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债券圈
提供中国银行间债市、交易所债市相关资讯介绍以及知识培训,并提供金融创新品种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尔街见闻  ·  2025第一家造车公司破产 ·  15 小时前  
经济参考报  ·  破90亿元!1.7亿人次!再创新高! ·  昨天  
福州日报  ·  定了!今年首次上调! ·  2 天前  
福州日报  ·  定了!今年首次上调!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刚刚,超越北美,暂列全球第一! ·  4 天前  
e公司官微  ·  利好不断!A50,突然大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债券圈

李迅雷:没说黄金见顶了,多发国债只有好处……

债券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09-24 18:06

正文

来源:IN咖(Insight_daka)
作者:聪明投资

“我们目前真的资产荒了吗?”

“对,现在30年期、5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逼近2%,资产特别短缺,尤其是低估值、低风险、稳定收益率的资产受到追捧,所以我一直建议咱们应该多发国债。”

这是9月21日下午,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就“如何应对当前经济的结构性与周期性困难”为题的主题演讲前,就资产荒问题做出的正面回应。

在本次交流中,李迅雷就现在所面临的困难是怎么形成的,从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房地产的下行周期,四个维度进行了详细解析。

李迅雷尤其指出,当下不能够只看到现在的经济下行,还要看到经济的持续收缩所带来的乘数效应。

应对当下经济困局,李迅雷表示,中央政府要加杠杆,要多发国债,“每年发5万亿,10年发50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

在他看来,多发国债,没有后果,只有好处。

此外,李迅雷还谈到未来A股市场的机会,重点关注并购,“以后会大量公司会退市,会被收购兼并”。

对于9月20日均创新高的现货黄金、COMEX黄金,李迅雷表示,自己从2016年至今从来没有说黄金见顶了。

IN咖(Insight_daka)整理了本场交流的重点内容,分享给大家。

这轮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应该会破7,可能会到6.9或6.8

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关键在于,怎么理解、怎么应对。

今天的研讨会,就是讨论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去做。

在讨论怎么去做之前,要分析一下现在所面临的困难是怎么形成的。

我做宏观研究有30多年的时间,现在的这种情况,是我从事宏观研究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过去经济有周期,都是一些短周期,稍微承受一下就会过去。

但是现在不一样,从2021年,到现在为止,楼市和股市一直在下跌,这种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困难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一个结构性原因,一个周期性原因。

这对应着产能过剩,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全球经济此消彼长,中国在过去30多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1992年,中国的GDP占全球份额只有2%,中国人口占全球份额大概是20%以上,我们明显是比较落后的。

之后中国占全球份额不断上升,欧盟不断下降,美国也在下降,所以要充分肯定我们在过去30多年所取得的史无前例的发展。

但如果观察细节,欧盟一直在往下走,美国在2011年以后趋稳,占全球份额开始上升。

中国在2011年以后增速开始放缓了,尤其是到了2021年,中国占全球份额为18.3%,中国人口占全球份额是17.6%,我们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但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美国(份额)往上走,中国(份额)往下走,中美的差距扩大。

当然,今年的情况又会有所不同,之前扩大的主要原因来自人民币的贬值。

最近人民币再开始升值,最低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1:7.3,现在到了1:7.05。

我估计这轮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应该会破7,可能会到6.9或6.8。

因为美联储时隔四年后降息,而这一轮美联储的降息估计会持续到2026年。

现在美元指数目前已经在100左右,应该会突破100。

那么人民币又会经历一场升值过程。

所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能一直用惯性思维,觉得人民币一定会贬值,美元一定是升值的。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绝对”,都会有阶段性的变化。

要大力发展消费,但经济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现在要看到我们的问题所在。
第一,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经济增长动能之所以现在开始不足,主要是由于结构性问题。

大家都喜欢讲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

但现在我们的经济结构中,投资对GDP的贡献过大了。

这种模式在经济增长初期非常有效,因为修高速公路、修地铁、修高铁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投资回报率比较高。

但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的总里程不断增加,投资回报率开始下降。

所以,经济呈现出一个结构性问题,即投资比较强,消费比较弱;虽然出口很重要,但出口对GDP的贡献有限。

美国消费对GDP的贡献在80%以上,我们只有53%-54%左右。

投资对GDP贡献在40%以上,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20%,我们高出全球平均水平两倍。

