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古史
本公眾號專注收集、整理并發佈中國中古史領域相關學術資訊,以期達到交流的作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llen说懂TRO  ·  警惕!Poppy ... ·  15 小时前  
Allen说懂TRO  ·  警惕!Poppy ... ·  15 小时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DeepSeek爆火,梁文峰身家或超黄仁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古史

『浙西之學與江南儒學』學術研討會

中古史  · 公众号  ·  · 2024-11-18 23:14

正文

会议综述|“浙西之学与江南儒学”学术研讨会

江南儒学 2024年11月18日 19:20





2024年11月15-16日, 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社科联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等共同主办,桐乡市委宣传部、桐乡市社科联与崇福镇人民政府承办 “浙西之学与江南儒学”学术会议 ,在浙江省桐乡市的千年古镇崇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同时也是“浙西文化在嘉兴”的第二届、“江南儒学研讨会”的第七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30多所高校以及嘉兴各县(市、区)地方人文研究机构等10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打造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地域儒学研究的学术盛宴。



开幕式


在交流会开幕式上,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 陈名义 提到,浙江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南宋时期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特别是宋代以后,程颢、程颐学说的南传、衍圣公孔端友的南渡,以及南宋浙东永嘉、永康、金华学派的形成,朱熹理学广泛传播,都标志着传统中国文化逐步在浙江大地根深叶茂、开花结果,浙江一跃成为儒学文化底蕴最深厚、学术思想最活跃、历史成就最高光的地区,同时也孕育出了浙东、浙西两大学派,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嘉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黄国强 在致辞中则提到去年在乌镇许下的约定,为打造嘉兴作为浙西文化的中心地位,每年要进行学术研究交流,通过进一步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打破地域限制,推动文化融合,深度解码浙西文化基因,共同擦亮浙西文化“金名片”。桐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莫忠海 在欢迎辞中讲起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沈括撰文、米芾书写的《崇德县学记》,辅广创办的传贻书院等,开启千年浙西文教之风,而今年也是吕留良诞辰395周年、张履祥逝世350周年,故今天汇聚一堂的研讨更是为让千年文化“活”起来,推动我们进一步做好研究、传承和发展的大文章。



在开幕式上,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与桐乡市社科联共同签订了 “浙西文化名人的研究与传播”研究项目 ,该项目将围绕浙西文化名人及其文化遗产,开展课题研究、优秀成果申报,以及文化资源调查、大学生研学、本土研究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合作,形成“1+1+x”政府与院校联合模式,构建浙西文化名人研究的资源库、项目库、人才库。 会上还举行了由张天杰教授撰写的 《张履祥评传》新书首发及赠书仪式 “浙西文化社科研学点”授牌仪式



此外,开幕式还进行了 复旦大学“江南儒学奖学金”颁奖仪式 这一奖学金旨在表彰和激励在江南儒学研究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彰显学校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该奖学金由上海彦序服饰有限公司捐赠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所设立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江南儒学研究基金”支出。 本次共评选出12名获奖者,由复旦大学何俊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张天杰教授共同为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 何俊教授对获奖学生表示鼓励,并寄语希望未来江南儒学奖学金能够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惠及更多地区的优秀学子,共同推动江南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获奖学生合影


