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燃阅读
原汁原味,最真实的世界在Kindle上为您呈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日报  ·  知名巨头宣布解散!曾风靡全球 ·  2 天前  
青岛日报  ·  知名巨头宣布解散!曾风靡全球 ·  2 天前  
库斯卡娅的朋友们  ·  “她会成为一个好人的,如果每分钟都有人朝她开 ... ·  3 天前  
库斯卡娅的朋友们  ·  “她会成为一个好人的,如果每分钟都有人朝她开 ... ·  3 天前  
大江网  ·  突发!日本火山爆炸性喷发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燃阅读

重燃时间 0x07:Chatter

重燃阅读  · 公众号  ·  · 2021-04-22 08:46

正文


这是我在2021年的一次新尝试,希望通过15分钟时间,大概不到一万字的文章来分享一本英文书的精华,每篇文章会分为数个片段,称之为重燃时刻,这样更适合碎片化阅读,整个计划我称为重燃时间,文章内容都是尽可能按照书中说法为主,不带预设,观点大家自己判断。先预设50本书吧,今天是第七本。欢迎指正,更欢迎转发和加入。


0x07:Chatter

The Voice in Our Head, Why It Matters, and How to Harness It


by Ethan Kross   | Jan 26, 2021

Crown | 276 pages


从本书中你将学到:

如何减少内心嘈杂的声音。


现如今,我们总是被鼓励要“活在当下”。 然而每个人的一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沉浸在自我对话中,我们会沉思、回忆或者脑海中上演各种小剧场。


我们内在的声音是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人类因此成为地球上唯一具有自省能力的物种。虽然内在声音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但自省过头也可能是一件坏事。


这是因为,自省往往会演变成内心的嘈杂——喋喋不休的消极的自我对话。幸好,我们的大脑自带各种工具能够调低这些内在的噪音。下面的重燃时间会教你,如何把内心最苛刻的声音变成你最好的朋友。


重燃时刻:人类通过内在的声音,回顾过去,迎接未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会自言自语,这并不让人意外。 真正令人震惊的是,自言自语的速度是那么快。 在1990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分析了人们内心说话的速度,每分钟大约4000字。 如果要大声把这些话说出来,要花费大约1个小时。


内在的声音已经困扰我们很久了。无论是早期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者还是中国的佛教徒,都因为内在声音不断干扰他们的冥想而挫败不已。有趣的是,据那些口吃的人说,他们的内在声音是口齿清楚的。耳聋的人则表示用手语来进行自我对话。


显然,内在声音是我们头脑中与生俱来的。但为何会这样?根据自然选择的规律,自省必然具有进化优势。


和其它物种不同,我们能从经历中找到意义。这是因为内在的声音促使我们自省,因此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做好准备。


在婴儿期,我们就有了内在声音。当我们学着说话时,内在声音帮助我们自我控制。比如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大声地自言自语。俄罗斯心理学家Lev Vygotsky认为,通过模仿父母给出的指令,孩子们能学着管理情绪。等他们长大一些,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自控。


成年后,内在声音帮助我们追踪自己所追寻的目标。不管是为了升职还是为了赢得意中人的心而努力,我们的脑海中会时不时冒出一些话,提醒自己不忘记目标。我们也会在脑海中模拟。比如,想着可以给喜欢的人发哪些信息,以及发完信息会有什么效果。


最后,内在声音对如何塑造自我有极大的影响。在自省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创造关于自己的充满意义的故事。拥有坚定的自我会让我们变得成熟,清楚自身价值,经受各种波折考验。



重燃时刻:内心声音太多通常会影响我们的正常表现。



800-520-6755和8005206755,哪个更好记? 第一个对吗? 因为它分成了三组信息,而第二组是一整串一共10组信息。 这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说明在任何一个时刻,我们的大脑只能记得3-5组信息,而且要在最佳状态下。 如果内心太嘈杂,我们头脑的运作速度会显著放慢。


我们大脑的执行功能有点类似电脑,让我们专注重点,屏蔽干扰,把精力放在手头的任务中,不管是写邮件还是做一顿丰盛的饭菜。


当本能不足以驱动我们的行为时,这些功能就发挥作用了。不过就像电脑,每次也只能处理有限的数据。如果我们想的东西太多,那么发挥执行功能需要的神经元就不够用了。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恋人吵架后想专心看本书,却看不进去。而在一些紧要关头,内心的嘈杂会是真正的阻碍。