所以,我们现在要大力发展消费,这需要经济转型,只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产能过剩是一个长期现象

第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我建议大家对现在政策的理解,应该看一下2012年到2016年,这四年当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在这四年中,我们的PPI已经开始出现负数,现在的PPI仍是负的。

所以,这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现象。

这意味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早就发生了,只是在这个阶段,表现得更加突出一点。

过去我们从供给侧发力,现在更多应该从需求侧发力。

但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

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其实也影响了我们很长时间,过去我们同样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但过去在应对产能过剩时,往往是通过供给侧改革。

比如2016年的“三去一降一补”,即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更多是从供给端入手的。

但从供给端入手,我们同时有稳增长的目标。

所以,一方面想减少供给;一方面又在大量建设高速公路、高铁、地铁,供给还在不断地增加。

应对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

很简单,产能过剩就要增加需求、增加消费,不能再扩产能。

但是,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有矛盾一方。

因为刺激消费不容易,但拉动基建很容易。

今年基建投资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当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持续三年-10%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能够维持在3.4%左右,主要是靠制造业投资和基建。

无论是制造业投资还是基建投资,都是增加供给的。

所以,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表面看有解决办法,但实操过程中是比较难的。

社会预期偏弱的核心还是有效需求不足

在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我们面临的六大困难,第一大困难就是最开始讲的有效需求不足,第二大困难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第三大困难,社会预期偏弱。

社会预期偏弱,就是大家信心不足,这个问题已经持续三年了。

预期弱的前提是,产能过剩的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核心问题还是有效需求不足。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讲有效需求不足,而我本人在2016年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我应该是国内提这个概念比较早的一个人。

官方文件是2023年12月份才正式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

那么,是不是有效需求不足?

从产能过剩角度来讲确实如此。

中国的人口占全球17.6%,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1%,我们的制成品三分之一是出口的,三分之二是自己消化,自己消化不了就形成了库存。

目前问题所在,一方面我们的外贸顺差里主要是制成品的顺差,规模占GDP的10%,规模巨大。

另一方面消费不足,我们的消费对GDP的贡献非常少。

所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几年,现在面临的调整是在所难免的。

因为结构性问题是长期形成的,不是短期问题。

长期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不断地调结构来实现,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们现在要对于当前所面临困难要充分估计,不要问“什么时候见底,什么时候反弹”。

有效需求不足加上产能过剩,这两方面都在影响目前的经济增长。

出口无近忧但有远虑

出口目前来讲还不错,无近忧有远虑。

比如,美国11月份要大选之后,假设是特朗普上台,他在竞选当中就说要对中国加征60%的关税。

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对美的出口就会大幅下降。

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出口的份额已经回到了2004年的水平。

现在墨西哥、加拿大、印尼、越南、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度等等国家对美的出口比重在明显上升,我们受到了两头的挤压。

一旦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欧盟估计也会加征。

因为欧盟觉得对美国出口少了,更多的商品要出口到欧盟,欧盟也会有压力。

所以,我们不能长期依赖于出口,还是要在内需上寻找突破。

不能只看到现在的经济下行,还要看到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乘数效应
再讲到房地产,现在市面上所谓的新房销售面积跌到多少就能见底,我认为这个逻辑不成立。

就像分析股市一样,股市出现了地量,股价就会涨了吗?

最终股价的上涨下跌,是由它的估值水平所决定的。

目前,中国房地产的租售比,核心城市大概在1.5-2%,基本上低于2%。

而全球核心城市的平均租售比是4.2%,从理论上讲,如果要达到4.2%的水平,我们的房价还要跌多少,大家都会做简单的计算。

所以,不能认为销售量到某种程度就会见底。

就像A股一样,我们在2007年指数就涨到6000多点,现在只有2700点。

这是由估值水平所决定的,是由对未来企业的成长性所决定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租售比还是偏高,这对房价会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如果房价不能上涨,股市表现也不好,那么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就会下降。

财产性收入下降,既会影响到居民购房的意愿,又会影响到居民消费的意愿。

所以,我在去年11月份写了一篇文章,叫《经济收缩的乘数效应如何应对》。

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我们不能只看到现在的经济下行,还要看到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全方位的,比如说财政支出增速在减少,我们的财政支出与收入密切相关。

1-8月份,财政部所获得的税收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3%,非税收入增加了11.5%。

