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研发真空驱动软夹持器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研发出真空驱动混合软夹持器,旨在解决食品等行业处理各种大小和形状物体的自动化难题。该夹持器受人类双手启发,采用软复合手指和手掌设计,能够适应不同物体并实现更均匀的力分配。在IEEE RoboSoft操作竞赛中,该团队连续两年获得大奖,并分享了宝贵的设计经验和教训。目前,该项目已获得技术商业化补助,正在推进产品开发和试点测试。
2、西弗吉尼亚大学研发Loopy多细胞机器人
西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在研究一种名为Loopy的多细胞机器人,它由一圈相互连接的机器人细胞组成,具有自我重塑的能力。研究团队将测试Loopy的协同设计能力,即让其在人类工程师的有限支持下确定自己的形状,并学会用身体标记受污染区域的边界。Loopy受到自然现象如蚂蚁群和树根系统的启发,能够随着每个细胞对环境做出有机反应而改变形态。首席研究员Yu Gu表示,Loopy的自我重塑能力可能对机器人技术产生变革性影响,具有传统机器人无法比拟的潜在能力。
3、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团队联合设计研发FiBa软机器人
研究人员开发了薄膜气球(FiBa)软机器人,取得了软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该机器人由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团队联合设计,采用新颖的制造方法,将横向弯曲的聚合物薄膜与三维印刷的气动气球相结合,实现了轻便、不受束缚的操作和先进的仿生运动能力。FiBa模块是创建可以模仿各种自然运动的软机器人的基本构件,具有多功能性和潜力,可在灾区、不平坦地形等挑战性环境中运行。这一突破有望改变机器人设计方式,推动软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保健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4、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微型电池用于细胞大小自主机器人
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设计了一种长0.1毫米、厚0.002毫米的微型电池,可捕获空气中的氧气并产生高达1伏的电流,为小型电路、传感器或执行器供电。该电池有望用于部署细胞大小的自主机器人,实现人体内药物输送、定位天然气管道泄漏等应用。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电池将提高机器人的自主性,使其能够进入无法进入的空间。未来,他们计划将电池纳入机器人设备中,并致力于提高电池电压,以实现更多应用。
5、港理工团队研发隔热透气软机器人服装,应对高温挑战
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开发出隔热透气软体机器人服装,可自动适应环境温度,保障高温环境中工人的安全。该服装采用软机器人纺织品进行动态热管理,灵感来自鸽子羽毛的适应性热调节机制。服装内表面温度比传统耐热服低至少10°C,且柔软、有弹性、耐用,不消耗能源。此外,该创新还可扩展应用于运动服、冬季夹克等多种场景,为节能做出贡献。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先进科学》杂志上。
如需咨询企业合作事宜,欢迎联系堂博士(13810423387,手机与微信同号)进行对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