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忠杰
,北京方舟人教育联合创始人,CEO,超过8年的高端留学咨询经历,坚信“让不同的个体实现不一样的优秀”教育理念,美国NACA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权威认证顾问,帮助上百人申请到顶尖的美国高中和大学,比如Hotchkiss, Choate Rosemary Hall, 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等
在国际教育领域快10年了,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进入这个领域,不仅仅是因为带来的物质变化,更多的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让不同的个体实现不同的优秀!感动自己,影响他人!
在这个领域,有些人完全把国际教育当做“买卖”来做,我很不认可。对于教育,应该有一种态度,是用心而不是形式!一直坚定:
教育的本质并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这么多年,从升学结果的数据来说(包括入读美国中学,美国本科,美国研究生),大家能知道的名校offer几乎我们都拿到过了,今天不是在这里鼓吹我们的结果多么厉害多么无与伦比。我只是很想从长期地升学规划指导过程中,或者说大到教育层面,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教育观点。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属于宏观方向的,也是各位家长曾经纠结和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很多咨询顾问讲不清或者越讲就让家长越糊涂,其实在我看来,很简单,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
美国教育强调的是【扬长】;而国内强调的是【避短】。
b.
美国教育非常看重培养批判性思维
:能分辨事实(fact)与观点(opinion),能对观点进行主动思考;而国内更侧重于仅仅是学术的授之以鱼(考试分数)。
c.
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建立良好的个人价值观
;而国内的绝大部分学校的校训早已单纯地成为校门口和教室里的“名言名句”,在那些考试分数下,显得一文不值。
我不是极端否定国内体制教育的黑粉,也不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美帝吹”,这只是我理解的教育区别。
教育因人而异,留学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机会。
至于孩子适不适合留学,适合哪个阶段留学,这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不在此文章中多说。如果后面有机会,我再让美小高安排这个话题的直播讲座。
近些年,家庭教育这个词越来越醒目,接着第1点说,即使您选择了让孩子留学,也并不是把一切都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很重要的还有家庭教育。
我公司有一个美籍同事,他曾和我说过一个让他一生难忘的故事:在他还读书的时候,他的妈妈鼓励他做了一个送报纸的兼职工作,因为每天还要学习,还得参加活动,还得挤时间送报纸,所以每天送报纸工作显得更加辛苦,很累却赚不到太多钱。直到有一天,他的妈妈问他你送了这么久报纸,有什么收获吗?我的同事说太辛苦了,尤其是赶上天气不好的时候……这时他的妈妈和他说,之所以让你送报纸,是想让你明白,任何收获背后都是要付出汗水的,同时如果你不努力,你以后可能就会做这类工作。当然,你需要在任何时候尊重这样的工作者,你做过这个工作,你也非常期待别人给你一个微笑吧。
我的同事听完之后,觉得很受启发和鼓励,当他和我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力量。这个故事很长却被我讲的很短(好像讲的也完全不精彩)。我同事的亲身故事给我很大启发,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有时候是决定性的!
家庭都显示出很强烈的正面影响,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和金钱,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谈不上多么贫穷,但是并不是那么富有,我的父母没有太多知识水平,尤其是我的母亲,都不认识几个汉字,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那些所谓学业课程,母亲什么都不懂,更无从教授。可是她给我了充分的信任和自由,教会了我做人要诚信、奋发图强,也许恰恰是这样的方式,她给了我担当的力量。一人一故事,我不想说太多故事内容,只是想从我是孩子的角度,和家长们说:不是你们认为花了多少钱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就是多么多么厉害了,而是需要在孩子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这不仅仅是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更多的是
孩子的【正直、善良、责任、自立自强、尊重、梦想】,这些都与家庭教育直接相关
,只有具备这些,孩子才会快乐。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是最重要的!
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家长们必须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潜能的。使孩子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扬出来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兴趣。你能学会你想学会的任何东西,这不是你能不能学会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学的问题。如果你对手里的东西有足够强烈的欲望,你就会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尤其当你是普通人的时候。回归到美国中学和美国本科申请填写表格的时候,也许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学校都会重点涉及关于兴趣的问题了。(在这里顺便很肯定的说一句:申请表里面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多余的,尤其是申请竞争激烈程度越高的学校,显得越为重要。至于如何基于兴趣策划活动,如何规划,如何增加竞争力等话题在此不多赘述,后面我会专题进行讲座,敬请感兴趣的朋友们留意美小高在平台的通知)。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能够更优秀,往往不是因为我们天生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我自己”。
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聪明,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使用自己的聪明。Ok,那如何挖掘找到兴趣?简言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鼓励与支持,需要低成本的“试错”。家长应该多观察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绪表现和原因,而不是只盯着结果。
作为升学导师,我有个在美国中学读书的学生(匿名叫A同学吧,为了保证个人隐私),在A同学9年级暑期的时候,我和团队为A同学策划了一个芝加哥大学的活动项目,A接触了击剑这个运动项目,没想到一两次训练之后,教练觉得她很有天赋,A同学也觉得自己很享受很喜欢,于是在sophomore(10年级开学)调整了之前选好的游泳,换成了击剑。很快,学校的运动队老师注意到她,并邀请A同学加入Varsity(校队)参加训练和州内比赛,获得不少的比赛荣誉,最关键的是我觉得A同学变化了很多,好像换了一个人,更积极更愿意接受挑战更喜欢沟通,同时GPA更高了(10年级有AP和honor课程,难度比之前更大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