主要是靠非税收入来弥补财政收入的下降,但补的量有限。

财政在收缩,金融在收缩,实体经济在收缩。

所以,收缩的乘数效应在各个方面相互影响,从而又加剧了经济下行的过程。

我建议大家对2021年进行深入研究。

2021年不仅是房地产的拐点,其他具有金融属性的收藏品价格的拐点也发生在这一年。

同时也要看更宏大的背景,比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过程。

未来的希望还是来自服务业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长期和平的结果。

二战结束时全球人口是26亿,现在全球人口是80亿,是历史上人口最多的阶段。

但2021年中国的人口见顶了,之后中国人口会不断地减少。

比如,到2026年,中国人口会跌破14亿;到2047年,中国人口就会跌破6亿;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大概只剩下6.3亿。

马上要进入到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我们的人口老龄化在加速。

什么叫做“加速”?

通常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4%,叫深度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0%,叫超级老龄化。

德国已经进入超级老龄化的阶段,它从深度老龄化到超老龄化,用了36年;法国从深度老龄化到超老龄化用了24年时间;日本从深度老龄化到超老龄化用了12年时间。

预计,中国只需要8年时间就可以走过德国36年走过的路。

所以,我们处在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阶段,这个问题在市场上还没有被充分地预估。

另外,现在5%的GDP(增长)能不能维持下去?

从发展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一旦进入到深度老龄化之后,人均GDP每年的增速大概在2%左右,我们现在还能够维持在5%以上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一定要充分预估人口老龄化加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是不可低估的。

这里有个数据是,今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会有所反弹,能不能反弹到1,000万不好说,但明年中国的新生人口大概率要跌破900万,大概到880万。

一方面出生人口数量在减少,另外一方面老龄化率在上升。

随着和平的延续,随着科技医疗水平的提高,每晚出生10年,平均寿命可以加三岁。

所以,为什么现在大家越来越不愿意生小孩?

越晚生越没竞争,出生人口数量在不断地减少。

要知道,全球经济是此消彼长的。

中国为什么崛起?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同时,日本衰落了,欧盟也衰落了。

因为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创造了非常多的产品,而日本的竞争力明显不够。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还是要考虑得更加长远一点。

现在在座各位企业家也都想着要出海,出海本身是一种选择,但也要看到现在所面临的出海环境,跟当年日本出海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供大家思考的问题,区域发展会怎么样?

这个问题过去不用考虑,现在要考虑了。

过去中国经济是增量经济,现在中国经济是存量经济。

也就是总人口数量减少了,大部分城市人口要流出,大部分城市人口要减少,只有少数城市人口会净流入。

中国人口的总走向,是从北往南走,这对于长江以南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但也要考虑到产业问题,能够吸引人口是靠服务业,不是靠制造业。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中心,也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但近年来)东莞的人口在大量净流出,珠三角的农民工在过去5年净流出500万。

过去一个地区的兴旺靠制造业,现在一个地区的兴旺靠服务业,浙江就是因为服务业做得好,所以浙江的人口大量地流入。

不难看出区域的发展还是有深刻的变化。

我反复讲,中国现在三分之二的城市人口在减少,只有三分之一的(区域人口)在增长。

包括北上广深现在人口也在减少。

所以,我们不能说一线城市人口一定会继续流入。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新一线,比如说成都、杭州、武汉、长沙、苏州等等。

并且从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就开始下降了。

因为制造业要转型升级,要提高机械化程度,AI的运用让更少的人去制造更多的产品。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希望还是来自服务业。

美国的服务业对总就业人口的贡献是84%,中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还不到50%。

所以,在人口老龄化、产业转型的背景之下,服务业所吸纳的劳动力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即便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日本和德国,它们的服务业所带来的贡献也有70%以上。

关注经济收缩的乘数效应

第四方面,房地产的下行周期,一定还是要关注到经济收缩的乘数效应。

我在去年11月份写的文章叫《经济收缩的乘数效应如何应对》

我在这个月的月初又写了篇文章叫《从增量收缩到存量收缩》,这篇文章在下个月,国家发改委的一本杂志上面会发出来。

这也让我看到一点希望,因为我在这篇文章上面建议要发行超发国债。

我觉得,资产荒是客观事实。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会到“1时代”。

所以,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在收缩,怎么去应对?

