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亲子交流越来越成为了问题。“尬聊”成为许多家庭聊天的主旋律,“尬”就意味着“冷”,在最亲的亲子关系之间,为何聊天都变得“冷”了呢?
在许多家庭中,大部分家长在扮演着“说”的角色,孩子扮演着“听”的角色,于是,父母越来越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自己沟通了。但与此同时,父母又发现孩子只是不愿与他们沟通而已,对有些谈得来的老师朋友却愿意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的苦恼和喜悦。父母更加困惑,这是为什么?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孩子回家什么都不跟我说,多问一句还可能发火,我们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亲子关系冷漠从聊天不畅开始。
“我要买这个”
“不要那个,要这个”
“可是...”
"可是什么,你懂什么啊,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听我的。”
......
尬聊第一原因,“不平等”对话:从牙牙学语开始,父母在说,孩子在学,父母再根据孩子的回应回复,父母在不停征求孩子的意见“你是想要这个吗?你想去哪?”,因此,尽管那个时候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可是“我是有话语权的”。
随着日渐长大,孩子的话语权却越来越弱,“你穿这件衣服,不要吃哪种零食,不要去那危险...”孩子变成了单向接受,这时候沟通的天平已经不平衡了,但是碍于家长的权威,孩子只能听着。
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到了顶峰,各种反抗也就爆发了,你说这样,我偏那样,由于多年被训导的压抑,我就是要跟你反着说话,我不再遵从你的话,我就觉得我跟你是平等的了,叛逆就这样形成了。
还有一种原因是平等意识不那么强烈,但是家长没话和孩子说
“今天学习怎么样”
“还行吧”
“嗯”
“吃饭吧”
“嗯”
据统计“嗯”“哦”“啊”“呵呵”,是最能把天聊死的字眼,这几个字眼一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父母要想和孩子有和谐的沟通,就要活在孩子的世界里,经常关注孩子关注的事物,你了解他在看什么在想什么,你才有办法和他有话题有内容的聊天,这要付出的努力远远不是父母一句“有代沟”就该逃避的。
或许家长都改好好考虑一下,究竟该怎么样能和孩子像好朋友一样沟通,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在孩子成长路上给予有效的指引。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你的孩子回应你了吗?是有效回应吗?时刻自我觉察,深思,反省。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