除了损害执行功能,内心嘈杂还会影响人际关系。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Bernard Rimé 发现, 我们情不自禁就会想谈论消极的想法。换句话说,当内心有太多纷乱繁杂的声音,我们就要把它们宣泄出来。但充满讽刺的是,我们和谈得来的朋友说得越多,反而会把他们推得越远。毕竟,人际关系也要求我们去倾听他人。但是,沉浸在强烈的消极情绪中的人,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倾诉。


更糟糕的是,长期的内心嘈杂对我们的健康也不利。


2007年,作者展开了一项核磁共振研究,结果发现身体痛苦和情绪痛苦触发的是大脑同一块区域。不仅如此,情绪痛苦就像身体痛苦一样会造成压力。作为一种适应性反应,压力帮助我们处理紧急情况,但内心的嘈杂把它变成慢性压力。很多研究表明,慢性压力会导致心血管问题和癌症。


也就是说,内心嘈杂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内心越是嘈杂,越是自我消耗。而倾诉得越多,我们会变得越孤独和痛苦。



重燃时刻:减少内心嘈杂最快的方法就是和它保持一定距离。



1841年,Abraham Lincoln遇到一些感情问题。 他订婚了却爱上了另一个女人。 一年后,Lincoln婚姻幸福美满,开始新生活。 但他的朋友Joshua Speed却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正因为已将过去抛诸脑后,所以Lincoln能够轻松地给Speed一些建议。


这是因为,和内心的嘈杂保持距离,让我们更容易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内心嘈杂意味着放大各种情绪,我们眼里只看到问题所在。这会导致极度内耗,抑郁和焦虑就能有机可乘。我们的应激反应被激活,试图解决危机,这样会导致情绪更加放大。很快,我们就无法全面正确地看待问题。


试着把你某段不好的记忆想象成手机里的一段视频。再想象一下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你只不过是当时在房间里的另外一个人。作者把这称为旁观者角度(fly-on-the-wall perspective)。在很多研究中,参与者使用这个方法后,对各自的问题能看得更清楚,大脑中的应激反应和情绪反应水平也更低。


2008年美国大选前,作者进行了一项研究,要求参与者想象自己生活在另外一个国家,并且得知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败选了。结果如何呢?参与者更加愿意与对方阵营候选人的支持者展开合作。另一个关于感情不忠的研究发现,如果想象这个情景发生在一位朋友身上,那么参与者更有可能与出轨的伴侣和解。


另外一个帮助我们全面看待问题的方法是“保持时间距离”(temporal distancing)。假设在工作中面临一个紧迫的时间期限,这时想象一下十年后回头看,这根本不值一提,那你就能更好地看待现状。作者发现“保持时间距离”这个方法适用于各种程度的压力。比如,想一想历史长河中,各种疫情来了又去,那你就能意识到新冠疫情也会有结束的一天,一切终会恢复正常。


久而久之,我们要学着跳出自身束缚,从更远的距离来看待自己,就像我们看待他人一样,这样能变得更加智慧。因为智慧要求我们拥有纵观大局的能力,同时也要承认我们的认知有局限性。



重燃时刻:以别人的口吻和自己对话,能让你和内心的嘈杂保持距离。



1979年,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兼《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节目的创作人Fred Rogers给自己写了一封信。 开头写道: “我在和自己开玩笑吗? ”信中对他制作优秀电视节目的能力提出了很多指责和怀疑。 到了信的结尾处,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他写道: “……到时间了。 现在……我必须这么做。 Fred, 开始吧。


为什么Rogers要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呢?