金融收缩的背后,是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投资意愿的下降。

1-8月份,民间投资增速还是负的,居民的房贷余额是下降的,M1连续6个月都是负的,现金增长率在上升。

这些问题不是到现在为止就见底了。

我们不能够刻舟求剑,应该考虑到它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因为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这一轮的经济下行,全球都没有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

中国这样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处在下行的过程当中,而这个下行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长周期的下行。

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可能是现金流量表的问题

上个月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已经公布结束。

总体来看,民间投资意愿为什么下降?因为民营企业的利润在上市公司中的占比只有16%。

42家上市银行在上市公司中利润占比是37%,比过去50%有明显下降,但占比还比较高。

所以,这里面还存在一个结构性问题,社会的收入分配在未来还会面临调整。

另外,我注意到上市公司(整体)的净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下降,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银行的净现金流下降比较多。

但即便把银行因素剔除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也在下降。

所以,我在想这个问题。

如果30年前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它所带来的效应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包括企业资产负债表、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是现金流量表的问题,还没到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层面。

多发国债只有好处没有后果

把历史再拉长一点,再讲讲资产配置的逻辑是什么。

在2000年之前,中国面临着多次的通胀压力,为什么会通胀?

短缺经济、供给不足、需求旺盛。在那个时候,做商品生意、做贸易商都是赚钱的。

2000年以后供需开始平衡,资产短缺。

所以,我在2006年写了篇文章,叫《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

逻辑很简单,资产短缺,资产价格会涨,应该要借钱买资产。

买什么资产?什么资产都可以买,什么资产都会涨,买股票能涨、买房子也能涨。

当时有人看了我这篇文章之后热血沸腾,花了3万块钱订购了一套房子,后来房价在不断上涨。

当时A股里最贵的股票是茅台,股票价格100多块钱,有很多人说太贵了,宁可买2块钱的股票,翻一倍才4块钱。

但事实证明,那个时候买最贵的股票,赚钱可能是最多的,或者不买股票也可以,就买一瓶酒。

当时茅台酒一瓶的价格是400块钱,现在2006年的茅台老酒价格是4000块钱,这已经是跌下来的价格。

从全球配置来讲,我在2018年又写了篇文章叫《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

我讲的是不仅仅是国内买不到的资产,还有一些是全球的优势资产,比如特斯拉、苹果等等,我觉得还是可以配置。

过去逻辑是从买自己买不起的,现在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那为什么会有资产荒?

因为风险偏好在下降,高风险资产出现了“资产慌”,而低风险资产出现了资产荒。

所以,从历史的维度去解读、去理解,还是能够悟到些什么的。

我从2022年就开始建议了,政府要加杠杆。

因为企业在去杠杆,居民在去杠杆。

要实现稳增长只有政府加杠杆,但政府加杠杆不等于地方政府加杠杆,应该是中央政府加杠杆。

我们的政府债务结构太不合理了,大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债务。

人家(其他国家)都是中央政府的债务,因为中央政府信誉好,中央政府融资成本低,所以就应该中央政府加杠杆。

我在前不久那篇文章就建议,既然资产荒,既然央行也说,国债的收益率下降速度过快。

那就多发国债,每年发5万亿,10年发50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

发了之后什么后果?

只有好处,没有后果。

因为我们中央政府杠杆水平太低了,现在才20%,发了50万亿之后,杠杆的水平大概提高到25%,加起来大概不到50%。

美国现在联邦政府杠杆水平是120%,所以我觉得中央政府加杠杆空间很大。

我们要避免通缩。

日本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长期陷入的通缩,为什么通缩?

老百姓的收入在不断下降。

目前为止,日本老百姓收入比1994年还要低,能不通缩吗?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给老百姓增加收入,这样消费才能起来,投资能起来。

所以,我觉得5万亿主要不是搞投资,主要是搞民生的。

因为投资过剩了,基建投资都过剩了,投资回报率都很低。

三中全会对于市场经济提了一条跟过去有所不同(建议),叫“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要增加政府的有形之手,加大管控力度。

因为这是防风险、防危机的一个有效手段。

包括对金融部门的评价,“要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要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推动兼并重组,实现减量提质”。

所以,今后的机会在哪里?A股市场的机会在哪里?

我觉得并购机会会大幅增加。

因为经济下行过程中,企业日子不好过,很多企业经营不下去,就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让数量减少。

美国的股票市场,80%的股票消失了。

A股退市股票连2%都不到,退市率太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