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申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事件: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以下简称“化债议案”)的决议。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化债议案》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三项政策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估算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核心观点:
化债利好ToG企业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
基建投资中,地方类项目占比较高,且多由地方政府主导。ToG类项目整体回款周期较长,而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导致相关企业报表进一步恶化。以八大建筑央企的三季报为例,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存货周转率均同比下降,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亦显著恶化。化债落地将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显性化,通过募集地方债的方式对存量隐性债务置换,或将直接改善相关企业的回款,从而改善其报表质量。
基建关注结构性机会,基建总量的弹性需观察后续政策力度
从新闻发布会表述来看,财政部明确:1)“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持续加强预算管理,督促地方依法合规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对未纳入预算安排的政府支出事项和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坚决堵住地方违法违规举债的途径”;2)“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目前财政补正在积极谋划下一步的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总结来看,地方加杠杆仍然被严控,但后期中央层面仍有加杠杆的空间;基建总量仍须关注后期增量政策(如赤字率、地方专项债新增额度等),相较而言结构性机会有较大确定性,如区域(新疆、西藏等)、如行业(地下管网、水利水运、电力等)。
风险分析:
基建投资不及预期、房地产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原燃料价格上涨。
发布日期: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