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退火硬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单相固溶体中,包括过渡金属元素组成的面心立方
(
FCC)
合金。然而,由于缺乏直接
的微观组织
证据,
此现象
的
机理
仍不明确。在
该
研究中,
作者采用
多尺度
的
原位
加热
表征技术,深入研究了
冷变形
MP35N
(
Co
35
Ni
35
Cr
24
Mo
6
, at.%)
合金在
不同温度
退火
后
的微观结构演变。研究
表明
,在
550°C
退火前后,合金的晶体结构、晶界特征和
变形组织均
没有
明显变化
。然而,透射电镜原位加热实验和原子分辨率
E
DS
分析结果
表明
,
550°C
退火
促使了
Mo
元素向
晶界
处
发生
了
纳米级偏聚,这一过程
伴随着
晶界能降低。偏聚的
Mo
元素
与相
邻原子发生强烈的电荷交换,提高了晶界的会聚能,增加了晶界附近应变场,从而提高了
位错运动的阻力。因此,晶界强化效应得到增强,使得
有
Mo
偏聚的细晶样品
(
3.2μm
)
表现出
显著的退火硬化现象,而在未发生
M
o
偏聚的粗晶样品
(
202.2μm
)
中则未观察到硬化现象。此外,
作者
发现更高温度退火会
诱发调幅
分解
促使
FCC
相到
μ
相的界面相变,
并
伴随着明显的位错回复,这反而
减
弱了退火硬化效应。
本研究
为深入理解退火硬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高性能结构合金的后续开发中优化冷加工和热处理工艺提供了
重要
的
理论
指导。
钴镍
基合金具有优异的强塑性、耐高温和抗腐蚀性,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油气钻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钴镍
基合金优异的力学性能主要源于其优异的退火硬化效应
,即冷变形的钴镍基合金经过中温退火后强度可进一步提升
3
00-500MP
a
。然而,
其
退火硬化机制仍存在争议,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有人提出退火过程中
Mo
偏聚
到
了
HCP
相
中形成
了
Co₃Mo
第二相,
导致了硬化。然而,
后来
的研究表明冷变形产生的片层组织是
变形孪晶而非
HCP
相
。
(
2)
后续有人提出溶质原子偏聚到了层错处
,
产生了铃木硬化,从而导致了合金强度的提升。然而,由于以前谱学分析
技术
的空间分辨率十分有限,目前仍
缺乏
层错处
结构和成分的原子尺度证据。
(
3)
第一性原理
计算表明溶质
原子
与晶界的相互作用能显著高于与
层错
的相互作用能,这表明溶质
原子
更倾向于晶界
偏聚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溶质原子的
偏聚
位置。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以典型的
M
P35N
(
Co₃₅Ni₃₅Cr₂₄Mo
₆
,
at.%)
钴镍基合金为研究对象,
采用多尺度
的
原位表征
手段
,结合
球差校正
透射电镜
和
原子分辨率
的能谱分析技术等
,对
冷变形
M
P35N
合金在
退火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进行了
系统
的
研究
。
图
1
MP35N
的初始结构
(
a) XRD
,
(b) EBSD
,
(
c) ADF-STEM
图像和对应
E
DS
面扫,
(
d) HAADF-STEM
图和对应
E
DS
面扫图
图
2
冷变形
M
P35N
合金在不同温度退火后的力学性能
(a)
维氏硬度,
(
b)
工程应力应变曲线
图
3
冷变形
M
P35N
的微观组织在透射电镜原为加热时的演变
(
a)
微观组织随加热温度的演变,
(
b)
晶界附近的元素分布加热温度的演变
图
4
冷变形
M
P35N
合金在
5
50°C
退火前后
晶界附近元素分布的变化
(
a)
退火后
M
P35N
合金的
HAADF-STEM
图和对应
E
DS
面扫图,
(
b)
退火后
M
P35N
合金的
HAADF-STEM
图和对应
E
DS
面扫图
研究发现,
在
550°C
退火前后,
合金的
晶体结构、晶界特
征
和位错结构几乎没有
变化,但在晶界处观察到有
Mo
元素偏聚。晶界偏聚的
Mo
原子与相邻原子进行
了
强烈的电荷交换,增强了
晶界
的内聚
能
,
并通过增加晶界
附近的应变场
提高
了位错运动的
阻力
。因此,
晶界
强化效应得到增强,导致具有
Mo
偏聚
的细晶样品
(
3.2 μm
)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