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個NG
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之声  ·  提示丨明起,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6 小时前  
重庆之声  ·  提示丨明起,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6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  12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  12 小时前  
江苏教育发布  ·  明天(2月24日)出分!还有复试攻略→ ·  12 小时前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  17 小时前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  17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19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1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個NG

高知年轻人,正在反环保

那個NG  · 公众号  ·  · 2024-10-16 17:22

正文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唐顿唐

编辑、题图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今年夏天,我去参加了一次清山活动,经过14km徒步,我收拾了一大堆不可降解的垃圾,觉得巨有成就感,逐发朋友圈。


但没成想,我的清山活动却引来了一些朋友的嘲讽:他们觉得花钱捡垃圾的事简直是欺骗,环保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阴谋,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花更多的钱,问我为啥还要环保?


走出朋友圈,我在网上发现了更多这样的声音,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环保是一场阴谋。



小时候,电视和课本上常常提醒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还记得那张地球母亲流着眼泪的画面,上面写着:“别让我的眼泪成为地球最后一滴水。”在那个年代,环保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道德责任,仿佛每个人只要从节约水电、垃圾分类做起,就能拯救地球。



时过境迁,互联网的发展让这个曾经无可辩驳的概念变得复杂起来。


有些时候人们关于环保的讨论是政治的。


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央视《面对面》节目中,丁仲礼与柴静的访谈。


节目中丁院士的那句:“中国人算不算人?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我们就要减排呢?”尽管谈的是发展权,却成为了一些网民心里声讨“环保伪善”的檄文。


不需要费力,只需要随便点进去一个相关视频,就会发现留言板里很多质疑的声音:


呼吁环保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是彻底的双标。

美国控制碳排,我们就要仰人鼻息。

...




这种对于环保的逆反情绪,不仅仅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它甚至引发了人们内心对于不公正的阶级怒火。


在很多人看来,环保本应该是人类集体努力的大事件,但现在的状况却成了穷则低碳,达则希望别人低碳。


一边是宣传我们要环保,另一边是名人高调炫富和滥用资源的新闻层出不穷,像卡戴珊家族每月用水870吨的报道就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为了美化庭院,水龙头24小时不关。



这些让大众愤恨的公众人物不止一位,还有查尔斯三世,长期以来他以环保倡导者著称。


更讽刺的是,在2020年就减少航空碳排放问题进行演讲时,查尔斯选择了直升机出行——专家预计查尔斯的这些交通活动会产生2.5公吨的碳排放,并花费高达12000英镑(约合人民币11万元)。



这种差异,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受—让人觉得97%的人克制生活,是为了让那些占据地球大部分资源的“3%的富人”去浪费:


“我们天天省吃俭用地节水,是为了让富人们挥霍吗?”



除了观念之争,环保引发的问题还有生活方式之争。


随着极端环保主义者的激进事件新闻变得越来越多,一种被迫环保的感受,便冒犯性地闯入了人们的生活。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环保团体“灭绝叛乱”(Extinction Rebellion)在伦敦等地发起的抗议活动中,多次堵塞公共交通,甚至泼洒名画以引发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这种过激的手段不仅没有赢得更多人的同情,反而让许多普通民众对环保产生了抵触心理。对于一些人来说,环保应该是一种生活选择,而非被强行灌输的道德义务。



Extinction Rebellion官网


这些争吵、辩论与思考,每天都在互联网上不断上演,随着人们的音量日益增高,总给人一种感觉——环保似乎已经成了被唾弃的主义,成了烂掉的概念。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无数社交媒体关于极端气候的抱怨、机构的调研报告,都显示出全球人民群众并非唾弃环保的概念——按2023年普华永道全球调查的数据来看,80%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付出高溢价。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小时候崇尚的环保,变成了现在这样呢?



这种“心口不一”与其说是虚伪、是对环保主义的愤怒,倒不如说是越来越聪明的消费者对一整个系统发出的诘问:


我要为环保付出的溢价,到底值不值得?如果环保真是全人类的事业,那么为什么要成为一场挣钱的事业?