主旨报告


在专家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何俊教授 以《从子游看江南儒学的风格》为题作报告。 何教授首先对历史上流变的江南儒学概念进行了辨析,最终将之聚集于环太湖一带,继而进入到江南儒学风格的讨论,以孔子唯一来自江南地区的弟子子游的思想来追溯江南儒学风格的源头。 首先通过分析《论语·子张》里三条“子游曰”,以子游对丧礼以哀情为核心,而不拘泥于社会习俗; 对子张能力出众却未达到仁的评论; 对子夏门人重末轻本的行为的评价,彰显出子游把握住了“仁”这一儒家核心精神,也显示出江南儒学本末兼顾,以本为重,宗旨明确的务实精神。 接着又以《论语·雍也》中一条子游对人才的看法与标准,以《论语·里仁》中一条子游充满人生智慧的事君交友之道,彰显出江南儒学以人为本,情理相和的温润风格。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科研部主任、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宇研究员 以《双中心辐射与宋元明浙西儒学的繁荣》为题作报告。他 首先对“浙西”概念做一个辨析,以历史上“两浙西路”这一大范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宋明元三朝行政区域的考证与比较,指出通三朝,浙西儒学始终处于南京与杭州两个区域中心的辐射之下。 在这种中央集权的强大磁化效应,双中心带来的持续性与高强度以及朱子学传统深厚底蕴与遗民及宋文化的滋养之下,浙西儒学发展繁荣, 其中阳明学在明代浙西地区风靡一时更是突出了浙西儒学的发展盛况。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副主任、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的 陈东辉副教授 以《清代乾嘉时期的杭州学人圈》为题作报告。他 首先对历史上杭州区域进行辨析,再以五种标准选取杭州学人,以构建立体的杭州学人圈,具体是通过《经籍籑诂》、诂经精舍、《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阮元幕府等与杭州学人圈,以及杭州学人圈中重要人物之间游玩与学术交流相结合诸方面的考察研究,构建出清代乾嘉时期杭州学人圈的大致轮廓。 他指出,就总体而言,乾嘉时期的杭州学人圈以阮元为纽带,以诂经精舍为重要交流平台,以诂经精舍学人群体为核心。 乾嘉时期杭州学人圈的规模、影响力等,在浙江省处于绝对的优势,然而在全国学术界的地位,除了阮元在杭期间,总体不算很高; 同时长期在杭州的著名学者不多,并且学人相对较为零散,未能形成学派。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王胜军教授 以《清初儒者形象的自我塑造——以江南为中心的考察》为题作报告。他 以张履祥,黄宗羲,吕留良三位江南地区的明末清初鼎革之际的儒者为典型例子,通过分别对比三人自评与他评,揭示其作为遗民、学者、君子三种不同的人格形象; 以诗联、题赞、箴铭、名号揭示其人格形象的不同塑造方式; 以三人形象的自我塑造的初衷与结果,揭示塑造的特点与冲突,从而进一步总结出人格塑造的地域性特点,儒者人格的多面性对后世学者的影响。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学院副院长 范立舟教授 以《博雅: 浙学与江南儒学的另一面相》为题作报告。他 总结浙东浙西两浙学派思想特点,述而不作,借何俊教授,杨国荣教授之语,对两浙儒学作了有总结概括,有分而突出的介绍。 再以博雅之学为线索,梳理了历史上钱大昕与朱彝尊等的学术与人格,点明博雅之学为何物,以及它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主持专家报告环节的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学院常务副院长 张天杰教授 指出,五位学者的报告,正好将从先秦的子游到宋元明清的浙西(江南)学术进行了完整而清晰的梳理,并且凸显了浙西“博雅”之学的丰富性与连续性。


本次大会还设有三个分会场,分别以 “江南视域中的朱子学阳明学”与“浙西文化的特质与流变探析”以及“以嘉兴为中心的浙西文化” 为主题 ,后一会场为嘉兴本地专家围绕嘉兴文化的具体问题展开,前二会场则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组成,现将这两组的讨论总结如下。



分会场一


第一分会场,围绕江南视域中的朱子学阳明学展开讨论。 郎嘉晨《两程名号考释》以二程思想是朱子学的渊源,厘清了程颢、程颐的各类名号。 有多位等学者聚焦于朱子学,金紫微《论宋代正统论的思想转型》以欧阳修与朱熹为中心,讨论了宋代正统论的思想转型; 柳旻定《朱熹与经典修辞学解释》以《孟子》为中心,以“经典修辞学解释”为切入点,揭示出朱熹对《孟子》义理的解释; 张勇《朱熹晚年悟道新说》提出了朱熹晚年悟道新说,并对比朱子悟道与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不同,反思朱王之歧异与争辩的原因; 朱子豪《朱熹四德之理研究》从“生理”“生意”“生生”三个概念入手,分析朱熹对四德之理的讨论。 陆学和朱陆异同问题受到学者们关注,姚莺歌《易即精神之心》剖析了杨简对《周易》的心学诠释,揭示出其中易即精神之心的内涵; 杨思炯《主陆抑或宗朱——南宋理学家徐霖学统源流之辨析》辨析了南宋理学家徐霖的学统源流,指出其学乃宗朱而非主陆。


