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脱口秀回归
和
脱口秀
一样,
吴真说
也休了个年假,今天返校报道,上学了。
不过这一年,咱也没闲着,做了不少作业。作业都写在微博号“
吴真话影事
”上了。还混成了个小V组的小组长。请各位读者前往检查。
既然回归借了脱口秀的帽子,那今天就简单评论评论脱口秀。
最近几天,我认真、全面的看了《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喜剧之王单口季》、《喜人奇妙夜》这几档喜剧节目,既笑得很爽、又心情很畅。
因为我明显发现,“中国式脱口秀”正在迅速成型。
“中国式”这个词,并不是编概念,而是一次祛魅、扬弃和重构的过程。
以两部电视剧为例,一部号称21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美剧,《火线》,一部是最近热播的国剧,《边水往事》。这两部剧,都算是“黑帮题材”。都很精彩、也很优秀。
我是希望《边水往事》拍第二季、第三季的。
因为故事明显没讲完。
我写了个后续的大纲:
沈星
回国后,发现三边坡的毒品,已经流入了中国境内(比如可以安排一场他遇到了苏苏的戏)。于是他去公安举报。其实公安也早就了解了一些情况,但整个案件由于各种原因很难查(比如跨国执法和协调机制、当地的高层腐败)。沈星便主动要求回去当卧底(中国公安当然不会主动让守法公民去当卧底)。以什么身份回去呢?就可以结合NGO这条线了。沈星以NGO的身份再回去。与已经崛起的猜叔再度见面。可以再加些强度,拍出《无间道》的感觉。比如猜叔已经从不沾毒变成了新一代毒枭,并向更高的位置去拼。而沈星也借助这个过程、帮助这个过程实现以黑除黑,并且享受一种权力的快感而不可自拔。最终既可以像绝命毒师那样彻底黑化、毁灭而引人深思,也可以沈星最终克服心魔回归正义和阳光而催人奋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把三边坡的贫穷、动荡根源作进一步剖析,把中国式的经济发展和西方式的NGO输出再进行鲜明对比。细节只要够丰满,完全可以拍三季以上。拍出《火线》的感觉来。
是的,必须上强度、上高度,才能比得上《火线》。
有不少朋友在我的推荐下看了《火线》,看完之后都感觉很憋闷。
《火线》这个剧有一个特点,只要看过、喜欢的人,肯定会看第二遍。
但在看第二遍之前,一定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不想再看第二遍。
就像我们对待一位严肃的、真正的老先生,知道他一肚子学问,知道向他提问能得到真知,但却想避开他——
好的黑帮片,一定是视角宽广、结构宏大、气氛凝重肃杀的。
哪怕《疾速追杀》这种看似纯刺激的架空式黑帮枪战片,其广受好评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把枪击术这种酷炫的形式玩得登峰造极,而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的犯罪宇宙。
《边水往事》
相对于以前的中国黑帮片,拍出了史诗气质——它把一个真实的“化外之地”的各种人物的生活常态,都微缩进了20集里面,不仅仅是单纯叙述毒贩、杀手、警察。
而是把整个生态圈、社会面都展现了出来。
虽然有的只是浅尝辄止、有的进行了阉割、有的作了处理,但已经很全面了。
几乎所有人物,都可以单独成为故事线。但相对《火线》,仍然稍显弱了一些。
《火线》
每季只有短短十二集,但
涉及整个美国的政治和选举、腐败和官僚、权力斗争和种族对抗、商业欺诈和教育危机、媒体良心和新闻噱头、LGBIQ和多元文化、工会和工人阶级、毒品合法化和社会控制、家庭伦理和普通人生活,等等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我为什么催着拍第二季呢?因为只有第一季,我们的水平还是不够、还是弱了。只有当《边水往事》第二季展现了中国式处理方式之后,只有当《边水往事》的艺术高度和《火线》一样之后,我们才能讲讲两者的“不同”之处。
那时,从这两部黑帮剧出发,我们就可以结合实际与新闻中报道的真实社会,来对比一下中国和美国近二十年真实的“黑社会”的不同之处了。再
从历史、理论、实践逻辑入手,想想两种文明的区别。
