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京城市发展存在的诸多难以忽视和解决的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从来都不缺少批评的声音,它们既出自公众,也来自规划学界。这些声音大多有这样的共识:北京的密度太高了。不过同时大家也困惑于为何严重的雾霾、拥堵和超高的房价,仍然难以阻挡超过2000万人在北京的集聚。
客观来讲,出于对城市生活直观的感受,对北京建成区的高密度生活做出的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学术界则不宜以直觉替代研究,以情绪左右决策。
这里想强调的是,无论历史成因如何,北京当前的高密度建成区,不仅不应是我们“欲除之而后快”的城市负资产,而恰恰是北京最重要的“优质资产”之一。它在提供接近性、交流思想、降低城市能耗、累积多样化的人力资本,以及组织交通等诸多方面,为北京带来了优势。因而不能将其视作城市的负担,采取回避和敌视的态度。
事实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北京,服务业比例已逾80%,“运人”替代“运货”,面对面的知识交流超越物流,都要求有更高密度城市所支撑的接近性,作为保障和支撑。北京现已形成的较高的城市建成区密度(本文在此不展开具体的讨论),恰恰成为这座城市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和重要来源。这也正是后工业化城市区别于工业化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
因此,在解决城市病的问题方面,我们要将北京城市空间的集聚,与其带来的负外部性加以区分,“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而非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
首先,我们要消除对北京高密度的建成区环境所怀有的敌意,保持并发挥它在知识溢出、人力资本累积和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给城市带来的竞争优势;其次,对于北京交通拥堵、城市拥挤、环境恶化等所谓的“城市病”,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处理(比如通过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来解决)。对于北京而言,我们既要计算集聚的成本,更不能“自废武功”,放弃集聚带来的巨大收益。