸引注意。


她们面对陌生人的面部表情、动作、音调等的微小变化都保持着 高度警觉 ,这是他们发展出来的防御措施。


▲图源:《凪的新生活》



② 当事人可能会更加容易「被激发敌对情绪」。


幼时受过伤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根本信任感被破坏了。


她们总在人群中搜索可能会攻击自己的脸,所以常常冷漠, 带着防备与人交往


或者避开人群容易对陌生人进行防范,在遇到一点点他人的敌意,会激发很大的情绪。



③ 更容易感到无助,放弃努力。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些童年有过创伤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绝望和无力,这可以解释为心理上的木僵状态。


他们再现了创伤环境中的自我状态,不能逃跑也不能战斗,只能原地感受无助。


此外,很多有过创伤事件的孩子会被 闪回的记忆碎片 折磨:


比如看到过车祸事件的人,不断不可自控地在脑海中重现那个惊恐的瞬间;


比如在创伤事件中听到过某种汽车发动机声音的人,不断被心里反复响起的汽车发动声所困扰。


还有很多看起来跟这个事件无关的变形的噩梦,隐形的焦虑和强迫症等,都有可能需要回溯到某个创伤印记。


▲图源:B站up主“茶叶君”


而比这些短期的影响更隐形的,可能还有 未来的长期影响


下面有两个例子,讲述成年后身体的灾难印记,会让人作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举动,又把当事人带回到童年的受惊现场。


我接到过一个来访,她说到有一次跟丈夫吵了架,丈夫收拾了箱子要离家出走。


就在丈夫拖着箱子准备走出家门的时候,她感到呼吸困难几乎要晕倒,一种生理上无法自控濒死体验。


后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她回想起来,四岁的时候她爸爸和妈妈离婚,爸爸拖着箱子走到村口。


她跪在地上抱着爸爸的箱子,和那天丈夫要走一样,让她感受到呼吸困难,几乎要晕倒。


相同的记忆回到她的体内,在久远的时间周期里发生了深远的共鸣。


▲图源:《凪的新生活》


还有一个来访,她说自己非常容易在黄昏的时候情绪很难过,经常无缘无故地哭,她想问自己是不是抑郁症。


后来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追溯到,在她四五岁的时候,她妈妈是一个医院的护士长,经常去上晚班,


因为妈妈黄昏的时候要出去上班,那时候也没有保姆和老人帮着带孩子,


爸爸和妈妈离异了,她就会非常怕一个人在家呆着,这时候妈妈就会把她送到邻居阿姨家。


黄昏的时候妈妈关上家门,就要走了。


▲图源:soogif


所以每个黄昏就犹如她有一个“死期”,天色一暗,意味着离开妈妈,又要独自在等待中度过一夜。


直到长大,每到黄昏,她会生理性忧郁和哭泣,打心眼里觉得黄昏代表着“死亡”。


她这样描述:


“那种情绪 从内脏里出来 ,而不是我脑子里有什么难过的事,


我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我只是被感受到的绝望覆盖。”



没有一个人逃得开生理性的情绪记忆。


虽然不是每个经历都会留下如此创伤性的生理记忆,然而一旦留下,就会成为我们成年后最深的、莫名的潜在情感倾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