因为,黑帮是唯一一个和国家相似,拥有暴力能力的组织。
它们的成长史、政权对它们的态度,显著的标识了两种文明的重大区别(比如中国的彻底禁毒和美国的毒品合法化)。
这比从政治和经济入手讲,可能更容易让人明白。
即,从美国式黑帮片和中国式黑帮片的区别,延伸着思考美国式黑社会和中国式的区别,再去思考这种区别其实完全根植于文化和文明的区别、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区别、政治逻辑的区别。
想明白这里面的区别,就反过来可以用于观察、思考和分析其它的实践了。比如,脱口秀。比如,经济发展“模式”。
此前很长时间,大部分国人,被规训且自认为,上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没有区别的。
价值观应当是普世的。
普世标准就是美国标准。
此前二十年,我们从完全对标、接轨、融入美国式现代化标准,到敢于思考这种标准是不是符合中国实际,到现在基本明白中国式现代化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
脱口秀,同样会有这种历程。
美国式脱口秀,很尖锐。
不论是对矛盾的刻画、还是对冲突的制造,攻击性都很强。
特别擅于在种族、性别、习俗、认知等方面找对立点,然后进行深入阐述,营造笑果。
简单总结:
美国式脱口秀,的确是“冒犯”的艺术。
虽然这种冒犯,也有边界和红线,但总体上它的确呈现出的这个特点。
【仅仅是简述,不够严谨、也不够完整,大致是这个意思】
于是,我们一开始也把“冒犯”作为了脱口秀唯一、主要的标准,把攻击、渲泄作为了它的主要功能。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冒犯,并不普世,也不符合中国国情。
我们遭遇了挫折、受到了打击。
以往,当我们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肯定会反思,甚至会自卑、自省、自醒:
哎呀,我们怎么能跟美国不一样呢?
美国的东西怎么会不适应我们呢?
一定是我们错了吧?
美国的标准不会错的。
是的。
美国不会错的,一定是我们错了。
那我们错在哪呢?
对齐美国、对标美国就行了。
改,改我们的规则和标准。
但现在,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社科等方面的“祛魅”虽然尚未完全完成但已经非常深入,而且美国自己也不断表演出双标之魔怔、衰败之拉胯,除了少部分精神美国人、坚定恨党者、思想皈依派,大部分人,已经“平视”美国了。
大部分人认为:
我们可以、应该有自己的标准。
理论构建,肯定会慢一步。
实践创造,显然已经开始了。
在这些“新”的脱口秀节目中,特警、大厅工作人员、摩的司机、外卖员、上班族、老师、老外、老人等等,普通人讲普通人的日常,越来越好笑。
他们并不是攻击他者、并不是“冒犯”他人,而是利用“反差”、势差,讲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从不同中迸发笑点。
这里还可以延伸着再讲另一个问题:
相声、小品以前都遇到过这个问题——现实批判的问题。
以往我们也曾想让相声和小品承担今天网络监督所起到的批判作用。
现在也有人希望脱口秀起这种鞭挞丑恶、激浊扬清的作用。
不是不可以,但它肯定不主要是这个功能。
而且把“社会批判”、“监督”功能主要由娱乐、影视来承担,其实说明其它渠道、方式和载体功能弱化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度“道德化”评判的问题。
沿着这个方向,实践会越来越深入,中国式脱口秀会越来越繁荣。
当然,过程中肯定会有起伏、波折、困难,但一定会诞生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
这个道理,希望所有的中国式脱口秀实践者们发现并利用。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刚开学,书皮还没包好,就先简
单写这么点吧。记得关注微博号“吴真话影事”
。
扫下面图中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