这种情绪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环保概念的确能给品牌带来实际的商业好处。


早在2021年比尔·盖兹所著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提到了“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一词,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选择环保的商品或服务时,通常需要比传统产品多花更多钱。



这种溢价是因为环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更贵的原材料、更高的技术标准或更严格的环保认证,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解释绿色溢价:美国近年来的航空燃油平均零售价格是2.22美元/加仑,而航空用高级生物燃料的平均售价是5.35美元/加仑,绿色溢价就是两者的价差,也就是3.13美元/加仑,或者说超过140%的溢价。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更多实际的例子,一些品牌推出的“可持续时尚”系列产品价格确实高昂,并且价格远超普通商品,甚至连环保袋的售价也比传统塑料袋贵了十几倍。


而被包装为环保概念的商品也比传统商品要卖得快,WGSN公布的数据显示前者的销售速度比后者快了270%。


更可怕的是,消费者为环保付出的溢价并不能得偿所愿。


谷歌的一项调查显示,58%的企业高管承认他们公司存在“漂绿”(greenwashing)现象。所谓漂绿,指的即夸大或虚构自己产品的环保效益。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可能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人造肉了。


当时人造肉被打造成环保解决方案的明星产品,宣传中称它能够减少牲畜养殖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


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发现,人造肉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甚至可能是普通牛肉的4到25倍,远超人们预期。



当这样的故事变得越来越多,消费者们便对环保丧失耐心与信心。


回溯过往,我们可以在一些调研报告中窥见一些踪迹。


贝恩咨询《2023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调研范围内全球2.3万名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平均支付12%的溢价,然而在美国标榜为环保产品的平均溢价却高达28%。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虽然50%的消费者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他们的前四大购物标准之一,但是当被问及两种产品中哪一种的碳排放量更高时,高达75%的消费者表示判断错误或者表示不知道。


如此,消费者对企业缺乏信任的问题也可见一斑:只有28%的消费者相信大企业会生产真正环保的产品,而相信独立小企业的消费者占45%。


当消费者的环保热情被反复利用,却看不到实际的环境改善,普通人承受的环保压力逐渐转变为一种两极分化的怨恨,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更令人焦虑的是,环保的争论还赶上了一个经济的下沉时代。



这些年,我们耳熟能详的气候危机警告和“拯救地球”的环保口号,在面对钱包问题时,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但是那些疫情过后的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关注点已经从环保转移到了生存成本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到2025年通货膨胀仍难以回归正常水平,意味着生活成本压力短期内不会减轻;2023年WGSN的一项报告指出,全球的循环经济程度从五年前的9.1%下降到了7.2%。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一边清楚气候危机正在逼近,一边却发现,经济下行使得环保的溢价越来越难以承受。


但这不仅仅是消费者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需要面对的挑战,如何“0痛环保”才是普通消费者所关心的。



比如,日本的小村落上胜町的“零废弃”生活方式,或许是适合当下环境的一种解决方案。


这里以“零废弃”生活方式闻名,早在2003年就开始推动垃圾分类与回收,村庄里没有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所有居民都需严格按照34个类别进行垃圾分类,并亲自送到垃圾站,目标是在2024年实现100%的垃圾回收利用率。




可能大家听见垃圾分类,觉得这有啥的啊,老听说了,不稀奇。但是上胜町的模式,做到了不需要消费者承担额外成本:


比如回收利用方面,小镇上专门设立了一家循环店铺,上胜町的居民可以在此免费交换闲置的旧物;镇上还有一座标志性建筑,是由回收的废料建成的零垃圾酿酒厂;里面的餐厅,悬挂着五彩缤纷的吊灯,也是由废弃瓶子做成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12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12 小时前
江苏教育发布  ·  明天(2月24日)出分!还有复试攻略→
12 小时前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17 小时前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17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19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19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你,为什么想做一名产品经理?
8 年前
新疆日报  ·  首次“习特会” 这些成果不可不知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