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第三方半年报分析内容,转自野马财经,不代表华尔街见闻观点。
近日,股票市场不愠不火,表现乏善可陈,但却有个板块走出了一波大行情——地产。从宝能抢筹万科,到恒大入局并鏖战廊坊发展,再到万达私有化回归
A
股,一幕幕精彩好戏轮番上演。
地产板块崛起的背后固然有着资本运作的考量,但其本质还是价值投资逻辑的回归。在经济周期下行的大背景下,优质资产愈加缺乏,“资产荒”现象愈加突出,而万科此类有着出色营收状况与良好发展前景的房地产公司自然更受青睐。
银行业“盛世”下的危机
其实,除了地产之外,我国还有一些行业同样堪称价值投资的代名词,其中之一就是银行。从财务数据来看,无论是营业额还是净利润,银行业表现一向可圈可点;从资本角度观察,银行市盈率普遍偏低,有着较大的上涨空间。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是万科、万达,也并非所有的银行都称得上“价值洼地”。一方面,如果银行在风险把控环节处理得并不得当,自然也会受到经济周期下行的影响,并在不良贷款等数据上表现出来,甚至风险归集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引发致命性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无疑对银行形成了巨大冲击,对其主营业务的影响不容忽视,若不能及时转型,跟上时代的步伐,“掉队”亦是银行必须吞下的苦果。
更加重要的是,对银行来说,转型并非易事,倘若只是单纯地放宽贷款限制,而风控等措施未能跟上,反而会加剧不良率的问题。
总体而言,虽然与大多数行业相比,银行业表现尚处在相对较好的阶段,但传统业务乏力,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同样会遭遇危机。
“围追堵截”下如何突围
后有经济周期下行,企业生存压力加剧导致风险归集,不良资产不断攀升的“逼迫”,前有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堵截”,求变转型是传统银行的唯一出路,而这其中并不缺乏表现优异者。
例如刚刚披露
2016
年中报的重庆银行(
01963.HK
)。从财务数据观察,其
2016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
38.30
亿元,同比增长
3.08%
;净利润
20.29
亿元,同比增长
10.45%
;而最为人关心的不良率则从年初的
0.97%
下降至
0.96%
。相比之下,截至目前已经披露中报的上市银行利润增速平均在两个百分点左右。
进一步分析,重庆银行营业收入增速放缓但利润增速却没有降低,意味着其业务结构得到了优化,中报数据亦验证了这一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人民币
1.83
亿元,增幅达到
23.9%
,至人民币
9.49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提升至
19.41%,
较上年同期增加
1.44
个百分点。不良率虽然降幅有限,但在经济进入下降周期且行业趋势不佳的情况下能有如此表现,已经难能可贵。
那么,重庆银行是如何做到上述表现的呢?
第一,勇于拓展新的业务形态。
例如重庆银行直销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推出了“乐惠存”、“聚利宝”和“
DIY
贷”三项产品,全面涵盖存、贷款及理财业务。
根据中报,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银行存款流失”现象严重的情况下,重庆银行
2016
年上半年客户存款较上年末新增人民币
244.17
亿元,至人民币
2237.16
亿元,增幅
12.3%
,说明相关业务开展卓有成效,也为信贷、同业和其他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第二,积极拥抱新的技术,这一点在风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今年
7
月
18
日,重庆银行和成都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大数据金融风控平台“
Holo Credit
”上线,并基于该平台推出“数
e
融”系列产品。
其中首发的针对小微企业授信的具体场景应用产品“好企贷”,在大数据模型评分体系的基础上,将申请、审核、放款等流程搬到了线上,大大提高了贷款的审批速度,方便用户的同时也节约了自身成本,提高了效率。
此外,重庆银行还于
2015
年
11
月
16
日,上线了“人脸识别”验证系统,进一步提升服务体验及风控层级。
第三,主动进行战略布局。
2015
年
6
月,重庆银行参与投资马上金融消费公司,双方不仅可以在获客渠道上形成互补,还能风控逻辑上相互借鉴。正如上文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