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日报有风来
云世界再美,也要有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钱江晚报  ·  刚刚,谷爱凌官宣:退出 ·  2 天前  
杭州交通918  ·  痛心!发现19具遗体,腐烂严重! ·  4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冲上热搜!42岁蒋欣自曝秘诀,已坚持3年! ·  5 天前  
钱江晚报  ·  取消!售罄!多地紧急提醒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日报有风来

这些75年前的设计,塑造了我们的新中国记忆

浙江日报有风来  · 公众号  · 浙江  · 2024-09-25 19:58

正文

既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国家标志性建筑的相关史料,又有汽车、自行车、电视机、缝纫机等带着时代风貌的老物件……一场颇具年代感的设计展,近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幕。


这场名为“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的展览,汇集全国40个借展方的珍贵藏品,展出500余件/组实物和历史文献,涵盖建筑、工业设计、手工艺、服装和视觉设计等多个领域。


展览现场。主办方 供图


此外,难得一见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图纸及沟通书信、杭州西湖规划图纸以及浙江省人民大会堂设计图等珍贵资料等,也在尘封数十年之后重新面世。


这场展览,不仅回顾了新中国早期设计的历史脉络,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设计风格和精神内涵,让我们得以穿越历史风云,触摸这片古老土地因新生而激发出的蓬勃力量。



 01 

艺术设计,塑造新中国形象


走进第一个展厅,红色背景的展板显得庄严肃穆。这个展厅,呈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新中国设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一系列史无前例的艺术创作拉开大幕。艺术家们用专业和激情,打开了艺术设计新的大门。从国旗、国徽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各界在人民政权的号召下广泛参与国家形象的设计。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设计图。主办方 供图


展览中,可以看到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始末及细节。展览不仅展出了建筑的设计图纸和手稿,还根据图纸还原了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模型。一旁的墙上,悬挂着人民大会堂内部的装饰纹样,精致又不失大气。


一份珍贵的资料显示,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的奚小彭认为,“我们主张,在不损害适用,不提高造价,不违反科学,不虚张声势,不矫揉造作的原则下,作必要的装饰。”这也为人民大会堂的装饰奠定了基调。


新中国诞生以来众多“第一次”的设计也在这个展厅中一一呈现:“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新中国第一代国家级用瓷“建国瓷”、“新中国第一外贸展会”等等。


“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景泰蓝《和平鸽大圆盘》,用于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新中国第一次国际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由常沙娜设计。


景泰蓝《和平鸽大圆盘》。主办方 供图


展厅中,《和平鸽大圆盘》静静陈列着,不少观众凑近玻璃细细欣赏。对称的缠枝花卉图案华美秀丽,六只和平鸽口衔花枝,花枝姿态随着鸽子的飞翔自然飘荡,充满生趣。


民间工匠参与了国礼研发,成立了工艺美术组,国礼的设计推动了之前专门用于皇家陈设品的特种工艺向百姓日用的转化。


新中国的设计,也通过建筑等方式逐渐与世界接轨。广交会海珠广场、莱比锡博览会中国馆等展示现代化国家形象的展览空间,至今仍在业内享有盛誉。


在那个既充满希望又存在无数挑战的时代,新中国的设计事业在不断的探索中稳步起步,逐渐孕育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


储蓄会徽。主办方 供图



 02 

工业设计,标记新中国成长步伐


你听说过“三转一响”吗?这个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名词,又名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展览中,这些颇具年代感的“老物件”,把不少人的思绪带回那个年代。


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就是从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从国之重器到民生日用,新中国设计的大幕徐徐拉开。


在“积极的工业化”的展厅中有不少来自“一汽”“一拖”等国有企业的重工业设计成果。我们通过展品看到,当时的设计师们如何具体地参与企业生产,如何克服材料短缺、机械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力技能的不足,如何借助国际援助力量,千方百计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除了重工业,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五十年代的日用工业设计。比如熊猫牌1502国宾收音机、“国营南京无线电厂”系列产品、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幸福牌照相机、无敌牌缝纫机等。


展览现场。主办方 供图


这些如今难得一见的家庭用品,却在那个年代承载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和无数家庭的幸福追求。而这些当时看来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日用产品,也体现了国家在平衡轻重工业发展上的努力,折射了新中国在工业方面的发展速度。


“社会生活与日常感知”板块则聚焦人民的日常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运动进入新时期,“美化服装”运动带来了对服饰多样性的追求。各种制服类服装应运而生,传统与现代审美在同一时空交织,与“翻旧改新”潮流汇聚,构成了新中国时期独特的社会生活景象。


通过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老物件、旧衣服,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昂扬的生活姿态。设计师们更是肩负起保障民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用“设计”在简朴的物质生活中,唤起人们对劳动价值、共同目标的向往。



 03 

作品背后,设计师的拳拳爱国心


大到国家形象,小到日常用品,一件件作品背后,设计师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这场展览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主办方 供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