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习惯于将二维码支付与NFC支付放在对立的两端时,银联也开始做二维码支付了。
2017年5月,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京东金融、美团点评等非银机构也宣布加入其中。
虽然看起来几乎一样,但银联的二维码支付是基于卡组织、发卡机构、商户和收单机构的“四方模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则是直连银行的“三方模式”。
作为一个开放的标准,接入这一体系,就等同于接入了银联已有的受理环境,包括境内和境外。这对早已垂涎移动支付市场,却被两家巨头排斥在外的机构无疑是绝好的机会。
如果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前期是在搭壁垒,银联则是在放口子,将更多的“狼”引入市场。说到底,银联作为支付行业的基础设施提供方,有越多机构接受其标准,才越符合其利益。
但在国内,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优势仍然明显:那就是消费者在补贴刺激下形成的支付习惯。
易观国际的监测数据显示,在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超过了93%。
有趣的是,支付宝的“大本营”杭州在今年将被银联浙江分公司列为“云闪付”示范城市。从5月开始,杭州公交的机具上出现了支付宝和银联两家的LOGO,支持两种支付方案。短兵相接就这样上演了。
充满活力的竞争环境,使移动支付在国内的发展远超海外市场。
7月17日,《纽约时报》发表一篇题为《在中国城市,现金正迅速变得过时》的文章,开头中描述“在中国的大城市,几乎人人都用智能手机支付购买一切东西。在餐厅,服务员会问你用两种智能手机支付手段中的哪一种:微信还是支付宝?现金支付是第三种选项,且可能性很小”。
整体来看,易观国际在7月发布的最新数据称,从2013年到2016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年交易量从1.3万亿增长至35.33万亿。预计2017年整体交易规模将保持超过100%的增长速度,达到75万亿。
没有人会满足现状。
随着指纹、刷脸、虹膜、声音、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的成熟,密码本身都快要过时了。而区块链、虚拟现实、物联网等非支付技术也在寻找从跨境大额汇款、线上购物、支付流程自动化等入口切入支付行业。
7月,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在杭州开始公测,从进店、购物到离店,每个客人会被单独辨别,完成支付宝的自动扣款支付。其背后的物联网支付技术展现了独特的科技感。
这是否是移动支付的未来趋势,或者说移动支付的未来属于谁,目前都很难得出答案。
正如十年之前,很难想象手机支付如此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或许再过十年,今天的主角都会成为历史,新的势力早早站上了风口。
科技的力量就是如此残酷,却让人向往。
大事记
2009年
中国移动在10省范围内启动手机移动支付业务试点。
2010年
中国银联在上海、山东、宁波、四川、湖南、深圳、云南等省市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试点。
2012年
支付宝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
2013年8月
快的打车接入支付宝。
2014年1月
滴滴打车支持微信支付。
2014年3月
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
2014年7月
二维码支付低调重启。
2014年12月
二维码支付掀起线下补贴大战。
2015年12月
中国银联与20余家商业银行联手推出“云闪付”产品。
2016年2月
Apple Pay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17年5月
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