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有19万人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其中参培住院医师半数以上来自三级医院,其次是二级医院和基层,全科医生主要来自基层。
在年初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召开的“有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题发布会”上,
卫计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金生国指出,住培工作实施3年来,成效显著。
住培3年 政策制度基本形成
首先,
政策制度基本形成。
全国遴选认定了559家培训基地(医院)和8937个专业基地(临床科室),财政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年3万元标准对住培工作予以支持,地方财政补助也有了重要突破。目前除河北、黑龙江外,29个省(区、市)都建立投入了省级财政经费。
其次,
培训质量建设不断加强
。国家连续两年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对各省级住培主管部门和培训基地、专业基地开展第三方评估,对于工作滞后的培训基地予以全国通报,对9个专业基地撤销资格,6个培训基地和35个专业基地责令限期整改。
再次,
有利促进了欠发达地区临床医师队伍的建设和医疗机构能力建设
。东部地区除了做好自己本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外,也积极伸出援手,支持中西部,特别是西部边疆地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派出师资队伍到西部去进行传帮带,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
“过来人”眼中的规培
李超是北大医学部2015级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也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2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目前,她已经完成了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八个月住院总医师的轮转。
作为“规培”过来人,
李超有一些感想
。
第一,学员眼中规培的意义。
三年规培轮转结束后,她的感觉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李超认识到,内科整体思维体系构建非常重要。比如一个糖尿病病人来就诊,TA往往会有糖肾,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累积、各种系统疾病的累积。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对自己本专科疾病有了解肯定不够。
第二,培训和考核的问题。
李超表示,北大医院内科是手把手教学,有时白天没时间,主任就晚上或周末招呼学员学习。此外,现在医患关系日益受关注,平时带教老师们对学生的情商教育、沟通方面教育特别重视。刚开始他们观摩老师怎么跟病人谈话,怎么进行手术谈话以及日常的病情交待。慢慢地,老师坐在旁边,看着他们跟别人交流,直到最后能独当一面,甚至能带着实习同学去谈话。李超觉得这三年在情商教育方面真是获益匪浅。
关于操作方面,李超以内分泌专科的大夫为例,如果这三年时间就只搞内分泌专业,一般就是甲状腺查体、糖尿病查体、或是腺体查体,对内科基本的四大穿刺可能根本达不到要求,三年下来做得还不如实习时利索。但在轮转过程中,有关操作的硬性规定,要求完成多少例穿刺、多少例操作,都有量化性指标,以确保技能培训能够达到标准。
考核方面每个月有中期操作考核,每次出科时有出科考试,成绩和以后的评优、评奖直接挂钩,所以规培生对考核相当重视。北大医院去年还举行了医院第一届内科住院医师技能大赛,相当程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第三,规培对职业规划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李超说,本科实习时,每个科室只待两周。住院医师规划培训要求每个科至少待两个月。也就是说,经过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能对每个科室有充分了解和体会,再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做出调整。这比本科学习后,仅凭兴趣选择研究生专业而言,更有利于个人的职业规划。
“首届国际医院科教高峰论坛”召开在即
在“有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题发布会”上,
金生国副司长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区域之间、培训基地之间,在基础条件、认识水平、政策与管理的完善程度、培训质量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需要一个过程,逐步加以健全和完善。
基于此,2017年4月21日—2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携手《医学界》传媒,共同推出“
2017年首届国际医院科教高峰论坛
”。
本次会议希望从“规范、对策、提升”三大关键词入手,为广大医院管理者、有关政策制定者、专业基地教学负责人、医院科研负责人等,提供新方向、新理念、新方法,开拓工作思路、探索解决现实问题,搭建“医院规培科研一体化工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