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年危机互助会
中年生活先行示范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现代快报  ·  江苏省教育厅公告 ·  2 天前  
现代快报  ·  江苏省教育厅公告 ·  2 天前  
中国教育报  ·  这类针对学生的骗局,警惕! ·  3 天前  
青海教育  ·  解码《纲要》⑤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年危机互助会

重要!地产拐点的确认与影响

中年危机互助会  · 公众号  ·  · 2024-05-19 10:33

正文

导言:

事件:央妈、财爸、舅舅们都下场了(前两天爸爸妈妈还吵架,现在和好了,你还不进场?),如果再不管用,爷爷可能就要拎刀砍人了。央行,财政部,深交所都用各自的方式表态—— 如何支持房地产融资和需求 。这个一定要重视,尤其是在上半年国债发行速度显著低于预期的大背景下。

结论:地产确认拐点,影响非常复杂!

我们从三月份以来对数据的跟踪来看,倒=逼zc出台了,这次方向是对的,只剩下力度了—— 放心,会出到你信为止。

五一节最后一个假日,我们强调,这次zzj会议一定要重视,因为: 地产调控的思路从供给侧,转向了需求侧 。而且在已经出清了如此之多的情况下, 边际效应必将很明显 !你说不明显,没事儿,我还有政策,降低利率,降低首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人家USA当年还有零首付,气球贷呢......谁没经历过次贷危机呢。除了刚入行的小伙伴们.......那个时候可能刚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想想都过去了16年了啊。

在2021年的时候说风险那是你真的理性和客观, 现在你还说风险——我想问一下,现在还有哪个中国人觉得鹤岗的房子能买吗 这个时候,与悲观者同行,你除了能收获虚假的安全感,你还能收获什么呢?

事实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共识/共识的对立面,才是这个阶段考虑问题的重点。

以下内容, 内容的逻辑和连贯性没有那么好,也不是科普文。要弄清楚,可能要看看第3、4、5这三个文章,是我这些年跟踪下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和数据。其中第5篇文章写于2021年,关于地产的中长期估计;第3篇是3月初,关于地产数据的最新看法;第4篇,zzj会议。 注意,这是分析,不是建议!我不承担任何责任......

****************************************************

五一之后的工作日,基本都在外面跑,见了一些上市公司,开了一些会,见了一些朋友,我把最近的情况和大家汇报一下。 包括出口、 地产 和目前市场的状态。

主要是给各位领导一个相对全面的对经济的看法,以及未来2-3个月的一个“ 预测 ”——虽然我很不喜欢这个词,但是好像也找不到什么好的词。简要的结论在文章: 关于当下的市场:判断与应对 中,已经简要的说了,那个时候是一个初步的想法,现在 更新一下数据和逻辑

1.经济:重点从供给转向需求

我前面一直强调,你必须转变思路, 从供给转向需求 !这句话的涵义,我详细解释一下。

经济转型的本质是 生产的转型,是分配的改革 。比如以前生产袜子,现在生产半导体,这叫生产的转型;以前靠投资需求驱动,现在靠消费需求驱动,那这就是分配的改革。

疫情之后,尤其是2021年初之后,需求走弱,一直到现在——现在大家终于意识到消费需求很疲软了,很多消费股基本是腰斩起步,然后这个时候投资人,就会编排一个鬼故事,自己吓唬自己: 收入不行,消费完了

中国和美国不一样,美国是直接消费驱动,中国是先有生产,就业,收入提升了之后,才有消费。如果你认可这个逻辑,你会发现——你相信中国的新兴产业会成功,会完成产业升级,然后另外一个层面,市场觉得消费永久性完蛋了,地产不行了——其实你要明白,地产短期是需求,是GDP,长期其实是一个财富再分配的工具,这是地产的金融属性决定的。过往的基尼系数就是这么个事儿,劳动收入差距不大,但是资产性收入差距巨大。这也是前面我们讨论的,代际间财富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当短期的财富效应消退之后,后面的收入分配会更加公平——你说消费行不行?

这个逻辑显然是相互冲突的 ,能解释这个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 信经济转型成功的乐观派,信消费永久不行的的悲观派,他们根本不是一拨人 。过去2-3年,其实都是乐观派主导供给侧,悲观派主导需求侧,但是现在悲观派的预期,如果已经完全price in了呢?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 边际上的需求改变,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就会很大 ,哪怕现在这种影响还在预期阶段,如果后续不兑现再跌下来了,如果需求被扭转,那你就错过了牛市....

这就是的我说的,必须从供给侧(什么供给收缩,新质生产力的说法之类的)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转向对需求的跟踪。

地产在zzj会议之后,定调“ 去库存 ”,这是典型的需求政策(这个定调非常重要,有用没用,你不用管。当年在东北的时候,还有xx级别,购买xx国债的事情呢)。

需求有没有?长期来看是人口问题,短期积累的需求和金融政策,有可能迎来一个“盛夏”,解决开发商的生死问题,短期拉动经济——当你看到新房销售持续3个月转好的时候,你看空?