不知不觉中,他保持着距离和自己对话。这个方法已经得到反复验证,可以减少羞愧和尴尬,减轻压力,促进更为明智的推理。而这一切都从叫出你的名字开始。


通常,我们内心嘈杂的声音是以第一人称单数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自言自语(I-talk)。比如,我们可能会想“我刚才为什么那么生气?”或者“我怎么那么笨?”这种自言自语和螺旋式的消极思维有密切关联。比如,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分析人们在Facebook上发布这种自言自语的频率,可以预测抑郁症的发作。


但是作者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保持一定距离来和自己对话,无论是叫自己的名字还是用第二或第三人称,情绪波动都会减少。为科学测量这个方法,作者使用一台脑电图设备记录脑电波活动。这个方法奏效之快让作者为之感叹。保持距离的自言自语只需一秒钟就减少了情绪波动。


让我们继续来看Rogers的例子。通过保持距离的自言自语,他把失败的威胁重新定义成一项挑战。和威胁不同,挑战是能够应对的。研究表明,这样做不仅能减少内心嘈杂,对心血管水平也有改善。人们倍感压力时,动脉趋向于收缩。而当人们准备迎接挑战时,动脉处于更为放松的状态。


最后,不要忘了“普遍的你”,这个“你”只需满足规范要求,不必满足个人喜好。比如“你需要退后一步”或者“你不要介意”。我们一直听到类似的说法。想想歌词或者运动员在赛后采访中说的,“你”比赛时要怎么发挥。我们可以用“普遍的你”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面对的困难。这样做能让我们退后一步,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让内心的嘈杂之声安静下来。



重燃时刻:为了减少内心嘈杂,我们要同时满足情感和认知的需求。



2008年,北伊利诺伊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发生后,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追踪了学生们如何应对悲痛。 他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加入了Facebook组群,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心情。 虽然这种情感连接让学生们感到安慰,但是并没有减轻长期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怎么会这样?我们不是一直被教导说分享情绪是有益健康的吗?亚里士多德和弗洛伊德都这样认为,他们敦促人们清除内心痛苦。我们还在婴儿时期就学会了这一点,啼哭尖叫直到父母赶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分享心情反而让我们感觉不好?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想要被安慰,因为这让我们有安全感。这是满足情感需求的方式。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大脑会产生一系列让我们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问题是,要解决内心嘈杂的声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支持,还需要有人能帮助我们认清现状,全面看待问题。


不幸的是,当我们沉浸在痛苦中,会更加专注于得到共鸣,而不是获得全面的视角。我们求助的人也往往会这样做,这种行为被称为“共同反刍”(corumination)。他们会让我们把事情原委详细说一遍,表示安慰和同情。但是当我们叙述的时候,等于重新体验了一遍不好的经历,这样感觉反而更糟。听的人会提出更多的问题等等。


正确的办法是,找到那个可以提供帮助的人。这个人不仅能倾听我们,还能引导我们找到解决方案。关于这种平衡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来源于FBI的人质谈判。策略就是一方通过积极聆听和同理心,建立密切和谐的关系,从而影响另一方行为发生改变。


换言之,当你向亲人朋友寻求支持时,要找那些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让你一直钻牛角尖的人。同时请记住,也许家庭问题可以找你的哥哥讨论,但是有关工作上的问题,他可能不是最佳人选。所以试着成立“顾问委员会”,来帮你解决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内心嘈杂


重燃时刻:和外界多接触有助于减少内心嘈杂。



上世纪90年代,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Ming Kuo发现,住在芝加哥住房项目中的居民,如果他们住所的窗外有绿化时,注意力持续时间会更长。 注意力更集中又引发他们更多的积极思考。 之后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结果论证了这些发现,说明多接触绿色环境可以让人更快乐。


为什么?因为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远离内心嘈杂,得以放松。


并不是所有的注意力都是一样的。事实上有两种注意力:非自愿性(involuntary)和自愿性(voluntary)。自愿性注意需要用意志力来实现,比如做填字游戏或者开车的时候。因此,自愿性注意会消耗能量,甚至让你精疲力尽。


而非自愿性注意是有东西先吸引住了你,比如美丽的日落。非自愿性注意反而让你放松。上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Stephen和Rachel Kaplan认为,接触大自然帮助人们刷新注意力区间。怎么办到的?大自然会引起你的非自愿性注意,让你产生一种敬畏感,这是一种强大而超然的体验,让你脱离自身桎梏。而这也会让你的自愿性注意力水平得以提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青岛日报  ·  知名巨头宣布解散!曾风靡全球
2 天前
青岛日报  ·  知名巨头宣布解散!曾风靡全球
2 天前
大江网  ·  突发!日本火山爆炸性喷发
4 天前
新华网  ·  评论:“习语”何以近人
7 年前
微设计  ·  情于中式庭院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