兰军、袁艳超聚焦于阳明学,前者的《朱学与王学之争——阳明学在瀛山书院的盛衰》探析了阳明学在瀛山书院的盛衰,认为明清时期朱学与王学之争经历了由朱趋王到辟王崇朱的往返历程; 后者的《物理存在与义理存在——从“岩中花树”看“心外无物”》从王阳明的“岩中花树”之辩入手分析“心外无物”之说,揭示出其中义理存在的内涵。 也有学者关注阳明后学,刘琳娜论述了王龙溪之心学如何超越生死; 阮春晖分析了北方王门杨东明之学的归属问题,认为其兼得朱王故很难用非此即彼的派别来限定。


明清之际的学术转折受到学者们注意。 王璐《同归殊途——明清之际经世思潮与儒家宗教化现象》从宏观角度出发,考察明清之际经世思潮与儒家宗教化的现象,认为二者同归殊途; 黄晓荣《性学视域下高攀龙的体用观初探》从性学视域着眼,探索了高攀龙的体用观; 韩雪《从“体认天理”至“致中和”——论湛甘泉与刘蕺山“慎独”之关联》注意到刘宗周的学问宗旨“慎独”与湛若水之间的关联,“独体”在二者的学术源流中呈现出从“体认天理”到“致中和”的面貌。


本次会议在吕留良的故乡召开,其学术也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王绪琴《吕留良的政治思想与启蒙意识》从政治本体论、君臣伦理观等方面讨论了吕留良的政治思想与启蒙意义; 肖芬芳《政治和伦理的双重面向——吕留良的理一分殊思想新探》则对吕留良的理一分殊思想作了新探,认为其中具有政治和伦理的双重面向; 李鑫《专释诚意——吕晚村的诚意论》集中阐发吕留良的诚意论,指出其以专释诚意为基本问题意识,以实用其好善恶恶之力作为诚意工夫的实质内涵。


孟少杰、金卫其则研究了与吕留良亦师亦友的陆陇其,前者的《朱子“中和新说”与阳明“四句教”的思想交涉——以秦云爽和陆陇其的争论为中心》以二人之间的争论为中心,分析了朱子“中和新说”与阳明“四句教”的思想交涉; 后者的《陆稼书与朱彝尊的交游考述》则考述了陆陇其与朱彝尊之间的交游。 此外还有陈耀辉《劳思光的乾嘉史观及其哲学诠释》分析了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的乾嘉史观及其哲学诠释。



分会场二


第二分会场,以“浙西文化的特质与流变探析”为主题。 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浙西多元文化的考辨,余辉《朱学、陆学早期传播江西地域家族再论》指出现有对朱子学江西传播的研究往往脱离具体语境,经其重新考证则梳理出其过程之实像; 黄湛《颜李学与浙西学术》以颜元、李塨、恽鹤生、程廷祚、袁枚、戴望六个案例,梳理了颜李学派与浙西学术的互动; 刘昊《异代的相逢: 晚清上海书院的嘉兴儒者》探讨晚清时期嘉兴儒者顾广誉和钟文烝等在上海重刊、推广张履祥、陆陇其著作,依托同乡士人网络,重新激活了浙西儒学资源,使得传统儒学在新学扩散背景下得以传承; 臧志攀《卫富益生平及白社书院始末考述》通过广泛检阅文献,结合历代地方志及相关史籍,对卫富益生平事迹及白社书院兴建兴盛、毁弃、改建重建等始末进行细致的梳理。


有两位学者围绕女性问题展开讨论。 应子建《论宋代儒学入世转型中的朱熹女子教育思想》结合历史与女教文本,对朱熹严格压迫女性的普遍偏见进行了一个厘清,增加对其时代性的了解与同情性的理解; 沈王也《士人夫妻妾的角色、地位与关系——张履祥的伦理论述与性别观念》结合传统中母、妻、妾的地位差异,并与之对应的不同权利与责任,分析张履祥的妾妓观念。


李嘉欣与傅孟凯围绕浙西大儒张履祥作了研究,前者的《遗民儒者的性情表达:张履祥诗歌诠解》指出张履祥虽主张“不溺于诗”,却仍因遗民隐痛而不得不借诗抒情,见证其对儒家诗教的捍卫以及兼具遗民与儒者双重身份的心灵世界; 后者的《论杨园农学思想与清初浙西学术文化》指出张履祥立足农业生产实践,促进了浙西农业的组织理念和治生观念的更新发展以及推动了清初浙西理学的经世转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