现实情况是: 在北上广深二手房,能充分降价的情况下,其实成交量不是问题,二手房的成交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现在的问题类似0205的股市,涨跌不是问题,关键是没有流动性,如果新房的流动性能打起来,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只是缺胳膊断腿儿的问题了,不在是生死之局。

从逻辑上来看,我们在2021年的时候就说政府回购的好处——这其实就是中央加杠杆,来解决问题,而且能让地方在一定能程度上摆脱目前土拍市场的僵局。要知道,这个文件如果为真,这是 超长期特别国债 ,你可以查询以下特别国债的历史,这笔钱的用途,大概做什么,大家都心里有数了——zf不需要全部买下,边际上的改善,可能会导致观望人群入场,现在不是房价问题,是成交量的问题。

在地产占比显著下降,量价齐跌了三年之后,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动手......想一想前年Q4的时候,原地180度的大转弯,你想过吗? 不要质疑,更不要怀疑,不要争论,关键是你现在和谁占一起?和没有筹码的人,站一起看空?

外需超预期,地产和消费其实就是前后脚的事儿,那你说你还怕啥 ?至于债务?你忘了,我们都是本币债务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2.结构与需求

经济的结构 :发生了重大变化,地产占GDP的比重显著下降;收入分配已经发生了变化(短期看到的都是成本);出口结构从低端、终端消费品,转向了资本品出口,转向了重工业。这都是发生在我们周边的事情。

今天,桐昆/新凤鸣不是联合减产了吗?说句难听的,重工业上游的集中度,如此之高,你觉得还会打生打死吗?大家都是为了赚钱,又不是有什么杀父之仇.......

这个大背景,我们前面也讨论了——美国的贸易打压,短期对我们来说压力很大,但是 欧美的需 求转移,必然会带来其它国家的资本开支 ,这结合中国主动进行的产业升级,正好匹配上。 也许20年后,我们写产业发展史的时候,会发现川建国们,可能真的是一颗红心

我们写7 Giants的时候,虽然看空7,也有人在后台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我虚心接受。但是,我也说了,msft是最聪明的,用盗版的泛滥和低价,来封印一个可能的潜在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个收益和成本,绝对划算。

产业层面,我们观察到的, 工程机械(三一,徐工,合力,杭叉),电表,变压器,注塑机,化工...... 这些数据已经如此明显,为何视而不见呢?

回归到地产层面,开发环节主要可能还是风险缓释为主,但是装修产业链一定要重视: 我们可能从一个大基建时代,要逐步过渡到一个大维修时代 。基础设施的维护水平和投入,可能才是未来的重点。

前天在顺德,参加国盛的策略会,佛山轻工业十分发达。也有很多家居企业出席了策略会,我不能把他们轻工首席jwq的ppt放上来,只是会议上听了,大家可以回头找他要以下相关的报告。 新建住房对家居的影响已经边际上趋弱了,更何况还有其它需求,还有出海需求 。我们在合集“商业故事S1”中,研究的老板电器,其实老板的工程渠道占比只有18%了——并且老板强调了过去三年的环境,让中低端定位的厂商死伤惨重,这个时候他们要用“名气”品牌,收编中低端市场,实现渠道下沉——你看,行业龙头都给出了未来几年怎么打的策略了,这都是明牌,大家视而不见。 我们跑的几家企业,基本都存在这类迹象。

总结以下供应链企业 现在的情况:

  • 估值极低

  • 需求转向存量,新房边际影响偏低

  • 未来有出口可能

  • 市场竞争环境明显好转

如果说现在的供给,部分被收购,部分被放弃,可能就会改变供需结构,让观望的需求入市。价格一旦跌到了消费品的水平,那么成交量就会放大。供给还有一个数据,就是新开工的数据——现在新开工差是悲观的预期,从正常周期来看,新开工和形成销售/供给,大约也就是6-12个月,会不会出现供给不足的叙事呢?这个未必不是没有可能......

即便是我们说的存量房收购(参考后附文章地产风云30年),收购必然是为了做保障房——那么就会带来装修的需求。

边际上的变化,如此明显可持续,那么你怕什么?

3.政策的持续性与筹码

交易的结构 :交易新兴产业的人,已经在光伏和电动车上死了(美国又说有关税),但是还是有人相信半导体,你从供给看,国产替代都是乐观的,但是你要看整个行业生态——如果2-3年做不出来,那都是吹nb的,如果2-3年做出来,估计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你还怎么投?这不是早期了.......很多东西已经是明牌了。

我们更关注 交易的逻辑 ,我们先回顾一下市场五一前的状态:

那市场要不要回来?如果需求侧的政策一直刺激,你信不信?结果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买红利和新质生产力的人,本质上都是看存量经济的需求不会很好—— 那么现在他们要不要从供给侧的逻辑中切换回需求侧的逻辑?

目前的市场结构中: 需求侧最大的问题是——看空者没有足够的筹码;持有者是坚定的死多头,起来一点,不可能卖 !灵活资金和量化,是什么赚钱买什么,趋势加强者。

在你无法证伪之前,所有的信息都指向正面的时候,你无法不信。

或者说——这不是你信不信的问题,市场上的投资者是异质的,大家对一个事情的看法正常时非常多元化的。

房子这个事情,涉及的人非常多,股民大多数都有房子吧。这么大的政策不可能不关注。前一段时间,基本共识都是: 房地产不行了,短期不行,长期也不行

大家意见都一致看空地产的情况下,这个系统的熵是非常低的状态(我们在合集“交易的逻辑”第3篇文章: 信息熵与趋势 中就讨论了这个问题)。系统现在不但会自发的回归到高熵状态(最终市场还是会回归均衡,无非是时间多久,跌价多少,成交量回落到什么水平),但是现在的政策出现,会加速这个回归均衡的过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